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家,共榮耀
——本報記者國慶假期見聞

![]() |
|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裡,我們見証了震撼人心的盛世慶典,共享了復興路上的光輝與榮耀。在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無論走到哪裡,我們聽到的是一曲曲祖國的贊歌,看到的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裡,本報記者既記錄了“強的國”,也感受了“富的家”。他們當中,有人在天安門廣場採訪盛大閱兵,有人從餐桌體味國家變化,有人參加了一場“國慶婚禮”……請聽記者們訴說國之盛事、家之樂事。
印象深刻的兩頓飯
本報記者 陳振凱
新中國70周年大慶,7天長假,我有兩頓飯印象深刻。
一頓飯是10月1日中午,在孩子舅舅家。他去年國慶結婚,今春買房,剛裝修好散了味。房子小是小點,但總算在北京安了家。我們相約,上午在他家看大閱兵。岳父母、孩子舅舅和舅媽、我一家四口擠在小客廳,看電視上軍容雄壯、鐵流滾滾。我想到一個詞:階段。
對於新中國來說,進入到逐漸強起來、距離復興很近的階段。對於岳父母來說,是幫兒女帶孩子既享天倫之樂又挺累的階段。對孩子舅舅來說,剛剛完成人生中結婚買房兩件大事,正是成就感強干勁足的階段。我和愛人工作和生活都有更多責任要擔,養兩個兒子。大兒子小學3年級,作業不少,還老想玩游戲。小兒子剛兩歲,可愛起來能軟化人心,夜裡老不睡覺又讓人頭疼。中午吃飯,看一桌菜,看電視裡群眾游行,我想到,無論國家、家庭還是個人,都處在一個“階段”上,有壓力,也有希望。
另一頓飯是10月5日晚上,在小區餐廳。一個高中同學在深圳工作,攜妻帶女來北京爬長城,大家約著相聚。在京的一個高中同學因愛人有孕獨自而來,一個高中師弟則拖妻帶子。加上我家人,包間裡,7個大人4個孩子,好不熱鬧。我們聊起親朋故交,家國變化。我想到另一個詞:成長。
深圳來的同學在銀行工作,已有了不小的房子。在京的這個高中同學在央企上班,剛剛參加了國慶大典上群眾游行隊伍中的“從嚴治黨”方陣。師弟是一個知名三甲醫院的醫生,節日加班,剛下手術台就奔來相見。我們都在豫東農村長大,到大城市讀書,然后安家。深圳的同學說,讀大學那會兒,沒想過能在都市有車有房。從2000年到2020年,是我們生命中重要的20年,中國經濟總量高歌猛進,我們有幸坐在中國這輛快車上,和國家一起成長。
我們處在新階段,一直在成長。這是中國方位,也是個人方位。
“大家”與“小家”同樂
本報記者 李 貞
粉紅色的花路和絢爛的彩燈營造出浪漫的氛圍,一道道美味佳肴被輪番擺上席面,巨大的宴會廳裡人聲喧鬧……10月1日,我參加了一場朋友的婚禮。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小家”的喜事同“大家”的喜事趕在一起,此番熱鬧歡慶的時光令我難忘。
在朋友家鄉這座南方的小城,婚禮儀式一般在傍晚時分舉辦。此前,親友們要先來一起吃頓午飯,再去新娘家接親,到晚上的酒席結束,整個典禮才算完成。
我上午趕到朋友家時,已有不少親友來了,大家正圍著電視等待國慶大閱兵的開始。“不知道今年的閱兵會不會有東風-41導彈出現?”新郎的叔叔過去是一位軍人,對國慶閱兵上會有哪些先進的武器裝備亮相最感興趣。他的一句話頭,引起了大家對大閱兵的熱烈討論。軍事迷們給大家講起了東風系列導彈的發展歷史。從北京趕來的幾位朋友,說起了前些日子閱兵演習時,在自己家就能聽到飛機呼嘯、看到禮花綻放的場景。
說話間,上午10時終於到了,慶祝大會開始了!坐在電視機前的我們,不由自主地放下了手裡的瓜子、糖果,開始鼓掌、叫好起來。我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刷著微博,發現“大閱兵”的話題瞬間佔據了熱搜第一名。整個上午,關於慶祝大會的各種話題,在熱搜上就沒斷過:“閱兵動圖治好強迫症”“閱兵車牌1949—2019” ……在這個舉國同慶的時刻,每個中國人的心都連在了一起。
傍晚,婚禮晚宴舉行。餐廳內,一對新人正向賓客敬酒,餐廳外的廣場上,國慶燈光秀開始閃耀,大朵的煙花綻放在小城的上空。看著朋友燦爛的笑容,看著廣場上歡呼雀躍的人群,我想,這就是中國百姓想要過的幸福生活吧,小家和諧,國家昌盛。能享受這一切的我們,是多麼幸運!
全國人民共歡慶
本報記者 葉曉楠
今年的國慶節,我是在天安門廣場與歡騰的人群一起度過的。我有幸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和聯歡活動的採訪報道工作,從上午盛大的閱兵儀式、群眾游行到晚上的聯歡活動,一整天我都沐浴在歡騰的海洋裡,親身感受著祖國的繁榮昌盛與人民的愛國熱忱。
在天安門廣場,在一次又一次的採訪中,許多的片斷令我感動萬分:
“最美奮斗者”之一的余留芬,當天走上了觀禮台,在我的鏡頭裡,她說:“目睹新中國發展變化的一幕幕,作為農民的女兒,我激動萬分。我沖著鏡頭喊:我愛你,中國!”
