人民網
人民網

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

——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大會發言摘編

2020年06月25日05: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美麗的安徽古村落風光。
  人民視覺

  有效銜接鄉村振興

  全國政協常委  陳  雷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關鍵是要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接續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脫貧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持續鞏固脫貧成果。保障產業、稅收、金融政策優惠力度不減,激發扶貧產業動能和活力﹔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對口支援、定點幫扶和駐村幫扶,提高幫扶質量效果﹔推動就業、教育、健康、低保等特殊政策向常規性、普惠性、長期性政策轉變。推動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接續推進全面脫貧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優先支持退出村和脫貧人口,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推進產業扶貧項目與鄉村產業振興項目,補齊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短板﹔推動兩項工作在規劃、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有效銜接,接續推動群眾生活改善,促進實現共同富裕。

  加強搬遷后續扶持

  全國政協常委  達久木甲

  易地扶貧搬遷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還面臨生計發展難、有效治理難、公共服務保障難等問題。

  大力扶持產業發展,鼓勵發展勞務經濟。在具有特色的安置點發展鄉村旅游業,支持發展“物流+物業+電商”產業項目﹔對遷出地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優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把農民轉變為護林員、草管員,並鼓勵發展林下養殖業﹔對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給予交通、體檢等經費補貼,對穩定務工的發放生活補助、穩崗補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社會保障能力。支持深度貧困地區地方政府繼續發行一般債券用於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加大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投入規模﹔著力解決集中安置點教育建設缺口資金,增加教師編制,配套建設衛生室或衛生服務站﹔足額劃撥深度貧困地區低保、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補助資金。

  發揮民企獨特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  磨長英

  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民營企業可以發揮獨特作用。

  把產業扶貧作為根本之策,實現“萬企幫萬村”精准扶貧行動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持續探索高效農業、民俗旅游、農副產品加工等多種業態,走發展產業、興辦企業的“造血”之路。幫助“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克服疫情影響、完成剩余任務,引導民營企業對摘帽村和脫貧戶扶上馬、送一程。各級工商聯和商會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組成部分,要教育、引導、組織更多民營企業參與解決相對貧困,促成全社會廣泛參與格局。積極創造條件、完善支持政策、加大宣傳表彰,著力激發民營企業參與解決相對貧困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帶動更多民營企業,為解決我國相對貧困作出積極貢獻。

  減貧要有長效機制

  全國政協常委  謝  茹

  2020年,我國將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但相對貧困還將長期存在,並成為接續減貧的重點。建議建立相對貧困治理長效機制,確保幫扶政策措施接得上、續得起、連得好。

  確定相對貧困人口,既要有收入標准,又要考慮因意外導致的大額支出或損失。強化防返貧動態監測、預警、精准幫扶。設置五年過渡期,過渡期內,現有脫貧攻堅幫扶政策保持不變。轉變政策供給方式,有序將針對絕對貧困的脫貧攻堅政策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治理的常規性、普惠性社會保障措施。及時總結脫貧攻堅成熟經驗和各地行之有效做法,將五級書記抓扶貧、向貧困村選派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建設鄉村扶貧工作站(室)等做法接續於鄉村振興及相對貧困治理上,確保各級扶貧機構和隊伍穩定。積極創新防貧基層治理,建立農民意願表達和建言獻策激勵機制等,引導廣大農民感恩奮進跟黨走,減貧振興增動力,使減貧過程成為完善基層治理的生動實踐。

  提高健康扶貧實效

  全國政協常委  張  茅

  健康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戰役。要把農村地區健康扶貧,特別是防止重點人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作為工作重點,不斷提高健康扶貧的實效。

  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深入推進縣醫院能力建設,“縣鄉一體、鄉村一體”機制建設,鄉村醫療衛生機構標准化建設﹔強化三級醫院對口幫扶,提高遠程醫療服務利用率,完善派駐、巡診工作機制,切實解決基層醫療機構實際困難。建立因病致貧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存在因病返貧風險的人群,組織開展定期隨訪,精准落實健康扶貧政策。持續做好大病專項救治工作,完善救治病種,提高醫療質量,切實降低貧困患者費用負擔。把健康扶貧與愛國衛生運動緊密結合,豐富愛國衛生工作內涵,推動從村容村貌環境衛生治理向農村地區健康管理轉變,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社會共同參與健康扶貧和愛國衛生運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增強教育扶貧針對性

