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喜看70年民生發展成績單 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9年09月27日06:49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人民網北京9月27日電(孫競)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新聞中心26日舉辦第二場新聞發布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民政部部長黃樹賢、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張紀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集體亮相,回顧70年來民生領域取得的輝煌成就,提交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發展成績單。

教育:70年中國教育的特點是“一快、二公”

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小學淨入學率隻有20%,4億5千多萬人口中,大學生隻有11.7萬。經過70年發展,小學學齡兒童淨入學率已經達到99.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

“我們用20多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上百年的義務教育普及之路。我們用十幾年時間,實現了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到大眾化的跨越。今年高職擴招百萬,再加上自然增長,高等教育將歷史性地跨入普及化階段。”陳寶生用“快”來概括中國教育的特點之一。這個特點中,關鍵詞是“跨越”,基本方法是“拼搏”。

中國教育第二個特點是“公”。陳寶生表示,“公”就是追求公平,關鍵詞是“均衡”,基本方法是“傾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現教育公平方面加大了力度,向農村傾斜、向困難群體傾斜、向少數民族傾斜、向貧困地區傾斜。

70年教育改革發展波瀾壯闊。我國已經建起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現在有各級各類學校51.9萬所,各級各類教育在校生2.76億,各級各類專任教師1670多萬。

70年來,教育為國家培養了兩億七千萬接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各類人才。國家新增勞動力中有48.2%的人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3.6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亞洲第一的留學目的國。2018年,全國教育投入總量4.6萬億,和建國初比,年均增長13.4%,教育支出已經成為公共財政的第一大支出。

民政: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社會救濟從臨時性措施發展到制度化保障,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的社會救助體系,實現了與扶貧開發的有效銜接,每年保障6000萬左右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織密兜牢了基本民生網底。”黃樹賢介紹。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70年來,老有所養從“有保障”到“更完善”。黃樹賢表示,我國已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中國特色養老服務體系,中國特色養老服務制度基本建立。

根據發布會上的數據,截至2019年6月底,全國各類養老機構達2.99萬個,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34萬個,養老服務床位合計735.3萬張。高齡津貼制度和經濟困難老年人的服務補貼、失能老年人的護理補貼制度基本實現了省級全覆蓋,已經惠及了近3600萬老年人。

70年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更精准更全面地補齊民生短板。黃樹賢指出,兒童福利從孤兒向所有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延伸,每年服務保障1400多萬兒童。殘疾人兩項補貼惠及1006萬困難殘疾人和1193萬重度殘疾人。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從強制性收容遣送轉變為自願受助、無償救助,平均每年救助近200萬人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基本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穩則心定、家寧、國安。中國有近14億人口和9億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引人注目。

張紀南表示,我國就業局勢保持長期穩定,就業人數從1949年的1.8億人增加到2018年的7.8億人,擴大了3.3倍,同期的人口數擴大1.6倍。其中城鎮就業擴大了27.3倍。近年來,我國城鎮新增就業已連續6年超過1300萬人,每年新增數接近1949年城鎮全部就業人數。

同時,就業結構持續優化。城鄉就業的格局實現了歷史性轉變。城鎮就業人員的佔比從1949年的8.5%,提高到2018年的56%。第三產業就業的佔比從1952年的9.1%,提高到2018年的46.3%。

社會保障是民生安全網,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70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成就斐然,民生福祉日益增進,民生保障日趨牢靠。

張紀南在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基本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網不斷織密扎牢。我們國家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基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安全網。”

張紀南還披露了一組數據,1951年參加勞動保險職工人數269萬人,現在基本養老保險已覆蓋超過9.5億人。失業、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均在2億人以上,養老、失業、工傷三項保險基金累計結余6.8萬億元。社會保障卡的持卡人數現在已近13億人。

對於社會關注的技能人才培養,張紀南表示,實施國家職業技能提升行動,開展大規模的職業技能培訓,用3年時間,使用1000億元的失業保險資金結余,補貼培訓5000萬人次。

住房和城鄉建設:基本上解決了城鄉居民的住房問題

居者有其屋,也是群眾的迫切期盼。

“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們基本上解決了近14億人口的大國城鄉居民的住房問題。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提高到47.3平方米。”王蒙徽表示。

70年來,我國城鎮化進程波瀾壯闊,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跡。根據發布會上的數據,城市數量由1949年的132個增加到2018年的672個,城鎮化率由10.6%提高到59.6%。改革開放以來,道路長度增加了15倍,建成區的綠地面積增加了19倍,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能力分別提高263倍、395倍,燃氣、自來水普及率分別達到96.7%和98.4%。

同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推進,我國鄉村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大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支持1794萬農戶改造了危房,700多萬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了住房安全有保障。6819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名錄,形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耕文明遺產保護群。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王蒙徽指出,70年來,我國住房保障制度不斷完善,現在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住房保障體系。

“到2018年,全國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約7000萬套,還有2200多萬困難群眾領取了公租房租賃補貼。”王蒙徽說,“也就是說,我們幫助了約2億群眾解決了住房困難問題。”

王蒙徽表示,下一步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和住房市場體系,加快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居民,特別是新市民住房問題,促進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衛生健康:個人醫療費用支出達本世紀最低水平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馬曉偉介紹,70年來,我國居民健康水平持續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高到77歲,嬰兒死亡率由200‰下降到6.1‰,孕產婦死亡率由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主要健康指標優於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用比較少的投入解決了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看病就醫問題。

根據發布上披露的數據,全國的醫療衛生機構的總數超過99萬個,床位達到840萬張。衛生健康系統人員總數達到了1231萬人,每千人口醫生數達到了2.59人,每千人口的護士數達到了2.94人,超過了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馬曉偉提到,近年來衛生投入不斷提高,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逐漸減輕。2018年,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達到6.6%,基本醫療保障體系覆蓋人口達到了13億多,參保率穩定在95%。

“我們用比較短的時間,建立了世界上最大基本醫療保障網。個人衛生支出佔衛生總費用的比重下降到28.6%,進入了一個本世紀最低的水平。”馬曉偉特別強調。

如何進一步深化醫改,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馬曉偉表示,下一步要通過穩步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建設、繼續實施縣級醫院能力提升工程、整合區域醫療機構資源、推動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盤活存量資源,推進分級診療、推動病人分流。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70年來,中國民生事業的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接續昨日的榮光,開啟明天的希冀,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始終在路上。

(責編:牛鏞、劉軍濤)

特別策劃

    壯麗70年
    記者再走長征路
    對話兩代體育人
    大國小家70年圖片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