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堅守實業報國 改革創新圖強

2019年08月29日04: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江蘇的70年,走的是一條實體經濟不停轉型升級發展之路。

  從農村改革率先突破,到蘇南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從自費辦開發區走出“昆山之路”,到蘇州工業園區成國際合作典范﹔從在全國率先發展創新型經濟,到展開“兩聚一高”新實踐、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

  船到中流浪更急,躍上高原待高峰。在新發展理念下,江蘇仍有瓶頸亟須突破。

  向改革要發展活力,向開放要發展空間。江蘇處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匯點上,要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放大向東開放優勢,做好向西開放文章,拓展對內對外開放新空間。如今,江蘇高水平全面開放有了基本遵循和明確指引。

     

  創新資源

  加速集聚

  本報記者 何 聰 申 琳

  2017年,年近七旬的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祝世寧決定創辦一所新型研發機構,“做了30多年介電體超晶格研究,現在到了成果轉化的最好時機。”2018年4月,祝世寧科研團隊創辦的南智光電研究院,入駐國家級新區南京江北新區。

  南京分布有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何將科技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2018年初,南京提出要建設一座“創新名城”,首要任務是實施新型研發機構落地、科研成果項目落地、校地融合發展“兩落地一融合”工程,激勵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創新創業。

  祝世寧團隊的南智光電研究院,致力於開展新型激光器、激光芯片等先進技術的轉化開發等。研究院充分發揮新型研發機構機制優勢,“人才團隊持大股”,祝世寧科研團隊的持股達到65%。南京江北新區給研究院提供了1.1萬多平方米的辦公及孵化載體、8000多萬元的技術設備等支持。短短1年多,南智光電已研制出一維光維准晶,晶體材料能夠用於中紅外激光器甚至量子衛星的核心材料。

  2018年以來,南京江北新區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已達35家,引進孵化科技型企業達到476家,其中參與創辦的有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38位海內外院士。各類研發機構通過制定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帶領孵化企業將銷售收入再投入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形成“科研—轉化—科研”的健康循環,不斷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能力。

  在南京,新型研發機構如今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近兩年間已設立新型研發機構251家,累計孵化科技企業2000多家。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表示,南京在“創新名城”建設中,將通過大力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孵化、科技成果轉化,加快發展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形成科技企業集聚集群發展的新格局。

  黨建引領

  發展穩健

  本報記者 何 聰 王偉健

  在中組部近日組織編選發行的“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叢書中,位於江蘇無錫紅豆集團的黨建工作經驗是《黨的建設》一冊中收錄的唯一民營企業案例。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周海江把紅豆60多年穩健發展的重要原因歸功於黨建。“從1957年的棉花加工廠開始,黨建工作就貫穿我們企業發展始終。”

  走進紅豆黨建館,一部紅豆集團壯大史也是一部民企黨建發展史。

  黨組織在身邊,能提振企業“向心力”。紅豆集團組建了100多個黨支部,發展黨員1293名。黨員在哪裡,紅豆的黨組織就建到哪裡。在紅豆集團,最醒目的牌子,是懸挂於車間的“黨員示范崗”﹔最敬業的團隊,是“黨員責任區”。據統計,近3年共有60名一線優秀員工被培養成為黨員,35名優秀黨員被培養成為廠長經理,技術人才中的黨員達32%,集中建立黨員示范崗139個。

  如何將“紅色基因”植入企業發展的肌理,筑牢民企發展的“根”與“魂”,是大學教員出身的周海江一直思考的問題。他提出“現代企業制度+黨的建設+社會責任”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把“紅色資源”轉化為企業發展的“紅色動力”﹔率先將質量管理體系引入企業黨建,成為全國第一家通過黨建質量管理體系認証的民營企業。如今已擁有10萬員工、兩個產業園區、3家上市挂牌公司、3個馳名商標的紅豆,成為跑出“加速度”的中國企業樣本。

  周海江說,把黨建與企業經營相融合,就是中國企業快速健康發展的“助推器”。聽黨話、跟黨走,落實好黨的大政方針政策,紅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健康發展之路。

