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二七區改造老舊小區不搞一刀切
社區居民下單 黨委政府接單(社會治理在身邊·共建共治共享①)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須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近年來,各地在社會治理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道“社會治理在身邊·共建共治共享”,介紹一線治理經驗。
——編 者
鄭州綠雲小區曾被譽為全市綠化最美小區,一晃20多年過去,綠雲的社區設施老化、物業管理缺失,綠地被“霸”為菜地,道路被佔成攤點。老街坊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今年初,鄭州市二七區大規模改造老舊小區,計劃在兩年內完成313個老舊小區整治提升任務。“改造中,我們積極探索‘一領四單’‘五聯共治’的社區治理模式,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二七區委書記陳紅民說。
建議是“吵出來的”,方案是量身定制的
小區改造要讓群眾滿意,先要聽取群眾意見,列出“需求清單”。
今年5月,綠雲社區改造前,黨支部組織社區群眾、黨員代表、業主委員會、設計公司“四方協同”,逐戶上門、集中座談,征集意見。一遍遍走訪,一次次篩選,集中征集意見12次,涉及800多人次,提出建議800多條。
許多建議是“吵出來的”。有人把花壇改成菜地,有人在樓道裡亂搭格子間,有人把破自行車、三輪車丟在樓前“佔地盤”,聽說要改造,紛紛反對。黨支部發動老黨員、志願者,逐一上門溝通。閉門羹沒少吃,嘲諷話沒少聽,耐心終於換來信任。
不搞“一刀切”,一切聽民意。小區沒車庫,建車位呼聲高。設計單位打算建一座立體車庫,可樓間距小,建到哪都擋光。大伙兒投票,放棄立體車庫,改設固定車位,每家輪流停放。喜歡綠化的,可以多種樹﹔想要活動空間的,就改修涼亭。一個樓院一套方案,沒有一處重復設計。
“先自治,再整治。群眾不滿意的,不改﹔群眾不支持的,不改。最終,群眾滿意率、參與率、知曉率達到95%以上。”社區黨支部書記羅麗琴說。
群眾“下單”,黨委“接單”。堅持黨建引領統攬,形成“區委—街道黨工委—社區黨支部—樓院黨組織”縱向管理鏈條。各街道黨工委每兩周對社區“群眾需求清單”進行篩選匯總,對訴求合理、切實可行的需求逐項研究,並邀請轄區單位、行業專家、小區居民參與評估,形成“民生實事清單”。
為破解轄區單位“圍觀”,二七區依托黨建聯盟、公益聯盟、自治聯盟,打破資源壁壘,整合政府部門、駐區單位、社會組織的優質資源,制定資源清單,將民生需求和轄區資源精准對接、雙向認領。全區梳理需求、資源、項目“三個清單”879項。
金秋十月,走進綠雲小區,大門口寬敞舒朗,進門路干淨通暢,人車清晰分流,綠化精細考究。“原來大門口建著臨時房,固定買點、流動攤販擠在一起。進門不遠是幼兒園,接送孩子的車排著長隊,天天亂糟糟。”老居民支康說。黨委政府不但要“領唱”,更要變“獨唱”為“大合唱”。整修大門、增加監控、改造污水管網……所有改造項目,共建單位一一認領。熱力公司鋪設管道,加快進度﹔市政部門重修大門,人車分流﹔物業公司清理攤販,設立“入門”“出門”,車輛導流﹔幼兒園發出倡議,接送孩子,車輛不進小區。困擾多年的擁堵難題,就此徹底消失。
具體干得咋樣?業主委員會、居民自治小組對“項目清單”實施進行監督﹔對完成的項目,會同物業進行有效管理,持續提升自治能力。
老居民攬下物業活,老員工煥發新活力
“改造難,管理更難。”羅麗琴說,改造之初,社區黨支部決定,借改造之機,重塑治理體系。從哪入手?更換物業公司。
“綠雲”的衰敗,根源在缺乏物業管理。老物業公司服務差,繳費率不到四成。公司索性丟手不管,靠出租房子、收攤位費發工資。垃圾亂堆、私改菜地、交通堵塞……問題越積越多,交費越來越少,形成惡性循環。
羅麗琴找了幾家公司,對方紛紛要求漲價。“從每平方米0.38元談到0.65元,還是沒人干。”她焦心不已。
這時,69歲的朱蘭英站了出來。她是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威望高,有家底,願意為大家服務。
為啥接這燙手山芋?朱蘭英說:“住了十幾年,把小區的事當自家事兒,應該出一份力。”
接手后,朱蘭英做出一個讓人吃驚的決定:物業費一分錢不漲,老物業員工一個不換。老員工會不會是老樣子?朱蘭英在社區黨支部支持下,著手更換管理層,重訂考核辦法,公開財務收支。幾招下來,逐漸回歸正軌。老街坊聽說是朱大夫上任,主動補交物業費。一個月下來,竟收上100多萬元。收了錢,怎麼花?先不發工資,用於疏通下水道、安裝樓門禁,為群眾辦實事。一段時間下來,她用服務換來理解,物業費交納率達到90%。
多年來,綠雲小區沒有業主委員會。改造之初,在社區黨支部的領導下,小區召開第一屆業主代表大會,選出業主委員會,制訂了樓院居民公約。業委會與物業公司達成一致,將物業收入和小區公共部分收益進行年度公示、年度審計,保障業主的合法權益。
目前,全區首批158個整治提升的老舊小區實現了樓院黨組織、居民自治組織、志願服務組織全覆蓋。
小區不能“看著好”,還要“住著好”
此前,因為小區臟亂差,老居民白海亮寧可每年出去住一段時間,也不願回這個“家”。最近,他興高採烈地搬回小區,找到老鄰居、老伙伴。
“看,那是我們的社區黨群服務站。”白海亮指著大門旁一座兩層小樓說。進門一看,寬敞的會議室、整潔的圖書角、設施齊全的遠程教育之家,一應俱全。上二樓,還有一個小小的社區歷史館,記錄著“綠雲印記”。
“以前這是臭氣熏天的垃圾站。”白海亮說,小區改造前,垃圾清運不及時,行人每每捂著鼻子路過。改造后,這裡成了黨組織、業委會、志願者組織所在地。
綠雲小區還有“幸福中心”,坐落於小區的中心綠地旁。進院,見老人三五成群,或下棋,或閑談。不同房間,分別列為就餐室、休憩室、舞蹈室、書畫室。還有專業護理人員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日托、短托等日間照料服務。為豐富老年人生活、方便老人照顧孫輩,“幸福中心”開辦了四點半課堂、祖孫學堂、紅色故事會,每周開設老年課堂。
“小區不能隻‘看著好’,還要讓居民‘住著好’。”羅麗琴說,社區在改善環境的基礎上,建成安全中心、快樂中心、健康中心等7個服務中心,引入社會組織,實現公共服務功能提升。
小區越來越好,加入志願服務的人也越來越多。家住平湖裡3號院的魏華和退休姐妹一起,自願巡邏、撿垃圾、陪空巢老人聊天。
“自己的家自己不管誰管?”魏華說,志願者成了樓院治理的“生力軍”。小區夏季改造時,志願者連續100多天給工人送綠豆湯。
“樓還是那個樓,院還是那個院,但裡面全變了。”白海亮用表演的形式總結小區改造的成果,“走上台來笑哈哈,把咱小區夸一夸。綠雲小區變化大,業主好似搬新家……”
《 人民日報 》( 2019年11月04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