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2019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

用人工智能撐起同一片藍天

2019年08月28日10:36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小字號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底線、城鄉一體化的軸線,也是農村脫貧致富的起跑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一項緊迫任務就是要按照城鄉教育公平的原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把鄉村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8月26日下午,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第三專題小組討論現場,劉曉庄常委這樣評價城鄉教育公平的重要性。

在他看來,推進城鄉教育公平,應該“有教無類”,既要保証家境困難的學生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也要大力辦好職業教育、特殊教育,尤其要對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施以優質教育﹔應該“執兩用中”,在支持一些名校辦得更好的同時,助力一些社會需要、基礎薄弱、條件較差的學校迎頭趕上,使所有學校形成“百舸爭流、百花齊放”的良好態勢﹔應該“美美與共”,城鄉學校之間取長補短、相互支持、兼容並蓄,促進城鄉優質資源共享,優化鄉村各類教育資源。

提到資源,席南華常委感觸頗多。他認為,在農村學生成長過程中,資源的匱乏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從學校資源來講,優秀的學生都是往城市集中。每個省或直轄市一般都會有一些超級中學,它們往往集中了全省大部分最優秀的學生。然后就是地級市的中學和縣一級的中學,基本上匯集了所在區域的其他優秀學生。而那些留在數量佔絕大多數的基層學校的學生,少有優秀的學生和他們一起成長,缺少優秀的同齡人在身邊做榜樣,成長的生態是不足的。”

“農村學生在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方面的匱乏也顯而易見。一般而言,他們父母的教育程度都不是很高,見識少且層次低,在引導孩子成長方面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周邊的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幫助也是很有限的,硬件方面各類文體設施如圖書館、運動場都是比較匱乏的,軟環境方面如文化生活,與社會精英接觸的機會等都與城市有很大的差距。”席南華表示。

席南華經常在思索一個問題,現在優質的教育資源都是往城市集中,留給農村學校的有什麼呢?在什麼方面可以開發更多的優質資源以便農村學校利用?

“似乎遠程教育、優秀課程的視頻、人工智能都是很好的選項,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教育上有很多的發展空間。學生在使用具有人工智能的教學軟件時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並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利用具有人工智能的教學軟件,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也會有更好的了解。”

對此,吳晶常委也有同感。

“針對城鄉教育資源供給的區域性、結構性矛盾,我認為,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改革,用技術彌補空間和時間鴻溝,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較為可行的發展路徑。”吳晶建議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優勢,創新中小學校結對幫扶機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實現城鄉結對幫扶學校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

“以‘互聯網+義務教育’撐起同一片藍天,讓城鄉共享優質教育,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吳晶表示。(呂巍)

(責編:陳千禧(實習生)、王欲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