  全國政協常委  饒子和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深入推進教育扶貧,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加強貧困地區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資助等,體現教育公平。職業教育應與當地產業發展結合,加強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提高就業水平﹔高等教育要加強思想教育,引導貧困生樹立回報家鄉的觀念。堅持教育與科技結合,發揮高校、科研院所在教育扶貧中的作用。發揮互聯網優勢,提供遠程教育和科技培訓平台,縮小貧困地區與發達地區在教育和科技資源上的差距。高校開展貧困地區教師培訓,提高當地教學水平﹔科研院所開展貧困地區勞動力技能培訓,提升脫貧致富的職業技能和科技水平。

  發展扶貧小額信貸

  全國政協常委  周慕冰

  發展扶貧小額信貸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一項重要舉措。

  加大產業帶動力度,增強扶貧小額信貸造血功能。地方政府聯合金融機構,構建“產業扶貧+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充分發揮產業鏈上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產品交易市場等帶貧主體作用,通過訂單收購、來料加工、吸納勞動力等形式,讓更多貧困戶參與到產業鏈條中,實現精准幫扶和持續脫貧。加大模式創新力度,提高扶貧小額信貸覆蓋面和便利度。依托互聯網、大數據的數字普惠金融,具有低成本、廣覆蓋優勢。建議相關部門加強涉農數據積累、分享,尤其是地方扶貧、農業、市場管理、金融監管等部門以及村兩委協調配合,整合各自歸口管理的貧困人口、產(行)業、土地產權、工商登記、信用村信用戶等多維度數據,為金融機構發展線上扶貧小額信貸提供支撐。

  發揮信息化引擎作用

  全國政協常委  谷振春

  信息化建設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超強引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當前,農村信息化建設基礎依然較為薄弱。

  建議以“大數據+產業”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增效,進一步加大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運用推廣,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種養業、種業、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深度融合應用,打造智慧農業、精品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以“互聯網+政務”開創鄉村治理新模式,鼓勵地方政府與科技研發企業深度合作,推進鄉村信息統一採集、資源互聯共享,打破信息壁壘、消滅信息孤島,拓展信息技術在鄉村治理實踐中的運用,不斷提升鄉村治理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以“大數據+金融”破解農村金融瓶頸,建立農村金融風控模型及信用評價體系,降低貸款信用風險及農戶信息採集和驗証成本,實現金融機構和農戶在風險保障、成本優化、程序便捷等多方面的共贏。

  產業扶貧要可持續

  全國政協常委  於廣洲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根本之策和長遠之計,產業扶貧要因地制宜,創新完善,推動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格局。

  堅持市場導向,由市場決定扶貧產業發展方向。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優勢,突出產品特點,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加工及營銷體系,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鼓勵各類所有制企業通過混合入股等方式布局延伸產業鏈條,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銷各環節與市場需求有機對接、深度融合,推動扶貧產業走進市場、參與競爭、健康發展。完善制度機制,推動扶貧產業穩定可持續發展。建立扶貧產業保險制度,擴大政策性保險種類和覆蓋面,構建農副產品風險預警和信息通報機制,引導地方政府、產業主體提前做好市場評估和風險研判﹔抓好后續機制建設,將扶貧產業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做到“扶上馬再送一程”,確保脫貧攻堅中積累的資產、隊伍、經驗繼續發揮作用。

  鞏固西藏脫貧攻堅成果

  全國政協常委  珠康·土登克珠

  2019年底,西藏6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74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整體脫貧,我們倍感幸福﹔鞏固脫貧成果,任重道遠。

  大力發展縣域經濟、集體經濟,發展培育新型農牧業和特色產業。正確處理城鎮就業和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干會干的關系,精准實施產業持續脫貧政策﹔大力發展青稞種植、牦牛育肥、旅游文化等產業。深化扶志扶智,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充分運用職業技術培訓等平台,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的基本技能,積極教育引導群眾追求美好生活,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重點建設社會有需求、辦學有質量、就業有保障的特色專業﹔同步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與職業技能培訓,提高青壯年農牧民應用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和職業技術水平,促進就業脫貧。

  狠抓就業扶貧不鬆勁

  全國政協常委  黃麗雲

  有效推動深度貧困地區由“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需要不斷提升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

