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貧困帽子甩掉啦!

今年春節這麼過

2020年01月16日13: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李學明在挂紅燈籠准備過年。
  本報記者 王明峰攝

 

 

王始旭在展示冰箱裡的食物。
  本報記者 付文攝

一家三口全家福。
  馬 悅攝

扶貧干部在和王勤昌(右)嘮家常。
  魯 釗攝

益西拉姆(右一)在與幫扶干部聊女兒的教育。
  周曉宏攝

2020農歷庚子鼠年指日可待。神州大地上,成功脫貧了的人們正在認真盤算著如何歡度這個即將到來的春節。讓我們來聽聽他們都有哪些打算。

 

“我要請大家吃‘團年飯’”

■ 李學明 四川省仁壽縣珠嘉鎮棚村村6組村民

這幾天,我和老伴一直在張羅請鄉親們、鎮村干部、幫扶干部的“團年飯”。

老伴長期患病,前段時間,我也一直生病住院,如果不是醫療扶貧政策讓我們可以報銷90%的醫藥費,我們根本“治不起病”。最近,身體有了好轉,精神也很不錯。這頓“團年飯”要請哪些人、吃什麼,我們老兩口整整商量了3天。

“幫助過我們的鄉親們一定要請!”

“鎮村干部要請!”

“還有縣上來的幫扶干部一定要請到!千萬不要搞忘了哈!”

“還有隔壁的王婆婆一個人在家,也要請哈!”……

“雞、香腸臘肉、魚這些不能少,還有……”

老伴一直在我耳邊說,生怕我漏掉了一位。商量好要請的人、要做的菜,現在最擔心的就是鄉親們、鎮村干部、幫扶干部能不能請得來。其實我就想請他們來我家吃一頓簡單的飯,敬他們一杯茶,再向他們真誠地說一句“謝謝”——這是我一直以來的心願。

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好不容易把我拉扯大。那時候,家境貧寒,幾乎沒有吃一餐飽飯,除了鹽,沒有其他調味品。逢年過節,能吃上一碗挂面,就覺得非常幸福了。

小時候雖然窮,但是母親一直教育我要感恩。每逢幫助過我家的親戚來串門,母親就會煮米飯,給客人盛上滿滿的一碗飯,而我們的碗裡表面是米飯,碗底下都是厚厚的紅薯。遇到愛喝酒的客人上門,母親還會拿出生產隊分的干豆子,放在鍋裡炒成“香脆豆”,做下酒菜。客人走后,我們就要節衣縮食很多天。

每當回憶起以往的艱苦生活,我覺得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像做夢一樣。22歲那年,我和老伴結婚,后來我們有了一兒一女,雖然經濟拮據,住在簡陋的土坯房裡,但我們相信日子會越來越好。

誰知天有不測風雲。孩子們都大了,各自在外成了家,我和妻子守著老房子生活。2010年,妻子不小心摔斷了腿,從此落下殘疾,走路也不太利索了。也許是因為年紀大了,病痛越來越多,小病小痛就自己“捱”過去,實在嚴重了才去醫院,不但花光了家裡的積蓄,還負了幾萬元的債。更有甚者,2014年冬天,我們的老房子也在一把大火中化為灰燼。

一夜之間一無所有,卻收獲了來自鄉親們的關懷。鄰居胡德民讓我們住在他家,在他家煮飯吃,其他人為我們送來了過冬的棉被衣服。那一年,我們家被評為貧困戶。

生活困難,但我們沒有放棄。2016年,在扶貧干部結對幫扶下,我通過務工有了收入。通過種植補貼,我家兩畝地全都種上了柑橘。老伴有低保和殘疾補助,加上我倆的養老金,人均年收入達到了8000元。短短兩年,我們就摘掉了“貧困”的帽子,今年柑橘開始挂果,未來收入還會穩步增加。

更讓我們高興的是,易地搬遷讓我們家住進了有熱水、有電視、有廁所和廚房的新房,房前屋后還有“小菜園”,過上了從來不敢想象的生活。

“我們不能隻享受別人的幫助,也應該為大家做點兒事情。”抱著這樣的想法,我和老伴每天都去打掃公共區域的衛生,她干得很慢,但是每次都很認真。

今年春節是我們在新房子裡過的第二個年,村上的干部早早就給我們送來了春聯和燈籠,讓新家更有年味。“福旺財旺運氣旺,家興人興事業興”,這正是我們的期待啊!

