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兩彈一星”先進群體——

勇於攀登 彪炳史冊(最美奮斗者)

本報記者  馮  華
2019年09月18日05:0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新華社發

  歷史會永遠銘記這樣一個英雄群體。

  1999年9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在新中國70年的光輝歷程中,“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是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1964年10月16日,大漠深處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這樣的成就令世界為之驚嘆。“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重要標志,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創造能力,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兩彈一星”為增強我國的科技實力特別是國防實力,奠定我國在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23位“兩彈一星”元勛是投身“兩彈一星”研制工作先進群體的杰出代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當時的國際形勢,為了保衛國家安全、維護世界和平,果斷地作出了獨立自主研制“兩彈一星”的戰略決策。大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許多在國外已經有杰出成就的科學家,懷著對新中國的滿腔熱愛,響應黨和國家的召喚,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一神聖而偉大的事業中來。

  他們中的許多人,如錢學森、郭永懷等都在國外學有所成,擁有優越的科研和生活條件,但為了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事業,沖破重重障礙和阻力,毅然回到祖國。也有很多人像於敏一樣,為了研制“兩彈一星”,隱姓埋名幾十年,連家人都不了解他們具體從事的工作。“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進強國的事業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於敏這樣表示。

  “兩彈一星”的研制是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開始的。科學家們和廣大研制人員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勇於攀登,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較少的投入和較短的時間,突破了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等尖端技術。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多,而中國僅用了2年8個月。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8日 15 版)

(責編:馬昌、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