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精神 代代傳承

![]() |
|
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
從試制成功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到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從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到第一台姿態控制發動機誕生﹔從歷盡千辛萬苦、歸國游輪上方才露出笑容的錢學森一家,到攀登數學之巔、証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陳景潤……一幀幀黑白照片,讓人們憶起新中國科技事業的起步是何等艱難,而在這種極其困難條件下取得的科學成就又是何其偉大!
70年砥礪前行,我國的科技事業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已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一些前沿領域在國際上進入並行、領跑階段。嫦娥工程、北斗衛星、載人航天、大飛機、中微子振蕩等重大創新成果舉世矚目﹔高鐵網絡、移動支付、數字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人工智能等戰略高技術領域持續取得重大突破……
70年接續奮斗,我國的科研設備、經費投入、科技人員等支撐條件今非昔比,踏上了從科技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科研投入強度越來越大、研發人員水平越來越高、大科學裝置越來越多﹔“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在一代代科研人員中傳承。不忘來時路,踏上新征程,中國的科技創新,正步履堅定、足音鏗鏘!
——編 者
圖片說明:
圖①:2016年12月,“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與阿裡量子隱形傳態實驗平台建立天地鏈路。
金立旺攝
圖②:一名兒童與人工智能機器人下圍棋。
鐘建珊攝
圖③: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圖④:“玉兔二號”巡視器在月球背面進行科學探索。
國防科工局供圖
圖⑤:1955年,氯霉素合成方法的研究和生產工藝技術完成。
中國科學院供圖
圖⑥:1960年,我國第一枚液體探空火箭進行發射前的准備。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供圖
圖⑦: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與火箭進行對接。
中國航天報社供圖
圖⑧:2016年10月,執行神舟十一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火箭在等待轉運至發射位置。
人民視覺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0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