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白發仍少年 熱血著文章(守初心 擔使命 找差距 抓落實·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身邊的初心使命)

——追記內蒙古日報社原首席記者劉少華

本報記者  吳  勇
2020年01月13日07: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劉少華(見圖,袁永紅攝),在內蒙古新聞界很有名,他曾是內蒙古日報社首席記者、第七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甚至許多未曾謀面的人也熟知他,不是因為他的名聲,而是因為他筆下流淌出的深情文字。

  他是記者,他執筆的牛玉儒先進事跡長篇通訊,受到讀者廣泛好評﹔他是作家,他獻給母親的深情散文《丁香花開的時候》入選《當代散文精品》﹔他是詩人,他創作的詩歌《牽手草原》被譜寫成歌,傳唱海內外……

  扎根一線的新聞記者

  2019年1月24日,劉少華因病去世,享年67歲。一時間,他逝世的消息在朋友圈傳播開來,人們紛紛表達惋惜之情。

  有人說,劉少華給人的印象一直是風華正茂、正值創作高峰期的中年人形象。因為無論在何時何地見到他,他總是激情澎湃。

  作為內蒙古日報社的首席記者,劉少華最看重的是他的作品。他說:“文章不僅是用筆寫出來的,還需要用汗水、淚水、情感甚至鮮血和生命來潤色,愛到深處,方能文辭感人。”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98年,鬆花江嫩江流域發生百年不遇的洪水。那時候的劉少華,因為在上一年的採訪過程中遭遇車禍,大腿骨打著鋼板,但他還是毅然請纓,上了抗洪前線。他走泥濘、住帳篷、劃小船,發回了《呼倫貝爾,我要選擇對你說》系列報道。雖然吃盡苦頭,他卻說:“走到一線,對一名記者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你想採到800米井下最生動的新聞,必須走到800米井下,少一米都不行。”這是劉少華給年輕記者講課時經常提及的。他三下800米井下寫出的通訊《五虎山·礦工的山》,被多部新聞作品集收錄。

  很多記者說,劉少華總能找到新聞中與眾不同的閃光點,但劉少華自己知道,所謂的與眾不同,可能只是因為他比別人走得更近、採得更深、寫得更用情。

  滿懷深情的草原詩人

  “輕輕地來,慢慢地走,握住草原溫柔的手,那是一片純潔的愛,那是一杯醉心的酒……”這是劉少華創作的《牽手草原》歌詞,他以詩人的情懷,訴說著自己對生養他的草原的依依深情。

  劉少華的文章,有的洋洋洒洒數千字,讀來卻毫不費力。他是一位高產作家,人們驚異於他的才華,更驚嘆於他的文章。可熟悉他的人知道,劉少華有著深厚的日常積累和敏銳的洞察力。

  劉少華的家中陳設簡朴,辦公室更是簡陋,除了桌椅電腦,隻有兩個單人沙發,可辦公桌上的資料、書籍卻堆得很高。除了日常工作,最讓他花費精力的,就是用文章抒發自己對家鄉和草原文化的熱愛。

  《草原是首母親的歌》《金色的胡楊禮贊》《蒼天般的阿拉善》《在綠色原野上採擷》等篇目,每一篇都令人感動。

  “一切吉祥都在草原降臨,一切美好都在草原匯合,一切真情都在草原凝聚,一切希望都在草原閃爍……”2017年,恰逢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劉少華用一篇《贊歌獻給內蒙古》,抒發了對家鄉深深的愛。

  堅守初心的北疆楷模

  每逢母親節,朋友們總會收到劉少華的短信:“又是一年母親節,向媽媽問好,祝願天下所有母親幸福安康……”

  劉少華的代表作《丁香花開的時候》,是他2001年母親節寫的一篇懷念母親的紀實散文。他在文中描寫了母親讓自己做一個正直的人的諄諄教導,讀來使人落淚。

  對於年輕人,劉少華是無私的。他長期活躍在校園裡、新聞培訓的講台上,結合自己多年實踐,生動講述一些精品佳作的創作心得。他告訴年輕人,一名記者如果沒有激情、沒有熱愛,筆下就無法流淌感情。沒有感情的文章,就不會有讀者,也會失去傳播力。

  2019年9月10日,內蒙古自治區追授劉少華“北疆楷模”榮譽稱號,劉少華生前的採訪對象、同事、好友、親屬,從工作、生活等方面講述了他的感人故事。一張張珍貴的照片,一聲聲深情的講述,反映了劉少華在工作中堅守初心、在奮斗中勇擔使命的精神,深深打動了現場每一個人。

  一位一生筆耕不輟的好記者走了,臨行前,他還在《內蒙古日報》發表了一篇新聞記者如何踐行“四力”的文章。他留給人們的是新聞人追求真理、一往無前的精神,以及激蕩在大草原上的嘹亮回聲。


  《 人民日報 》( 2020年01月13日 06 版)

(責編:馮粒、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