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提升“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山西 凝心聚力抓“三量”(權威發布)

![]() |
9月5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省(區、市)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山西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駱惠寧,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樓陽生出席,以“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開創轉型發展新局面”為主題介紹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赴山西考察並發表重要講話,為山西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前不久,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意見》。“這是對山西的又一次強有力的支持,賦予了山西新的國家使命。”駱惠寧表示,“今天發布會‘爭當能源革命排頭兵,開創轉型發展新局面’的主題,就充分體現了山西在新時代的使命和擔當。”
聚力轉型發展
調整能源結構
2018年山西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8萬億元,人均GDP超過4.5萬元,分別是1952年的1050倍和390倍。
駱惠寧說,新中國成立70年來,山西經濟建設實現了由百廢待興到百業俱興的歷史巨變,能源基地作用充分發揮,累計生產煤炭192億噸,佔全國的1/4以上,其中70%外調。能源原材料領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前列,涌現出T1000碳纖維、光伏異質結組件等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
走進新時代,山西努力建設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示范區、打造全國能源革命排頭兵、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這“三大目標”的確立,幫山西經濟發展提升了“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
駱惠寧表示,山西作為煤炭大省,“曾點亮過全國一半的燈”。當前,在山西開展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對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意義重大。山西正在推出一批變革性、牽引性、標志性的重大舉措,比如深化煤炭供給方式變革,改革煤層氣開發和管理體制,深化電力綜合改革,推動能源關鍵領域科技創新等等。
目前,山西經濟結構已明顯優化,煤炭去產能走在全國前列,近兩年全省煤炭年均增長1.9%,遠低於全國增長水平。相比之下,制造業年均增長9%,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生物醫藥、通用航空、光機電等產業集群快速崛起,預計到2022年將實現工業內部制造業和煤炭比重的歷史性反轉。
改革全面鋪開
抓好“趕考”“補考”
一系列突破背后,離不開制度改革的催化。
“我們深刻地認識到,山西發展的相對差距,從本質上看是改革的差距。”駱惠寧說,近年來山西“趕考”“補考”一起抓,在全面落實黨中央關於改革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的同時,積極探索推出了一批具有山西特點的重大改革,“要求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自上手抓。”
“營商環境就是生產力、競爭力。”樓陽生說,山西提出了“三對”“六最”營商環境的工作目標,即堅持對表中央要求、對標發達地區做法、對接國際通行的投資貿易規則,打造“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的營商環境。
山西在全國率先實施全省域的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使得企業辦理手續縮減80%,項目報建審批時間縮短一半以上,開發區工業項目拿地即可開工。推行企業注冊登記“三十証合一”﹔在全國率先取消施工圖審查,實行告知承諾制和設計人員終身負責制。
在全國率先開展縣鄉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改革﹔扛起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使命,拿出了高質量“樣品”,為改革全面鋪開和制定《監察法》提供了實踐基礎﹔推進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年累計退出煤炭過剩或落后產能8841萬噸……僅在去年,山西就部署了50項重大改革和43項先行先試任務。
探索生態扶貧
打贏兩場戰役
“一些沒來過山西的朋友,印象中山西就是黑乎乎的,可今年第二屆全國青年運動會上,全國各地的運動員們來了以后,發現山西環境很好,藍天白雲。”樓陽生希望大家多來山西,“山西環保壓力確實大,但我們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和‘兩山’理論的決心更大。”
山西的地形地貌是“兩山夾一川”,即呂梁山、太行山,中間夾一條汾河。這兩座山,既是革命老區,又是集中連片貧困地區,更是山西重要的綠色生態屏障。
在一個戰場打贏脫貧攻堅和生態治理這兩場戰役,山西正積極探索生態扶貧。“山西貧區皆老區,打不贏脫貧攻堅戰,就對不起這塊紅色的土地!”駱惠寧說。
通過生態扶貧,近幾年山西每年營造林都在4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的2.4%提高到20.5%。到2018年底,山西有41個縣脫貧摘帽,貧困人口減少到25.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1.1%。目前10個深度貧困縣貧困發生率已經由2016年底的18.4%降到了2018年的7.2%,3350個深度貧困村年內將基本完成整村搬遷。
“我們每年要通過桑干河為永定河、為北京補水1億立方米。”樓陽生介紹說。汾河是三晉的母親河,山西把汾河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到2020年,要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加快把汾河建設成生態廊道、景觀廊道、休憩廊道和文化廊道。
“我們全力抓好治水、調水、改水、節水、保水‘五策豐水’,統籌推進飲用水源、黑臭水體、工業廢水、城鎮污水、農村排水‘五水同治’,目標就是要天藍、地淨、水清。”樓陽生說。
與此同時,山西緊扣產業、能源、交通、用地四大結構調整,堅持轉型、治企、減煤、控車、降塵“五管齊下”。今年8月,山西省細顆粒物即PM2.5濃度下降至每立方米25微克,為近年來最好水平。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06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