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國內唯一載人航天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王曙群——

30年 一線鉗工成航天工匠(德耀中華)

本報記者  沈文敏
2019年10月22日07: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11年11月3日凌晨,“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在茫茫太空中圓滿完成對接。這場堪稱完美的“太空之吻”轟動世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特級技師王曙群(見圖,資料照片),作為國內唯一一個載人航天對接機構總裝組組長,就是練就太空“搭積木”絕活的“航天工匠”。前不久,他被授予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

  從“神舟八號”至“神舟十一號”、天宮、天舟,王曙群及其團隊研制裝調的對接機構歷經7次飛行試驗考核,圓滿完成13次交會對接試驗任務﹔對接機構上的自主研發技術已達99%以上,廣泛用於多型號航空器制造領域。為此,我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給出了“能夠讓航天員放心地去執行任務”的高度評價。

  “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王曙群工作室牆上的這句話,昭示了一名航天一線技師30年的奮斗歷程。

  1989年王曙群從技校畢業后參加工作,從事工裝模具的裝配維修工作。沒有高學歷的他,踏踏實實擰緊每一顆螺釘,確保不因工裝問題影響產品生產。1996年,上海航天設備制造總廠舉辦高級工培訓班,規定工齡10年以上的職工才能參加。當時王曙群工作才7年,但得益於中級工考試全廠第二名的好成績,單位破格讓他參與了培訓,在培訓過程中正好趕上對接機構產品研制……

  “新的任務、新的技術,一下子激發了我的熱情!我想好好學,恨不得想把對接機構研制初期遇到的問題統統在培訓班裡找到答案。學到的新知識點,我也想趕緊在生產過程中實踐起來……”王曙群說。

  但隨著時間推移,遇到的問題越來越多……1998年對接進入初樣產品研制階段,王曙群回憶:“當時遇到的問題都是第一次見識到,有的問題想歸零都不知從何入手,感覺工作越來越難,甚至對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到底能不能做出來?”不過,王曙群和團隊選擇了堅守,想盡辦法攻關。為保証試驗連續性和測試數據准確性,王曙群帶領團隊每次都堅持連續工作37小時。半夜睡意襲來,就用冷水擦一把臉﹔餓了就啃幾塊餅干。就這樣,31套單機每次37個小時的試驗,他們連續做了31次。

  對接鎖系同步性裝調質量決定了航天員能否在太空生存和能否安全返回地面,是交會對接任務中的重中之重。12把鎖的鎖鉤必須實現同步鎖緊、同步分離,這就好比在太空中“擰螺絲”。為做到這兩個同步,王曙群在裝配過程中必須邊裝配、邊調整、邊試驗。經多次試驗發現,分離姿態與設計要求產生了嚴重偏差,而且這種偏差毫無規律可循。從那天起,他便和這個問題鉚上了勁……通過近一年的反復試驗,他終於找到問題症結,馬上提出了改變鋼索旋向以及對鋼索進行預拉伸處理的工藝方案,同時將判斷鎖鉤同步性的測量方法進行調整,一舉解決了困擾團隊近兩年的對接鎖系同步性協調難題。

  在航天這個大工程裡,王曙群鑽研的是細節。有一次,班組成員在產品裝配過程中發現5個螺釘中有一個表面有些鏽蝕,料想可能是儲存過程中沒有保存好,准備重新換一個進行裝配。王曙群知道后,提出要復檢螺釘的原材料,確保原材料批次沒有問題以后才能再使用。后來復測確實沒問題才把表面鏽蝕的螺釘替換后再裝配。“產品裝上去后,很多地方沒辦法進行破壞性考核。它的終極考核隻能在發射中進行,而且機會隻有一次……”王曙群這樣解釋他的“較真兒”。

  30年間,王曙群牽頭研發了50多台套專用裝備,使對接機構總裝周期從3個多月縮短到40天,裝配可靠性有效提升﹔同時,他還完成了15篇論文,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成為對接機構技術國家專利主要發明者之一。

  當前,我國正在規劃建設空間站,王曙群和他的組員們已經投入到了緊張研制生產當中……“航天事業大發展的好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更多展示自己技能的舞台。”這位中國“航天工匠”自豪地說。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22日 06 版)

(責編:王欲然、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