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兩部門對部分塑料制品提出明確禁限要求

列出時間表 “減塑”再發力

本報記者  陸婭楠  丁怡婷
2020年01月20日05: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近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文,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明確了禁塑、限塑期限,電商、外賣等新興領域也在其中。在禁限部分塑料用品的同時,還提出要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方便群眾生活。

  

  一次性塑料袋、外賣塑料餐具、快遞塑料膠帶……多年來,塑料在居民生活中應用廣泛,卻也帶來了治污煩惱。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

  具體來看,不少治理舉措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比如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到2022年底,全國范圍星級賓館、酒店等場所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等。

  與以往塑料污染治理相關政策相比,此次印發的《意見》有何特點?如何確保相應的目標任務有效落實?記者進行了採訪。

  電商、外賣等平台企業要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方案

  針對“白色污染”,2008年6月我國就開始施行“限塑令”。國家發改委的一項數據顯示,從2008年至2016年,我國超市、商場的塑料購物袋使用量普遍減少2/3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

  “塑料制品特別是一次性塑料用品消耗量持續上升,替代產品的推廣應用存在不足,新型治理模式的培育不夠,有必要系統性開展塑料污染治理。”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此次《意見》突出了系統性、協同性和有序性三個特點。

  系統性方面,相關政策措施基本涵蓋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全過程和各環節﹔既針對傳統領域,也包括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協同性方面,《意見》既提出了禁止、限制類的管制要求,也明確了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綠色產品,培育優化新業態新模式,加強規范回收和處置等系統性措施。有序性方面,《意見》充分考慮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在各地區各行業的復雜性,分步驟、分領域,積極穩妥推進塑料污染治理整體工作。

  《意見》將新興領域作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內容,比如明確電商、外賣領域平台企業加強綠色管理主體責任,要求強化對平台入駐商戶管理,制定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實施方案,並向社會發布執行情況。鼓勵創新商業模式,推廣應用可循環包裝、商品物流一體化包裝,建立可循環物流配送器具回收體系。

  以快遞塑料包裝為例,到2022年底,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的郵政快遞網點,先行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膠帶使用量。到2025年底,全國范圍郵政快遞網點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塑料膠帶、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推廣應用替代產品,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

  禁限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避免會對居民生活帶來不便。如何盡可能降低影響程度?

  《意見》提出,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和模式。比如,在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推廣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制品和可降解購物袋,鼓勵設置自助式、智慧化投放裝置,方便群眾生活。在餐飲外賣領域推廣使用符合性能和食品安全要求的秸稈覆膜餐盒等生物基產品、可降解塑料袋等替代產品。

  採訪中,有企業反映,加強替代產品應用仍存在一些難點。比如部分塑料制品的替代技術還不成熟,替代成本較高,難以大面積投放。對此,《意見》也提出了不少支持舉措,比如加強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替代材料和產品研發,降低應用成本,有效增加綠色產品供給﹔鼓勵各地採取經濟手段,促進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等。

  規范塑料廢棄物回收利用和處置,也是解決塑料污染問題的重要方面。比如一些外賣餐盒通過再利用,可制成單車擋泥板、鑰匙扣、日歷等。但是,當前一些地區和領域也存在塑料垃圾分類回收不足、規范化利用處置不夠等問題。此次《意見》從加強塑料廢棄物回收和清運、推進資源化能源化利用和開展塑料垃圾專項清理等三方面提出了具體舉措。

  “提倡有關企業多方合作,通過建立科學合理的分類回收體系,讓源頭也可追溯,能最大限度為后端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起到積極作用。”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凱認為。

  重點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強化考核和問責

  塑料污染治理工作涉及領域廣、主體多,問題十分復雜,任務也較為艱巨。如何確保目標任務得到有效落實?

  有鼓勵引導——《意見》提出了完善相關支持政策。比如落實好相關財稅政策,加大對符合標准綠色產品的政府採購力度。鼓勵各地採取經濟手段,促進一次性塑料制品減量、替代。

  有科技支撐——根據《意見》,要開展不同類型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環境風險研究評價。加大可循環、可降解材料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提升替代材料和產品性能。“隨著技術改進、產能放大,塑料制品替代產品的成本會逐步降低,替代需求將得到進一步滿足。”中國塑協降解塑料專委會秘書長翁雲宣說。

  有較真碰硬——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將健全制度標准、嚴格執法監督。同時,加強塑料污染治理落實情況的督促檢查,重點問題納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強化考核和問責。

  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后續還將會同有關部門,及時跟蹤分析各地、各領域實施情況,並積極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適時更新發布塑料制品禁限目錄,細化禁限范圍和執行標准﹔各地區也要按照《意見》要求,結合本地實際進一步實化細化禁限管控的具體措施。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20日 14 版)

(責編:白宇、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