本報記者 王明峰整理

 

逛逛博物館美術館和圖書館

■ 王始旭 甘肅省蘭州市七裡河區白家坪移民安置小區村民

我的老家在黃峪鎮尖山村,是我父親1969年蓋的土房子。過去,一家人守著20多畝地,從土裡刨食。地全是山坡地,純靠天收,收成很低。尖山村海拔2500多米,是黃峪鎮最偏遠的一個村,山大溝深,出行很不方便。

2016年,我們一家五口搬進了白家坪移民安置小區。新房子面積近百平方米,朝南,採光足足的。剛搬進來,我就裝上了暖氣爐子,現在房間暖和得很,中午有時候還要開窗戶散熱,三九天也不用擔心娃娃凍手凍腳了。

兒子現在是社區的保潔員。這是鎮上給我們脫貧戶提供的公益性崗位,一天隻干6小時,月工資2700元,還管一頓飯。經幫扶干部介紹,兒媳婦在附近一家百合加工廠當包裝工,一個月能賺1700元左右。兩人閑暇時,還去打點兒零工。如今家裡一年收入,少說也有5萬元,早就不是貧困戶了!

這一年,我們的日子很幸福,安安穩穩、沒病沒災,吃穿住行都沒啥困難。你看,我這冰箱裡塞得滿滿當當!有菜、有肉。雖然已過臘月十三,但我依然“心如止水”。要是以前,進了臘月就得算著日子趕集,手忙腳亂地准備年貨。但現在,家門口就有綜合市場,雞鴨魚肉現買現殺、吃喝用度隨買隨送,壓根兒不用提前備貨了。再者說,現在想吃啥出門就能買到,平時的日子吃得也跟過年差不多了,所以辦年貨這件事兒往后就真成了老黃歷!

今年春節,除了走親訪友,我准備多跟以前的鄰居們串串門兒、聊聊天兒。現在住進了高樓,見面真不如以前在村裡多了。我們還計劃多往蘭州市中心走一走,逛逛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帶孩子長長見識、開闊眼界。而且,我們一家人還想抽空去黃河風情線轉一轉,看看花燈、猜猜燈謎,過個文化年!

本報記者 付 文整理

 

給兒子准備了280元壓歲錢

■ 章星輝 江西省南昌縣八一鄉錢溪村村民

我是典型的因病致貧,因為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妻子雷冬華又有癲癇和腦積水,一年光治病就要花四五千元。

再說住房。我們一家住在一棟破舊不堪的老屋裡,不要說漏風進雨,還經常會有黃鼠狼和蛇。后來村裡看我們實在住不下去了,就安排我們住進老村委會的辦公樓,一家三口擠在一間1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一住就是7年。

2014年,我們家被納入精准扶貧系統,享受著國家多項扶貧政策。村裡不但幫我們買了醫保,每個月還有810元低保金。孩子現在蓮溪小學上6年級,上學不但不用交學費,還有助學金和生活補助。

2017年,村裡還給我安排了公益性保潔崗位,每年有6000元工資。這樣算下來,全家每年的收入有4萬多元,足夠我們一家三口的生活開支。

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未來的希望也多了起來。搬進新房后,我在家裡頂層養了20多隻鴿子。自己養、自己賣,一隻至少可以賺10元。我妻子還把后院圍起來,養了30多隻土雞、土鴨,每年能賣3000多元。

2018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我們搬進了新房。從那時候開始,我們的生活眼看著越來越好。

生活好了,過年對我們來說,就更順心了。今年過年我給兒子准備了280元壓歲錢,這幾年他的壓歲錢每年都在漲,從最少的時候6元,漲到8元、60元、120元到260元……以后我們每年還要漲,日子越來越甜,也讓我們對於新的一年,有了更多的念想! 

