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學回歸安靜 讓人才回歸學術
“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搞清楚世界一流大學的標准是什麼。對標哈佛、劍橋、東京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我們會發現,它們都有如下特征:一流人才的匯聚地,一流人才的誕生地,一流成果的產出地。”8月27日上午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八次會議第五專題第一小組討論現場,劉忠范常委這樣講述他心目中世界一流大學應該有的樣子。
“再看看我國的高校,普遍存在‘五化’現象,嚴重制約了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步伐。”
劉忠范所說的“五化”,指的是“數字化”的評價機制、過度市場化的管理、人才評價的“帽子”化、辦學目標的同質化和過度行政化干預。其中多項直指目前我國高校教師及大學本身的評價制度。
“評價高校按大學排名、論文發表,經費申請、人才頭銜都拿統計數據來說事,直接后果是大學爭相擴大規模,擴大分母,進行簡單粗暴的數字化競爭。”
“從國家級頭銜到地域性頭銜到部門式頭銜,各種人才‘帽子’幾百個,從‘優青’到兩院院士,人們在終其一生追‘帽子’、爬‘梯子’。因為‘帽子’意味著地位,更意味著物質利益。這種人才評價體系嚴重背離了科學精神。”
“在‘一刀切’的評價機制和同一個‘指揮棒’下,大學都在拼文章、拼排名,下血本拉人挖人,造成教師工資待遇的巨大差異,教授之間的工資差幾倍很正常,差別僅僅是因為‘帽子’或者是不是有出國背景,帶來教師隊伍深層次上的不和諧因素。”
在這一點上,黃震常委也深有感觸。“我有兩個學生,一個是在國內本碩連讀,一個是在英國直接讀了博士,兩個人在高校的待遇天壤之別。我們不能搞唯出身論,應該以能力和貢獻為評價導向。”
盧柯常委也十分關注課研評價體系問題。在他看來,我國的課研評價體系存在標准單一、受利益驅動過大、數量和門類過多等問題。
“科學研究的類別很多,不同的學科之間,成果表現形式差異也非常大,用‘一把尺子’很難衡量各種類別的研究,必須做出改變。”盧柯表示。
科研評價受利益驅動過大也是盧柯十分擔心的事情。“幾年一次的各種評估,對個人和學校來講都意味著巨大的利益,任何一個評價一旦過度地被利益驅動,就容易‘跑偏’。評價數量和門類過多也會讓受評者疲於應付,本末倒置。”
他認為,人才評價應該去功利化。“獎勵歸獎勵,榮譽歸榮譽,但不要賦予其他太多的利益,如果利益附加太多,事情就變味了。”
劉忠范則十分強調高等教育評價體系的初心。“大學的初心是什麼?我覺得應該回歸大學的自然屬性,改變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育,重實用輕學術的功利化辦學思想,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任務,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
這一觀點得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長徐青森的贊同。
“深化評價制度改革,實現內涵式發展,在推動高校的高質量發展過程中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核心問題。目前教育部正在加快研究制定在教育領域深化評價制度改革的總體方案,總的原則和方向與大家講的有高度共識。我們認為,改革要突出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進一步突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無論是對教師的評價,對學校的考核,還是對學科和專業的評估和考核,都要把人才培養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徐青森表示,評價制度改革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需要多方聯動,共同推進。教育部想通過這樣一個整體制度的設計,拿出一些真正管用的硬招實招,在評價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讓大學回歸安靜,讓人才回歸學術。(呂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