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裡沒疙瘩 干活才帶勁
“村落夜話”:蹚出鄉村治理新路子

晚上7點多鐘,剛吃過飯,20多戶村民代表陸續走進韓慶斌家寬大的堂屋。
湖北省秭歸縣郭家壩鎮熊家嶺村,初冬的夜晚涼風襲人,但堂屋裡兩個炭盆燃燒正旺,給眾人帶來團團暖意。
在村支書孫大祿的一聲吆喝中,熊家嶺村的“村落夜話”開始了。
11月21日,在國務院扶貧辦的組織下,記者來到熊家嶺村,列席了這場“村落夜話”。
有事大家擺大家議
孫大祿宣布,今晚夜話的主題是怎樣做大柑橘產業。村民代表發言熱烈,話題直奔柑橘產業。熊家嶺村家家種柑橘、戶戶搞電商。
種橘大戶熊仁發說話了:“我們村原來種密橘,后來種羅臍、紐荷爾、長虹,再到現在,種九月紅。羅臍2到3毛錢一斤,現在種的九月紅是3塊錢。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我認為,柑橘品種改良要跟上形勢,這樣才能賣個好價錢。”
村民袁宏英感慨:“我個人覺得,在我們這個海拔500米的地方,不適合種紅肉臍橙,紅肉臍橙怕凍,最好還是種九月紅。我們應該多下苦功夫,把九月紅的品質搞起來,才能長遠地增加收入。”
種什麼好?秭歸的果農摸索了很久。
1978年,中國著名果樹專家章文才把羅伯遜臍橙、紐荷爾臍橙等12個品種引入臍橙種植理想之地秭歸,從此翻開了秭歸農業產業發展的新頁。
一棵樹的收入抵得上一畝苞谷的收成,臍橙樹變成了“搖錢樹”,村民們紛紛改種臍橙。1995年,秭歸被命名為“中國臍橙之鄉”。
面對市場經濟的潮涌,品種單一、集中上市的秭歸臍橙有些猝不及防。秭歸臍橙在市場戰、價格戰中經歷陣痛,淪入“賣橙難”境地。
2003年,秭歸改良臍橙品種。從華中農業大學引進的3株倫晚臍橙試種成功,5年后進行大規模品種改良,春季晚熟品種種植漸成規模。
而今的秭歸,春有倫晚,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紅,冬有紐荷爾,在國內首次實現四季產鮮橙。早熟品種上山,晚熟品種下河,中熟品種種山腰,通過科學分布臍橙產業帶,秭歸擁有了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秭歸全縣柑橘品種達到113個,種植面積40萬畝,產量60萬噸,產值超過30億元,涌現出3個億元村、12個產值超5000萬元的村子。
“柑橘產業發展離不開3個條件:品種、品質和品牌。”在這次“村落夜話”中,郭家壩鎮公共服務中心主任、農技專家向進說,九月紅這個品種全縣種植面積不是很大,還是可以適當發展的。他還建議大家種植愛媛這個品種,目前來講,市場價格達到每斤4.5元。
向進也提醒大家,不能看什麼價格高,就“一窩蜂”式擴大種植規模,這樣會導致市場的波動。
向進還給大家講了柑橘品改的相應政策。他說,“密改稀”有政策扶持,可以同步進行品改。“如果大家願意改,可以把太老的大樹進行重栽,我們公共服務中心可以提供技術服務支持。”
從2018年8月起,秭歸在全縣186個行政村推行“村落夜話”平台建設,干部群眾面對面,商議脫貧致富、鄉村治理路子。大家圍繞最為關心的主題熱烈議論,干部群眾同圍一個圓、同坐一條凳,鄰裡糾紛、家長裡短、生活困難、發展建言,大家擺、大家議,縣、鎮、村領導干部認真聽、掏心講,將群眾的聲音裝進了心窩窩裡。
“話”出的法子人人點頭
11月15日,在郭家壩鎮熊家嶺村剛剛通車的朱石路上,一輛輛貨車載著金燦燦的臍橙駛向山外。
“朱石路終於通了,管護上我覺得政府應該搞點錢下來,承包給個人。”
“我覺得管理好路光靠覺悟還是不行,建議要選個好的帶頭人,制定一個方案,我們自己去維護好、管理好公路。”
在這次熊家嶺村“村落夜話”的現場,秭歸縣交通局的干部、鎮上與村裡的負責人、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也坐在村民們中間。
村民提及的朱石路,是一條穿過半山腰橙園的新建路。別看這條路隻有1.2公裡長、4.5米寬,周邊20多戶人家可是盼了10多年。
以前,由於兩邊是“斷頭路”,村民種的橙子無法直接運下山,要爬坡沿山頂繞行20公裡才運出山,每斤少賣兩毛錢,運費還要多花兩毛。
村民們也曾合計過集資修路。短短的2.5公裡,便可將墓朱路與桐楚路連起來,村民十幾年間發起修路3次,可每次都因為佔地、毀樹的問題無法協調而擱淺。
2015年底,當時的駐村第一書記鄭旭步行2個多小時,來到全村最邊遠的橋灣走訪,群眾紛紛向他倒苦水。退休教師劉光權說:“因為不通公路,2個人突發疾病死在了擔架上,還有1人從崖上掉下去摔死了。”