在廣場東南角附近的大屏幕旁,我碰見一位長者,西服上滿是各種榮譽獎章,上前一問,他是“北京榜樣”的獲得者孟建設,這位長年義務為群眾修腳的普通勞動者,今天和兒子一起受邀前來觀禮,他連聲說“自豪”。
我在朋友圈裡看到了山東章丘的一位村黨委書記高淑貞,她出現在群眾游行的彩車上,激動地在朋友圈晒圖發文,直呼“光榮自豪”。
我還在廣場上碰見了拿過世錦賽女子十米跳台雙人冠軍的運動員、連續參加多次國慶慶典觀禮的小學校長……他們通過自己的奮斗,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而他們在各個崗位上的不懈努力,也得到了祖國和人民的高度認可。
所有人的歡騰,就這樣匯成一道道愛國主義的洪流,激蕩在共和國的歷史長河之中。
當天晚上,我在採訪聯歡活動時,激動的情緒一直縈繞在心裡。當漫天的煙花有節奏地燃起時,當歡快的樂曲一首接一首地奏響時,或年輕或年長的舞者,向著觀眾席熱切地發出邀請。一位年紀稍長的阿姨沖著我們喊:“一起唱起來啊!”她舞動著裙擺,歡快地在原地轉著圈,用朴素的舞姿表達心底最真切的喜悅,她和她的同伴們一次又一次地拉著手,轉著跳著歡呼著,這樣濃烈的情緒表達感染了所有人。
夜空中,絢麗的煙花連續打出了“人民萬歲”等字樣,人們禁不住一起歡呼起來,這是對新中國70年崢嶸歲月的深切致敬,更是對祖國和人民美好未來的無限期待。
“我想祝福中國”
本報記者 楊俊峰
“楊,國慶節過得怎麼樣?你出去玩了嗎?”10月6日,我收到了一份來自遙遠非洲的電子郵件。發件人名叫戴安娜·弗森,是加納廣播公司的高級編輯,也是一位主持人和紀錄片導演。國慶之前,我們一起參加了“一帶一路”新聞合作聯盟短期培訓班的中國行採訪活動。行程中,中國政府在扶貧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的成就令她深感震撼。
為了方便這位西非女孩記住我的名字,我建議她叫我“熊貓”,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英文單詞,富含中國特色。不過戴安娜對我說,相比代號,她更願意叫我的名字。“因為這是對中國朋友的尊重,”戴安娜說,“記住並喊出朋友的名字,是一種尊重,也會拉近人們之間的距離。”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想祝福中國。”戴安娜在郵件中說,“你們10月1日的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我看了,很壯觀、很震撼。中國是個美麗而富強的國家。我可以從游行隊伍人們臉上的笑容裡,看到中國人的幸福和自信。”
在中國的日子裡,戴安娜訪問了貴州畢節和廣東廣州。在畢節,她採訪了一位84歲剛剛脫貧住進新房的老奶奶。“她對我說,以前自己住的房子破舊漏雨,家裡一無所有,”戴安娜說,“現在她家的房子寬敞明亮,生活用品應有盡有。我真希望讓我的加納觀眾也來現場看一看。中國政府的脫貧政策既偉大又溫暖,我希望未來加納同胞也可以過上中國人這樣的生活。”
“看到中國的繁榮與富強后,我心裡就隻有一個想法,中國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國家的人民,中國也有足夠的力量和自信保衛自己的發展成果。中國人的自信和底氣令我羨慕。在中國的日子裡,我看到了壯觀的大橋、繁華的都市和寧靜的鄉村,中國的社會井然有序,人們安居樂業,我希望有一天加納可以像中國一樣。”戴安娜對我說。
朋友圈的“詩和遠方”
本報記者 葉 子
這個國慶假期,一年一度的“朋友圈攝影大賽”如約開啟。相信許多人跟我一樣,盡管自己沒有出游,卻在朋友圈24小時不間斷更新的圖片、視頻中暢游了一番。
毫無疑問,中國人的腳步是越走越遠了。有朋友在太平洋澄澈的海水裡終於實現了深潛的願望﹔有朋友在摩洛哥拍到了心滿意足的異域風情照片。上個月,自然資源部正式開放赴南極長城站的旅游申請,也許用不了多久,我們就能從朋友圈裡領略喬治王島冰川積雪的美景了。
當然,我們游歷的世界始終少不了中國。黃山山頂的雲霧繚繞、哈爾濱中央大街的俄羅斯風情、壺口瀑布的一瀉千裡、塞罕壩林場的天高雲淡、江南古鎮的小橋流水……這些地方我們或許去過,或許還沒去過,但在朋友圈裡的相逢,無疑增加了我們和祖國河山的親密度。一個不甚熟悉的小鎮,也許就會成為我們下一次出游的目的地。
今年國慶7天假期,全國共接待國內游客7.82億人次,一面是不斷上漲的出游熱情,一面是不斷提升的出游體驗。天安門城樓歷時一年多修繕后在10月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九寨溝震后重建的部分景點也在這個國慶假期對外開放﹔首鋼工業園區變成景點,改造后的老廠房別有一番風味﹔最后一周營業的北京世園會依然每天奉上精彩演出……還有許多景點推出更加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直飲水、休息區、衛生間……每一處細節的提升,都是對美好向往的回應。
像我一樣,也有不少人選擇回到家鄉。有位朋友說,最喜歡的地方還是奶奶家門前的稻田,在鄉間田埂上撒歡簡直停不下來﹔也有朋友陪父親江邊垂釣,陪母親公園遛彎,度過了靜謐的親情時光。無論出游與否,在這個舉國歡慶的假期,“詩和遠方”成為我們的生活日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