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譜錢塘協奏曲(長三角見証高質量發展·浙江篇(下))

城鄉差距哪裡小?請看浙江。
在嘉善縣大雲鎮,村民張金觀坐在衛生院“雲診室”,就有全國20萬醫生可供問診﹔在德清縣三合鄉,中心學校文體活動中心裡,美術室、標准籃球館一應俱全﹔在安吉縣高禹村,村民婁萬裡住著氣派的房子,“連蘇州、杭州的親戚都愛來這裡住。”
行走浙江,處處透著城鄉協調。
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親自擘畫實施了“八八戰略”重大決策部署,統籌城鄉發展、山海協作以及積極參與長三角地區交流合作是其重要內容。2018年,“八八戰略”實施15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又對浙江提出“干在實處永無止境,走在前列要謀新篇,勇立潮頭方顯擔當”的殷殷期望。
以“八八戰略”為引領,邁向高質量發展,浙江干部群眾久久為功,共譜錢塘協奏曲。
千萬工程
環境更美、生活更富,走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路
湖州德清縣洛舍鎮東衡村村口,隻隻白鷺在香樟樹冠上小憩。
“現在白鷺多呀。你要是10多年前來村裡,那可一隻都見不到,開礦的爆炸聲都把白鷺嚇跑了。”村委會主任陸英田說。
開礦,曾是東衡村的致富飯碗。上世紀90年代,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掀起高潮,東衡村的石材被源源不斷地運往杭州、上海。村民一夜暴富,村庄“遍體鱗傷”。
借著“千村示范、萬村整治”的東風,東衡村果斷關停10多家礦產企業。可“礦產一停,經濟歸零”,不少青壯年遠走他鄉。
“‘千萬工程’隻有以業為基,才有持久生命力。要把村庄整治與發展經濟結合起來,走出一條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路子。”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的一席話,讓東衡村茅塞頓開。
農村環境變得更美。
得知杭州建設地鐵,急需清理挖出的淤泥土渣,東衡人就拉回土渣。村裡的礦坑不僅有了土,填土權還拍出了1.08億元的高價。村民們都說:“填了坑,造了田,還賺錢蓋了樓,一舉多得!”
農業生產變得更穩。
沒了礦山,還有良塘。養殖大戶高永林指著自家魚塘說:“我帶頭辦螃蟹養殖場,當年就有純利200萬元!”隨著礦地復墾變良田,全村化零為整,積極推進規模化經營,每畝土地收益比零散經營增加了40%。
農民生活變得更富。
博蘭鋼琴廠廠長俞榮仁,曾是礦山股東,礦山關停時,聽聞村裡拿出一部分復墾土地搞眾創園,他第一個投標再創業,現在年收入能達300萬元。眾創園成了鋼琴產業新集群。先富帶后富,東衡村與全縣7個經濟薄弱村共同出資成立物業管理服務公司,各村按投資分紅。
東衡村只是“千萬工程”的碩果之一。在德清縣三林村,綠色資源可“入股”,水鄉旅游讓村集體2018年收入突破80萬元﹔在嘉善縣東雲村,圈舍變旅店,菜地變花田,昔日河溝發臭渾如湯的拖鞋浜,成了以溫泉聞名的省3A級景區﹔在杭州白牛村,山貨變“網紅”,全村山核桃年銷售額從100萬元增加到3.5億元。
以業為基,產村融合,浙江大地滋養出千千萬萬“綠富美”,闖出一條保護生態與發展生產同頻共振、環境與財富同步提升的鄉村振興之路。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城鄉居民收入倍差僅1.83。
城鄉融合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我先去文化禮堂佔位子!”在湖州安吉縣高禹村養老院的走廊上,74歲的吳才女嗓門洪亮。
“馬上就來!”隔壁傳來回應聲。即將開演的方言大鼓書說唱,是老姐妹們最愛的節目。
走廊另一頭,飄出煎餃的香氣。“那邊是單身公寓,我們這是夫妻房,不想做飯可以吃食堂。”73歲的芮春香覺得,在月租200元的養老院,老兩口生活得更自在。
而在嘉善縣大雲鎮衛生院,不足20平方米的“雲診室”卻聯通著全國20萬醫療專家,讓村民足不出鎮就能與名醫面對面。