今年3月,秭歸縣脫貧攻堅“項目庫”公示,其中“朱石公路”項目在列。村民們奔走相告,兩條“斷頭路”終於要接通了。2018年,秭歸縣啟動脫貧攻堅“項目庫”,經村民提議、村裡決策、鎮裡審核、扶貧工作隊上報,朱石路項目入選,獲得上級撥付項目資金25萬元。
開了十幾場會,問題一件件捋清了。大家定下原則:“誰參與誰受益。”誰管賬、誰負責調田、誰監管項目質量,都由村民自己說了算。短短一個月,田調好了,村民集資12萬余元,補足了資金缺口。
伴隨著隆隆的開工炮,挖掘機在懸崖上掘出了路基。群眾推選的項目監管員每天6:30准時出現在施工場地,每日巡視10多個小時。發現20多米質量不過關的擋土牆,監管員第一時間上報村裡,讓施工方拆除重建。
11月6日,朱石路竣工。片區村民出山,可以比原先少走5公裡。
半個月后,又一次“村落夜話”,大伙歡呼雀躍,聚到一起,“話”出了人人點頭的朱石路后期維護方案:受益村民共同管護,由村落理事長召集,每季度維修一次﹔若遇大雨損壞,及時維修。
朱石公路項目與秭歸縣脫貧攻堅“項目庫”中其它項目一樣,是由群眾提、代表議、村決策、鎮審核、縣審定,按照“三個優選、五不納入”原則優選入庫的。2018至2020年,秭歸入選脫貧攻堅“項目庫”項目達3982個,規劃投資總額達35.13億元。
村民張登發說:“朱石路修通了,是件大好事。水果販子來我們這裡收柑子,價格都要高一些了。”
村民孫大軍有感而發:“感謝黨和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為我們修通了朱石路!”
破解難題件件有著落
來自秭歸縣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像這樣的“村落夜話”,全縣已開展2300多場,收集問題和建議2.5萬條,疏導情緒、破解難題,堅持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
“村落夜話”是怎樣讓大家聚到一起來的呢?秭歸縣縣長楊勇向本報記者講述了這個過程。
兩年前,楊勇到村民中調研,一位老農率直朴實的話語直撞心扉:“干部台上說政策,群眾台下扯散白(聊天),都急著田裡活兒,這樣的會怎能開到老百姓心坎上?”
2018年7月,全縣首場“村落夜話”在產業發展面臨瓶頸的楊林橋村召開。大家洗淨農忙的汗漬,搖著蒲扇去瞧稀奇。以前,這樣家家戶戶到場的會議很少,晚上開會更是史無前例。
干淨整潔的院子裡,干部群眾圍坐一起,一起想辦法尋找脫貧路徑。
那場夜話,整整持續了3個小時,人們才依依不舍地散去。
得益於“村落夜話”,一個農業投資項目“宜紅茶業”走進了楊林橋村。
“宜紅茶業”負責人鄭軍是秭歸縣工商聯界政協委員。迄今為止,鄭軍在全縣4個貧困村流轉500畝土地,建立標准化生產線。零散種植的深山茶葉通過品牌化經營飛出峽江,每年帶動貧困百姓務工增收、茶葉增收達1200萬元。
在秭歸縣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20多件委員提案和6篇發言材料來自“村落夜話”中群眾反映的問題。《關於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政策的建議》《加強統籌力度確保柑橘產業安全》《對鄂西山區發展核桃產業的建議》等,這些從“村落夜話”中收集提煉的委員建議和提案,散發著泥土的氣息,承載著村民們尋找幸福生活的希望。
村民們打開話閘子,談建議、話疑慮,縣、鎮、村干部闡釋政策,當場解答。在面對面的交流中,細節被梳理,方案變完善。
“當面鑼,對面鼓,心裡的疙瘩都解開了。大家共同協商好的事情,干起來才帶勁!”村民馬學軍對“村落夜話”上呼吁成立合作社滿懷期待。
“‘村落夜話’,改善民生,溫暖民心,激發群眾脫貧的信心與干勁,增添了群眾有效參政議政的幸福感與自豪感。”秭歸縣委書記盧輝介紹說,“村落夜話”不僅成為脫貧攻堅的有效實踐,也提升了該縣“幸福村落”創建成效,探索出一條農村社會治理的可行路徑。
前段時間,鄭旭去了堰塘。目前,全村有140口堰塘,通過調查發現,能蓄水的有85口﹔有40口裝不了水,損壞嚴重﹔還有15口屬於老百姓私自佔用。在“村落夜話”上,他倡議:把堰塘整理好,把柑橘品質搞起來。
郭家壩鎮黨委書記余志紅在總結發言中指出:“老百姓自己的事,我們共商共建共享。”他建議,大家多走出去看一看,努力將熊家嶺打造成“九月紅”專業村。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