朱 磊 熊婷婷整理

 

再也不怕有客人來拜年啦

■ 王勤昌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安皋鎮楊庄村王崗組脫貧戶

庚子鼠年春節就要來了。我計劃著宰頭羊,讓扶貧同志來我家吃頓飯,接受我的敬意,感受我們全家的開心和幸福。

先前是人窮事少,我與老伴身體都有病,都是藥簍子,常年不離藥,大病小災的不斷,吃藥打針需要錢。我也不會做啥生意,家離城市遠,孩子又小,出不去,光靠種地微薄的收入難以支撐家裡的開銷。尤其兩個孩子,從初中時住校,到高中、技校和大學,這一路走過來,每年的學費、生活費讓人心慌頭疼,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常常夜裡睡不好覺,氣都不能勻著出,作難死了。逢年過節,也不敢讓人來家,招待不起啊。

臥龍區的扶貧干部好,安排我倆到醫院治病,還搞產業扶貧,根據實際給我扶貧款購買良種羊,現在已經有幾十隻了。扶貧同志還給我安排了公益崗位,為村裡打掃衛生,每月有500元收入。危房改造,鄉裡補助了近5萬元﹔用電用水也有補貼,還有兩個孩子的生活教育補貼,都給的是真金白銀。我媳婦被照顧進了扶貧企業,每月有兩三千元收入。大孩子就讀南陽上技工學校,小的就讀河南職業技術示范學院,將來畢業就有工作,就有收入。你說美氣不美氣。

今年要過個好年,因為我們再也不怕有客人來拜年啦!以前房子破,親戚朋友來串門都沒地兒坐,兒子更是不敢把同學領回家,怕人家笑話。今年不一樣了,房是新的,電視機、冰箱和洗衣機都是新的。雞鴨魚肉、山珍海味,飯桌上啥好咱吃啥。

過完年,我還要買農用車,往地裡拉肥、運輸賣羊都用得著。我琢磨著,趁著好時候加緊干,多攢錢,將來孩子談對象娶親時,給孩子買輛車,盡盡咱這當老人的心。 

魯 釗整理

 

邀親朋好友唱山歌跳鍋庄

■ 益西拉姆 四川省康定市瓦澤鄉安良村村民

我家的生活如今真不錯,吃不愁、穿不愁。這些年來,當地政府的扶持不斷,不是隔三差五的上門解決難題,就是幫扶干部不斷的電話問候和上門走訪,目前我們和鄉村的干部都成了無話不說的一家人。今年春節比較早,孩子回來得也早,兒子丁真讓布在外也掙錢了。我家一定要熱熱鬧鬧過一個年,還要邀請長期幫助我們的干部們一起來熱鬧熱鬧,有機會還要邀請親戚朋友一起唱唱山歌、跳跳鍋庄,好好耍幾天。

我准備用3天時間把藏房打掃得干干淨淨,屋內屋外不留一處死角,用最干淨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然后到新都橋鎮或者康定城採購一天,把老人喜歡的飲品、孩子喜歡的零食都買回來,再把酥油奶渣、青稞酒、牛肉干、果子、青稞花花那些本土零食裝盤准備好,讓大家吃個夠、耍個夠。

我家6口人,最讓我驕傲的是女兒汪秋。這孩子不僅尊敬長輩,還非常勤奮,現在成都文化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科一班讀書。如今生活更加富足了,我們除了吃好穿好耍好,還不能忘記孩子的學習。

我讀書少,不曉得什麼大道理,但是我想通過我們的年俗留住孩子的心,讓孩子利用知識把我們豐富的文化延續下去,用藝術形式把村子的一點一滴傳播出去,讓孩子不僅學到現代的知識,也不要忘記厚重的文化。這幾天,我要求孩子鑽研一下本土文化藝術,再結合課堂裡學到的知識,力爭把它們像糌粑一樣好好融合在一起。

我們這一代擺脫了貧困,過上了物質富足的生活。希望下一代不僅物質富有,精神更加富足。 

周曉宏整理

(責編:張航(實習生)、鄧志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