  環境改善

  產業升級

  本報記者 何 聰 王偉健

  8月10日,連雲港市徐圩新區,長度超過50米的預應力大管樁徑直扎入海底,盛虹煉化一體化配套港儲項目碼頭工程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這是江蘇首個30萬噸級原油泊位、設計年吞吐能力1740萬噸的碼頭工程,建成后將促進連雲港石化產業基地的產業聯動。

  沿著徐圩新區海岸線往南30公裡,就到了灌雲縣燕尾港。碼頭上,漁民蘇長兵滿載漁獲:“環境改善了,魚蝦也回來了。”

  作為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連雲港擁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但很長一段時間,連雲港飽受小化工之苦。2016年,中央環保督察就曾指出,灌雲縣臨港產業區、灌南縣連雲港化工產業園區污染問題十分突出。

  2017年以來,連雲港痛定思痛,展開環境整治。目前,灌雲縣和灌南縣的化工園區所有排污暗管都已拔除,工藝落后的化工廠被淘汰,環保達標的企業在嚴格整改之后才能復產。

  連雲港市委書記項雪龍介紹,2018年,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交辦事項連雲港全部辦結﹔化工園區關停取締企業75家﹔全年空氣優良率達77.3%,位居江蘇前列﹔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近岸海域水質優良率達91.7%。

  隨后,連雲港緊抓產業轉型“牛鼻子”,實現了騰籠換鳥,培育了石化、冶金、高端裝備制造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和一批百億級特色產業,推動新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裝備制造等蓬勃發展。

  2018年,連雲港市新建項目開工率和竣工率均創歷史最好水平﹔財政收入質量提高,稅收佔比80%﹔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應稅銷售收入2676億元,增長13.6%。連雲港市市長方偉說,連雲港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魄力,徹底整治“兩灌”化工園區,走出一條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台商台胞

  安居樂業

  本報記者 何 聰 王偉健

  整潔的車間裡,靈活的六軸機器手臂精准地“抱起”厚度不到1毫米的玻璃基板,輕放在氣浮式的傳送帶上,整個過程無需人工操作。這是江蘇昆山友達光電低溫多晶硅顯示面板的生產車間一景。這座總投資達120億元的智能化工廠,徹底顛覆了人們固有概念中工廠的定義。在昆山,眾多知名台資企業紛紛加快轉型步伐,在全球產業鏈分工競爭中持續領先,智能制造蔚然成風,呈現逆勢增長的勢頭。

  上個世紀80年代,昆山自籌經費辦開發區,招商引資瞄准台資企業。1990年第一家台資企業落戶昆山,如今,昆山已經成為大陸台商投資最密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最頻繁的地區之一。截至6月底,昆山已累計批准台資項目達5113個,投資總額達608億美元,10萬台商台胞在這裡安居樂業。

  2013年2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5年多來,昆山試驗區為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營商環境。昆山市委書記杜小剛認為,昆台產業正在逐步走向深度融合,重大項目合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台灣地區名列前100名的制造業企業已有70多家分別在昆山投資設立了近百家企業,基本形成了光電顯示、智能終端、裝備制造等完整產業鏈。在昆山試驗區這片試驗田上,產業門類更多,投資領域更廣,越來越多的台企投身其中。數據顯示,目前台資企業在昆山設立功能性投資機構、採購中心、銷售中心、區域總部超過50個。

  雖然面臨產業轉型升級和國際市場的壓力,但由於轉型早,昆山顯示出了發展的韌性。剛剛過去的上半年,江蘇昆山外資外貿依然逆風跑出“加速度”:今年前6個月,昆山新設外資項目33個,新增注冊外資4.1億美元,位列蘇州第一﹔累計完成進出口2640.7億元,增長2.6%,其中出口1794.2億元,增長6.9%。昆山市市長周旭東說,外資外貿逆勢增長顯示出昆山經濟總體平穩、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的良好態勢。

    

  圖片說明:

  圖①:首班中歐班列從連雲港中哈物流基地出發。

  圖②:紅豆集團通用工廠成型車間裡,年輕的技術工人正在操控輪胎成型設備。

  圖③:蘇州金雞湖風貌。

  資料圖片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9日 11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