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連豐北大倉

![]() |
廣袤無垠的稻浪隨風起伏,積蓄力量迎接金色的秋收。
新中國成立以來,黑龍江累計為國家提供商品糧1萬多億斤﹔國人每吃9碗飯,就有1碗產自黑龍江……歷經七十載春秋,黑龍江的農業已發生翻天覆地之變:2018年全省糧食總產量1501.4億斤,實現“十五連豐”,連續8年位居全國首位。
種好中國糧食 端牢中國飯碗
本報記者 吳齊強 方 圓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黑龍江爭當全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全省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和供給能力不斷增強,2018年農業總產值5624億元,是1949年的400多倍,成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將“中國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這些年,綏化海倫市農民孫德軍買鞋的錢越來越省了。今年春耕,他坐在有空調的大型播種機駕駛室,監控著5000畝有機玉米地裡機器的播種情況。“這要擱以前,腳不離地干活,當然費鞋!”種了38年田的孫德軍說,“變化太大啦,使的勁兒越來越少,糧食產量越來越高。”
“我省是全國較早推進農業機械化的省份,2018年,全省農機總動力已達到6082.4萬千瓦,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7%,大型農機裝備擁有量全國第一。”黑龍江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金會介紹。
多年來,黑龍江墾區糧食總產量佔全省糧食總產量1/3,是重要糧食基地。70年開發建設,昔日的“北大荒”已經成為富庶豐盈、安居樂業的“北大倉”。在北大荒博物館的壁畫中,昔日人拉肩扛的傳統種植方式已成為永恆的歷史,如今信息化與智能化正快速發展。
“第七管理區9號地塊出現褐變穗病害,請通知該地號種植戶!”今年春耕,七星農場技術人員在監看中發現了病虫害,第一時間告知種植戶王新蕊進行處理,避免了減產。
在七星農場農業綜合數據處理中心,記者看到,一塊巨型屏幕連接著地塊裡200多個傳感設備,實時監測著作物的生長和田間管理情況。“農業物聯網技術的應用,讓我們在水稻種植時多了一雙不眠不休的‘眼睛’。”七星農場場長彭榮君介紹。目前,全省1458個“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中144個接入省級農業物聯網平台,實現了農業生產可視化監控。
“要是沒有這個紅本本,想整屯兒流轉、抵押貸款,可都是大難事!”今年春天,哈爾濱市方正縣德善鄉德善村村民索彥君格外忙碌。三年前,索彥君組織全村75戶農民入股成立了德善鄉駿豐糧食產銷專業合作社,把小西屯全村1980畝耕地全部流轉到了合作社進行集約規模經營。
索彥君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拿著土地証,到農村信用社申請貸款,不到一周貸款就發下來了。“這個小本子証明了咱的身份嘛!”給記者展示完,索彥君趕緊將手中証件寶貝似的放回抽屜。
有恆產者有恆心。索彥君珍視的“紅本本”就是為農村土地確權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証》。2018年末,全省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証工作,累計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証書400.6萬本,確認家庭承包面積9914.3萬畝。黑龍江持續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2018年末,全省農民人均收入增長到13804元,創歷史新高,較1949年增長175倍。
在黑龍江一些地區,產量與質量,曾經是一對矛盾﹔賣糧“靠保護價”,是很多農民種地賣糧的常態。如今,情況正悄然發生改變。
在五常市,記者看到,上萬隻小鴨子於田間嬉戲游蕩,碧綠的水稻田長勢喜人。“鴨子能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虫,糞便還能作為肥料,基本不用再施化肥農藥了。種出的稻米綠色、有機,口感也更好。”這片稻鴨共生生態農田的主人、種糧大戶陳洪剛心情頗佳。
“去年鴨稻米能賣10元一斤,依然供不應求。”陳洪剛在網上開了家“陳大力稻花香米”店,今年1000畝鴨稻已被搶購一空,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走進牡丹江穆棱市穆棱河流域現代農業示范園,一處食用菌基地正在進行採摘,一朵朵如牡丹花般綻放的白色木耳惹人注目。“這就是木耳界的‘白富美’。”指著其中的一株,基地負責人楊弘學介紹白玉木耳的“身世”,這種木耳市場價格是普通黑木耳的2倍以上。
近年來,黑龍江大力推廣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加大對有機肥的施用比例和有效利用率﹔推動耕地休耕,黑土地有機質年均下降速率明顯放緩,部分土地出現恢復性增長。從“大糧倉”到“綠色糧倉”“綠色菜園”“綠色廚房”,黑龍江正成為全國綠色食品生產樣板區。
延伸產業鏈 三產更融合
本報記者 方 圓 柯仲甲
一頭牛的價值到底有多大?走進位於齊齊哈爾市龍江縣的龍江元盛食品有限公司牧場,耳朵上挂有“專屬身份証”的“和牛”們有的閑散漫步,有的享受著全身按摩。
“‘和牛’價格昂貴,但營養價值頗高,從生肉到熟食,我們延伸出100多個不同品種食物。2018年加工肉牛2萬頭,實現產值4.5億元。接下來,我們將探索生物科技領域,‘和牛’的未來不可估量。”公司董事長林庭盛介紹。
這只是齊齊哈爾市提高農產品轉化率,以龍頭企業帶動三產融合的一個縮影。“上連基地下拓市場,企業與合作社、營銷企業、科研部門組建產業聯盟,可以有效帶動農民增收。”齊齊哈爾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韓淑湘說。
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黑龍江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據了解,玉米產業鏈延伸到醫用產品,去年新增精深加工產能340萬噸,黑龍江全省主要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提升到53%。2018年,黑龍江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4%,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1734家。
合作喜分利 農民更積極
本報記者 方 圓 劉夢丹
在佳木斯撫遠市,“玖成”二字名氣頗大。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玖成水稻種植合作社。
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玖成合作社社員孫國良告訴記者,“總書記說,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要總結推廣先進經驗,把合作社進一步辦好。這句話我可得一直記著,這兩年我們一直在搞創新。”
“我去年種植的生態有機鴨稻,雖說規模不大,但質量上來了,收入比之前多!”孫國良笑瞇了眼。“2016年11月我們成立了玖成高效合作聯社,從‘種植專業合作社’到‘高效合作聯社’,我們轉向發展高效優質農業。”合作社理事長袁勝海說。
“2012年末全市各類農民合作社859個,到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已發展到6671個,7年時間增長7倍。”佳木斯市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黑龍江全省2548個村組建了股份經濟合作社或經濟合作社,村級收入實現50億元,推動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圖片說明:
圖①:黑龍江機械化農業生產場景。
邵國良攝
圖②:黑龍江北大倉一隅。
邵國良攝
圖③:望著堆滿場院的糧食,黑龍江農墾紅興隆管理局友誼農場的職工笑了。
張 偉攝
圖④:寧安市農民喜獲豐收。
王志軍攝
圖⑤:寧安市美麗鄉村風貌。
王志軍攝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7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