老有所養,病有所醫,最朴素的民生期盼。“八八戰略”的重要一條就是:進一步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這些年,浙江大幅減少“三公”經費,確保將新增財力的2/3以上用於改善民生。
學有所教,鄉村不再是教育窪地。
湖州德清縣三合中心學校,硬件設施一點不比城裡差,鄉村教師張玲還被評為縣小學部唯一的語文特級教師。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標准化學校達標率為95.7%,城鄉義務教育更加均衡。
病有所醫,農民不再為看病犯難。
移動醫療車每月將體檢服務送上門,鎮衛生院實現同三甲醫院聯網會診,大醫院專家定期坐診……浙江醫共體建設使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加強,各縣均建成1到2所標准化縣級醫院。
困有所助,城鄉低保率先統籌。
“稀飯、豆乳、面包、油條、煎餅、芝麻團……”這是安吉縣天子湖鎮敬老院食堂牆壁上的早餐食譜,50多名孤寡老人在此安度晚年。浙江已在全國率先建立覆蓋城鄉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省在冊低保對象平均月低保標准達到771元。
閑有所娛,“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刷臉進門、旋轉樓梯、沙發座椅……走進嘉興秀洲區洪合鎮鳳橋村智慧書房,村民不僅可以借閱藏書,還能報名參加機器人編程班、夕陽紅E族老年電腦培訓班。
村裡建立藏書樓,鎮上開放音樂廳……類似的文化設施在浙江農村比比皆是。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超1.24萬座,農家書屋行政村全覆蓋。
山海協作
資源互補,要素巧配,推動區域經濟合作結碩果
嘉興平湖新華南路596號,綠色招牌上標有“山海協作項目”字樣。在這家社區超市裡,麗水青田的軒德皇菊、山茶油、海溪粉干皆是走俏貨。
在10公裡外的平湖經濟技術開發區,浙江省首個跨縣域“飛地抱團”項目——平湖青田山海協作“飛地”產業園正在加緊施工。青田156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帶著300畝土地指標和1.95億元首期項目建設資金,在平湖最熱門的區塊落戶。
青田與平湖的攜手,是“山海協作”的結晶,更是“八八戰略”的再深化。
作為命運共同體,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完全可以優勢資源互補,優化產業布局。以產業梯度轉移和要素合理配置為主線的“山海協作”工程啟動以來,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花開遍地,碩果累累。
——辟“飛地”,招商引才如同“開挂”。
衢州海創園,不在衢州,在杭州。作為杭衢山海協作的創新“飛地”,衢州拿出杭州稀缺的土地指標,杭州讓出科創走廊的優越位置,雙方共同招商,共享紅利。
——疏“通道”,要素流通不再“梗阻”。
看浙西,杭衢高鐵加緊施工,將“富春山居圖”從頭看到尾,通車后兩地通達隻要41分鐘,杭衢正式實現同城化。看浙南,離港口200多公裡外的麗水,在寧波舟山港全力支援下,打造出具有“一站式”口岸服務的“無水港”,企業每標准集裝箱可節省物流成本500多元。
——巧“結親”,民生改善更重“造血”。
掏出最強“家底”,共筑最佳“資產”。衢州與杭州“牽手”,累計培訓農村婦女約3000名,帶動婦女增收3億元以上﹔寧波與麗水“結對”,長期協作提升山區醫療服務水平……截至今年6月底,浙江山海協作已實現26縣全覆蓋,今年上半年,25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完成投資同比增長52.5%。
主動接軌
推倒圍牆,破除門檻,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
一座不到10米長的山塘橋,連著兩個山塘村,橋南隸屬浙江嘉興平湖廣陳鎮,橋北隸屬上海金山廊下鎮。
在北山塘橋頭開了35年雜貨店的陳掌才,指著門前正在鋪設的地下管道說:“前年對岸大變樣,如今這邊趕緊追!”陳掌才給對岸的浙江村庄整治點贊,白牆黛瓦錯落有致,生態圍堰把螢火虫都引回來了。