  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動態監管機制。把持續抓實深度貧困地區就業扶貧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效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十四五”扶貧工作規劃﹔以鄉鎮工作人員和駐村幫扶工作隊為主,進村入戶,常態化開展勞動力調查,建立貧困戶、脫貧戶、邊緣戶勞動力動態工作台賬,摸清貧困勞動力底數,准確掌握貧困群眾就業意願和意向,為制定就業扶貧精准到戶政策打牢基礎。打通就業扶貧的信息壁壘,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渠道,打破就業扶貧人力資源信息各地區不暢通、就業供給需求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實現線上線下統籌聯動、東西部統籌協作聯動,精准對接貧困勞動力“供給”與“需求”市場,讓貧困地區勞動力輸得出去、穩得下來,推動勞動力資源市場流動更暢通、配置更優化。

  繼續扶持新疆南疆四地州

  全國政協常委  牛汝極

  經過各級各界的共同努力,新疆南疆四地州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取得決定性進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大幅提高,但也面臨剩余貧困人口脫貧難度大、自我發展能力弱等問題。

  建議“十四五”期間保持新疆南疆四地州等深度貧困地區現行脫貧攻堅政策基本穩定、不做大的調整,以穩人心﹔推動解決貧困群體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匱乏問題。繼續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一般性轉移支付、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治理相對貧困的資金進一步向新疆南疆四地州傾斜。優先安排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社會事業領域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以及能源、交通重大投資項目﹔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繼續執行發展紡織服裝產業優惠政策,並拓展到電子產品及裝備組裝加工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

  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  王  健

  截至2019年底,全國還有16個革命老區縣未脫貧。鞏固老區脫貧成果,推動老區振興發展,還需要接續奮斗。

  繼續實施貧困老區傾斜政策,加大中央財政對老區轉移支付力度,使貧困老區縣域人均財政達到或接近全國平均水平﹔調整貧困老區稅收與中央分成比例,增值稅增量部分全額返還用於貧困老區發展﹔逐步減免貧困老區基層因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形成的歷史性債務﹔民生發展進一步向貧困老區傾斜,激勵引導人才向老區流動,增強內生動力和發展后勁。合力推動老區整體振興,繼續深化東西部區域合作,推進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老區梯度轉移,積極發展“飛地經濟”,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推動毗鄰老區區域一體化進程,協同推進老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加強易地搬遷法治保障

  全國政協常委  王天戈

  “十三五”規劃確定的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基本完成,我們還要清醒認識到,落實“能融入、穩得住”依然存在治理體系有待完善、搬遷群眾生活保障有待加強等問題。

  強化法治體系建設,盡快修訂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明確安置社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設立的法律依據和程序﹔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破解“人戶分離”帶來的權益保障問題﹔加快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不動產登記,讓搬遷群眾吃下“定心丸”。建立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為主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物業組織等為補充的組織體系,推進安置社區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抓好安置社區精神文化建設,結合原住地的民族風俗、節日習俗、傳統禮儀等,打造搬遷群眾更易適應的文化氛圍,擴大其社會關系網絡,力爭在搬出群眾的同時“搬出文化”,讓他們在新居也能記得住鄉愁。

  “挪窮窩”更要“奔富路”

  全國政協常委  孫東生

  新冠肺炎疫情給搬遷群眾穩定脫貧帶來新挑戰,亟須抓實落細政策,強化后續扶持,實現穩脫貧、奔富路。

  優化新環境,“挪舊窩”更要“穩新居”,全面提升安置區基本居住條件,配建服務場所,構建現代交通體系,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讓搬遷群眾切實感受到宜居宜業﹔加快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提升疾病預防、救治等能力﹔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綜合素質能力,著重培養新型農民和致富帶頭人,將被幫扶對象轉化為勞動力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扶上馬”更需“送一程”,對搬遷群眾定期開展排查走訪,實行動態管理,強化后續幫扶﹔堅持五級書記抓扶貧責任制,原有產業、就業、教育、健康扶貧等政策保持長期不變﹔繼續下派包村干部、大學生村官、科技團隊等,做到幫扶隊伍不撤、幫扶關系不變、幫扶力量不減,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健全水利扶貧長效機制

