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第一根國產光纖(新中國的“第一”)

本報記者  范昊天

2019年10月03日05:1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武漢光谷地標“馬蹄蓮”大樓。
  資料圖片

  光纖通信是二戰以來最有意義的發明之一。沒有光纖通信,就不會有今天的通信網絡。

  1976年,世界第一條民用光纖通信線路開通,人類通信進入“光速時代”。同一年,我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誕生,大大縮短了我國在光通信領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差距,開啟了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發展的新紀元。

  親歷者說                         

  趙梓森:中國光纖通信技術的主要奠基人、中國工程院院士

  “光通信的優點是帶寬,電通信最多一個G,光是10的15次方赫茲,那是電通信的千倍萬倍。”趙梓森說,二戰結束后,世界各國都將光通信技術作為重點研究課題。上世紀60年代末,當時的武漢郵電學院(武漢郵科院的前身)負責承擔國家科研項目“激光大氣傳輸通信”。

  “那時候,光通信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利用大氣作為傳輸介質。”一個偶然的機會,趙梓森聽說美國在研究光纖通信,經過廣泛的查閱和求証,他意識到這項技術的可行性和巨大潛力。1974年,他上交了《關於開展光導纖維研制工作的報告》。

  消息一出,反對和質疑的聲音不絕於耳。但趙梓森堅信自己的判斷,他頂住各方壓力,在一無技術、二無設備、三無人員的情況下開始技術攻關。

  拉光纖首先要熔煉出合格的石英玻璃棒,這是一項危險的實驗,稍有不慎還會引起爆炸。一次實驗中,趙梓森不小心將四氯化硅液體噴進右眼,頓時眼睛劇痛,暈倒在地。同事們趕緊將其送進醫院。到醫院后,醫生都愣住了,沒見過這種情況。趙梓森告訴醫生,用蒸餾水沖眼睛、打吊針。眼睛剛一消腫,趙梓森又回到了實驗室。

  就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經過近3年的努力,趙梓森團隊硬是用酒精燈、氧氣、四氯化硅等最基礎的原料拉制出我國第一根實用型光纖。

  在1977年舉辦的“郵電部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趙梓森展示了自行研制的光纖傳輸黑白電視信號,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光纖通信因此被破格列為國家重點攻關項目。我國的光纖通信技術發展從此邁入了“快車道”。

  1982年12月31日,我國第一個光纖通信系統工程——“八二工程”按期開通,武漢市民可以通過光纖打電話,開創了我國數字化通信新紀元。

  今年87歲的趙梓森仍一直關注著中國光纖通信發展的點點滴滴。“‘八二工程’全長13.3千米,速率8.448M/S,傳輸120路電話﹔現在我們的技術已可實現一根光纖上近300億人同時通話,1秒之內傳輸約130塊1TB硬盤所存儲的數據。”趙梓森表示,未來,我國將朝著“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技術前沿不斷邁進。

  知識鏈接                         

  1976年,武漢郵科院誕生我國第一根光纖。

  1998年,全國“八縱八橫”格狀形光纜骨干網提前兩年建成,網絡覆蓋全國省會以上城市和70%地市,全國長途光纜達到20萬公裡。我國形成以光纜為主、衛星和數字微波為輔的長途骨干網絡。

  2006年,中國、美國、韓國六大運營商在北京簽署協議,共同出資5億美元修建中國和美國之間首個兆兆級、10G波長的海底光纜系統——跨太平洋直達光纜系統。

  2019年,科研人員在國內首次實現1.06P/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可以實現一根光纖上近300億人同時通話。

  參觀貼士                         

  武漢市科學技術館(新館)位於武漢市江岸區沿江大道。其中,光展區面積為1170平方米,由淺入深地講述光學原理和光學技術應用與創新,同時重點展示了武漢的科技特色——中國光谷光電子產業。

  開館時間:周三至周日9:00—16:30


  《 人民日報 》( 2019年10月03日 06 版)
(責編:李楓、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