在南山塘居住的顧翠娥常去對岸買菜,“原來臟,界河都堆著垃圾,現在村子好得不得了,希望以后像對岸一樣熱鬧。”顧翠娥羨慕的是上海廊下郊野公園,那裡農家樂常爆滿,村民收入不一般。
“山塘本一家,過去被忽視的‘邊界村’正爭做一體化的‘示范村’。”廣陳鎮黨委副書記戚紅炳說,統一規劃、統一機制,南北山塘正共同開發。
戚紅炳的另一個身份是平湖農業經濟開發區的常務副主任,山塘村就在這座“農業硅谷”的西北角。在這片開發區,滬浙合作好戲連台:從上海引進的立體蔬菜工廠正在施工,畝均產值將是傳統種植的75倍﹔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共建的水生植物研究院,培育出的水生美人蕉、常綠鳶尾,成了水環境治理的主力軍……
邊界趨淡化,合作才共贏。如今,兩個山塘村擰成一股繩,正合力打造8平方公裡的跨省4A級景區“明月山塘”,以后露天看戲就去北山塘村的百姓舞台,室內聽書就到南山塘村的鈸子書院,真正的“有福同享”。
山塘村的變化,只是浙江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縮影。這些年,浙江干部群眾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站在新起點,浙江人奮力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新機遇。
——推倒“隱形的圍牆”,優勢互補,握指成拳。
寧波杭州灣新區,與上海隔海相望,身處承接上海高端制造業轉移的第一方陣。上汽大眾等裝備企業引領新區工業產值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長﹔藥企默沙東在此研制最新疫苗技術,全力將其打造成全球研發網絡的重要節點﹔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等創新平台攜海量資源落戶,一手招攬國際高端人才,一手牽引杭州灣的制造業資源,孵出了琻捷電子、雲檢等一批“金雞”。
“過去大家都捂緊資源,筑高圍牆,恐怕好東西被人家搶。現在拆牆互補,要素資源自由流動,培植出更適合高質量發展的創新生態。”復旦大學寧波研究院院長孫鵬軍坦言。
——破除“流動的門檻”,敞開懷抱,人人都是新浙江人。
“小范,你這個皮尺拉得公正,不偏幫!”“小范蠻好,人公道!”在慈溪坎墩街道坎西村採訪,安徽阜陽人范德法的名字如雷貫耳。
由於毗鄰工業區,坎西村暫住人口比本地人口還多三成。作為村“和諧促進會”會長,大到化解村民宅基地糾紛、處理企業工傷賠償,小到給廣場舞拉閘、勸村民別亂扔垃圾,都少不了范德法出馬。“矛盾少了,感情近了,誰也不拿我當外人。”
從“外人”變成“主人”的,還有在慈溪工作的山西運城人王拴良。“拿著戶口本和居住証就順利入學了,新慈溪人與本地人沒什麼兩樣。”王拴良的兒子在慈溪碧海學校讀一年級。這所花園式學校,擁有全市1/10的骨干教師,學生來自20多個省份。
區域協調發展,依靠人,也為了人。實現以人為核心的協調發展,推動以人才要素為首的要素資源自由流動,浙江深化改革,披荊斬棘,一往無前。
“浙江明確把‘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作為全省各級黨委政府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的主題主線,努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走在全國前列!”浙江省委書記車俊如是說。
在浙江採訪期間,不少人提到嘉善杜鵑。老人們娓娓道來,嘉善杜鵑不是一種花,而是一種技藝。以生命力頑強卻花朵稀疏的毛鵑為樁木,以花朵嬌艷卻不甚挺拔的春鵑為接穗,反復嫁接修剪,使兩種杜鵑融合為整體,方是精品。
長三角協調發展,不正是這樣嗎?
(本報記者武衛政、李中文、陸婭楠、吳秋余、劉毅、江南)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30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