  全國政協常委  蔡其華

  水利是脫貧攻堅的基礎支撐,建立健全水利扶貧長效機制時不我待。

  建立貧困地區水利補短板、強弱項長效機制,持續增加貧困地區水利建設投資規模,適當提高中央投資比例,減輕貧困地區籌資壓力,把水利作為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的重點內容,穩定提高水利補短板、強弱項的資金保障水平。建立提高農村飲水安全保障水平長效機制,在完成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后,繼續開展飲水安全提檔升級工作,更新改造老舊工程,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和農村供水規模化建設,提升供水保障水平。建立水旱災害風險防控長效機制,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能,加強監測預警、應急響應、工程調度、救援安置等各環節的密切配合,形成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協調聯動機制。

  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道路

  全國政協常委  劉東生

  農村道路是城鄉聯系的紐帶,更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基礎。建議把農村道路“管好、護好、運營好”,讓農村道路真正惠及百姓生活。

  轉變養護觀念,探索設立農村道路維修基金,發揮養護資金效益,分級分層穩定養護資金來源,探索購買社會公共服務進行社會化養護,探索通過分段承包、定額包干等辦法鼓勵群眾參與日常保潔、綠化等養護項目,形成農村道路日常管護長效機制。完善道路安全設施,加強農村道路交通標志標線和安全防護設施的建設與管理,完善安全標志牌的設置,加強電子監控、標志標線等精細化改造。完善農村道路運輸服務網絡,開通旅游專線、產業專線。加快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做到村通班車全覆蓋,提升城鄉客貨運輸服務水平﹔延伸農村客運班線,發展電話叫車、網絡約車等服務,加大對農村客車政府補貼,建設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金融扶貧要注重創新

  全國政協常委  高  峰

  “保險+期貨”模式,是由保險行業與期貨公司跨界聯合、發揮各自優勢創新而成的一種新型支農模式。該模式利於穩定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但在試點推廣過程中,仍面臨資金投入不足、場外期權制度缺陷等制約因素。

  將保費補貼納入政府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框架。目前“保險+期貨”試點項目保費資金來源主要是商品交易所、農業農村部撥調的支農資金,建議盡快將“保險+期貨”的保費補貼納入政府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框架。加強市場培育,針對廣大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缺乏擔保體系、缺少貸款抵押物的普遍困難,應充分利用保險的增信功能,探索“農業保險+農業信貸”的融資模式,為農戶特別是貧困農戶解決“融資難”問題,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供給,增加扶貧手段。加強監管配套,為保險產品更大規模地利用衍生品市場分散風險提供適配高效的市場和監管環境。

  重點保障特殊貧困群體

  全國政協常委  孫  謙

  特殊貧困群體主要是指貧困群體中的孤寡老人、未滿16周歲孤兒、長期患病者和重度殘疾人等。截至今年2月,這部分人群在剩余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佔到45.7%。

  明確保障體制,組織專門力量梳理相關政策並提出特殊貧困群體統一認定標准、綜合保障體系架構、部門協同聯動機制等建議,加強城鄉統籌,逐步整合城鄉低保、救助等政策措施,建立城鄉特殊貧困群體一體化綜合保障格局。整合保障力量,建立社會力量參與特殊貧困群體的救助、服務體系,實現政府積極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特殊貧困群體盡力自助的多元共治格局。搭建統一的特殊貧困群體綜合保障平台,建立統一信息識別、監測、預警、保障數據庫,確保政策落實不漏一村、不落一人。加強對特殊貧困群體保障工作的監督考核,嚴肅問題查處和責任追究。

  嚴防因災返貧致貧

  全國政協常委  張興凱

  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災害發生地多是邊遠貧困地區、容易返貧的地區,受災群眾往往是收入較低的群體,是脫貧的重點人群。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証不因災返貧致貧,是一項艱巨任務,也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建立長效機制,健全工作制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把災后社會救濟工作做細、做扎實,為災區困難群眾提供較長時間的社會救濟和幫助、扶持。

  建議將嚴防因災返貧致貧納入工作考核指標、對口援建的范圍﹔建立嚴防因災致貧排查機制,要求各部門把受災困難群眾排查的工作做細、做實、做到位,確保應該得到災后社會救濟的群眾“不漏一人、不掉一戶”,精准做好幫助、扶持、救助工作﹔健全嚴防因災返貧致貧工作檔案,使嚴防因災返貧致貧工作有記載、成果可考核、問題可追溯,一旦出現因災返貧,能夠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幫扶、及時脫貧。


  《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25日 05 版)

(責編:楊光宇、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