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強不息 精神永存

驅車行駛在風景秀麗的湖北武漢蔡甸區九真山下,耳畔傳來陣陣清脆的槍聲。原來,附近奓山街上有一座武漢野戰國防園射擊射箭場館。距離射擊射箭場館不遠處,坐落著國防教育館。走上場館三樓,迎面可見一座吳運鐸半身雕塑,人物神情堅毅,仿佛在靜靜地聆聽著射擊場的槍聲。吳運鐸是新中國兵器工業的開拓者,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
園區國防教育館場館部部長劉利介紹,吳運鐸紀念館以吳運鐸的革命生涯為主線,分為平凡人生覺悟之路、硝煙歲月辛勤耕耘、堅定信仰繼續前行、精神永存昭示流芳4個部分布局,共陳列文獻、實物等千余件。
走進紀念館內,首先見到的是一面以火車頭浮雕為造型的背景牆,上面記載著吳運鐸光輝的一生。吳運鐸祖籍武漢市漢陽縣柏林鎮李灣村(今蔡甸區張灣街李灣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吳運鐸毅然參加了新四軍,在皖南雲嶺的新四軍司令部修械所,吳運鐸在農舍的茅草棚子裡開始了軍工生涯。
當時部隊的武器彈藥非常缺乏。“在淮南抗日根據地,戰士每人隻有三粒子彈。”解說員張雨露說,在艱苦的環境下,吳運鐸邊實踐邊摸索,成了修槍造槍造子彈的行家裡手。
展牆上,有一張吳運鐸親手繪制的“仿美M48全保險型引信圖”,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各部分的名稱和解釋。“這張引信圖,與仿美75山炮炮彈配套,生產了6萬發,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戰爭和后來的抗美援朝。”吳運鐸一生多次負傷,身上遍布100多處傷痕,四肢留下多處殘疾,雙眼一度接近失明……
展廳裡,一張泛黃的報紙引人駐足,那是1951年10月5日的人民日報,上面刊發了一篇人物通訊《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介紹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兵工功臣吳運鐸》。
2017年,在吳運鐸誕辰100周年之際,他的家鄉——武漢市蔡甸區專門建設的吳運鐸紀念館正式開館。武漢野戰國防園負責人說,越來越多的黨員群眾來到這裡,向這位傳奇的“中國保爾”致敬。
《 人民日報 》( 2019年12月03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