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人民楷模”李保國——

“我願把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

2019年10月24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他三十五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開百姓脫貧致富之門﹔他埋頭耕耘、無私奉獻,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他就是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李保國(圖中,新華社記者朱旭東攝)。

  “我見不得老百姓窮”

  1958年,李保國出生於河北武邑縣的一個農村家庭。1981年,作為恢復高考后的第一屆大學生,李保國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上班僅十幾天,他便和另外兩名教授一起扎進太行山,搞起了山區開發研究。

  李保國常說:“我是農村長大的,過去家裡很窮,見不得老百姓窮。我是國家恢復高考后培養的第一屆大學生,學農林專業,該用學到的知識為農民做點兒什麼。”

  當時的太行山,水災旱災頻發,交通不便,2/3的地區年人均收入不足50元,十分貧困。李保國和課題組同事選擇將極度貧困的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前南峪村作為開發試點,用愚公移山精神,跟石頭山“較起了勁兒”。

  前南峪村的荒山禿嶺,經李保國和同事們十幾年的開發治理,禿嶺變成“山頂洋槐戴帽、山中果樹纏腰、山底梯田抱腳”的景象,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

  為引領太行山百姓脫貧致富,李保國又全身心投入山區開發治理和經濟林栽培技術研究,先后完成山區開發研究成果28項。他在太行山區推廣林業技術36項,建立了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優質無公害蘋果栽培、綠色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讓140萬畝荒山披綠,帶領10萬農民甩掉了“窮帽子”。

  “不為名來、不為利去”

  李保國在林業技術推廣方面,有求必應,從未收過農民一分錢講課費,從未拿過企業股份。李保國說:“隻有不為名來、不為利去,一個心眼兒為百姓,農民才信你,才聽你。”

  30多年與農民朝夕相處,李保國與農民結下了深厚感情,學會了用農民的語言和他們交談,傳播新技術。朴實的農民也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感動李保國。

  每逢正月到村裡,農民都爭相邀請李保國做客、吃飯。一次遭遇交通阻塞,李保國急著趕回去上課,村民甚至拆掉了自家院牆,為他“開路”。李保國說:“為了農民兄弟的真心實意,我願把知識和能力全部貢獻出來。”

  無論何時何地,他對農民提出的各種問題,總是不厭其煩地耐心解答。對待慕名咨詢的農民,他從來不慢待。“看到鄉親們渴求技術和知識的那種眼神,我真舍不得離開。”李保國永遠牢記自己是共產黨員,是農民的兒子,為農民服務好是他的最大職責。

  “把最新的知識教給學生”

  “是共產黨員,我就要為黨負責﹔是教師,我就要為學生負責。”這是李保國的口頭禪,也是他教學工作的真實寫照。

  李保國是知名教授,不管有多忙,他都堅持給本科生上課,先后有1000多名本科生聽過他的課。有人勸他:“你光帶研究生、搞科研就超工作量了,本科生的課麻煩,象征性地上幾次,剩下的給年輕老師分分就行了。”他卻依然堅持,說要從本科階段開始引導,讓學生熱愛農林專業。

  李保國竭盡心力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他採取以專業課帶動素質教育、啟發式加壓推進專業課教育的舉措,從表達、思維、實踐等方面,著重培養學生的說、寫、做能力,取得很好效果。

  長期的科研工作,大量的科研成果,豐富的實踐經驗,李保國最了解學科的前沿、農村的需要、果農的期盼。他及時把科研成果和實踐經驗充實到教學中,把生產一線的信息及時更新在教材和授課中。“我要把最新的知識教給學生,使他們站在學科前沿。”無論是課題攻關還是下鄉實習,李保國都與學生一同做試驗課題、上山下園、住通鋪,手把手、肩並肩,場景感人至深﹔許多學生在校期間就成績驕人。

  (據新華社電 記者王昆)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4日 06 版)
(責編:張旭(實習生)、劉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