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教融合不能這樣“了之”
我國實體經濟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迫切需要一大批高水平技能人才。但在現實中,高級技工缺口達千萬。如何鍛造符合時代需求的“大國工匠”,是職業教育亟須破解的時代命題。
8月26日下午,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分組討論會上,與會的常委和委員們紛紛指出,職業教育要成為經濟發展的“加速器”,關鍵要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一挂了之’,學生實習‘一放了之’,教師考核‘一升了之’,企業參與‘一笑了之’。”李金早常委用4個“了之”概括他在調研中發現的問題,那就是各地在產教融合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政府主導、學校虛位、企業缺位”的尷尬局面,眾多企業對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常常出現“校熱企冷”的現象。
“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天然地要與企業緊密結合。這些年僅在國家層面,就出台了至少8份文件,反復強調“產教融合”的問題。不難看出,政府迫切希望通過政策的引導,改變校企合作“一頭冷一頭熱”的現狀。
“企業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利潤而不是辦學,同時辦學也不是企業的長項,自然需要有政策來激發。”張大方常委指出,要消除企業參與的顧慮,明確責任同時給予支持。他建議,對企業舉辦或參與職業教育應有的權益加以保障。可以明確採用混合所有制的與職業院校合作成立的股份制企業,採用現代企業經營制度管理,可自主聘任工作人員,並可在聘用企業專業技術人員時按協議約定薪酬而不必套用現有公辦學校的教師管理機制。
技術人才不會憑空出現,大國工匠也不是天生就行,他們需要經過職業教育的專業培養,需要校企結合的持續打磨。
在李金早看來,校企合作應為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產品開發、成果轉化、項目策劃等服務,從而提高企業的投入產出比,激發企業的合作熱情。通過產教融合調整學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幫助解決產業升級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如果說校企合作是學校與企業個體之間的合作,那麼產教融合則是統籌職業教育與地方區域發展布局、產業轉型升級,是兩個行業的深度融合。與會的常委和委員們指出,要實現這兩點,需要學校、企業、行業以及相關行政部門共同完成。就學校而言,如何更對口地培養出企業、社會所需的人才,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學科設置、課程體系、教師水平都亟待改革。
“拓展與企業深層次合作空間,廣泛開展訂單培養模式,培養更能貼近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技能技術人才。”馬中平委員指出,要深化產教融合,提高培訓質量。以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和實踐技能為重點,以市場需求、企業需要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專業設置和課程結構,豐富教學內容,建好實訓基地,加強實踐鍛煉,培養動手能力,使職業教育結構與水平始終同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技術進步同步合拍。
張恩迪常委建議,對接區域產業需求,進行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力爭每所學校至少有一至兩個專業發揮示范作用。聚焦新興產業發展,引導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院校增設人工智能、大飛機制造、大數據分析等領域相關產業﹔調減滯后於產業需求的專業,如金屬冶煉等專業﹔擴大緊缺人才規模,針對學前教育、養老護理等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大的行業,新增專業點、加強在職培訓,加大培養力度,擴大培養規模。
“職教20條”提出已經半年了,但關於職業教育的問題仍然沒有破題,因此職業教育對外的吸引力仍然不足。當前中職生升高職、高職生專升本比例仍偏低。高峰常委建議,應探索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相銜接的一體化育人模式,搭建起人人皆可成才的職普融通“立交橋”。(王慧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