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記使命 不懈奮斗

![]() |
蘇鋼 |
![]() |
謝元立 |
![]() |
蔡雪 |
![]() |
吉林省臨江市鬆嶺村田園春色。 |
從“中國光學之父”王大珩到“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黃大年,從“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蔣筑英到“小巷總理”譚竹青……70年來,一代又一代吉林人堅守著初心,胸懷壯志、不懈奮斗,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錚錚誓言。
榜樣凝聚力量,血脈傳承初心。進入新時代,吉林各行各業的奮斗者們,正在用不同方式詮釋著他們的赤子情懷,為愈來愈多的人點亮精神坐標。白山鬆水間,2700萬吉林人民正在為理想而堅守、為信念而執著、為奉獻而發光發熱。
第一書記蘇鋼——
賣“丑米” 心裡美
本報記者 李家鼎
在長春市九台區其塔木鎮北山村,水稻種植大戶李鳳才對當年“賣糧難”的事還記憶猶新:“鎮上的收糧點有時會找各種理由來壓價,加上村裡路難走,糧販子都不願來俺們村收糧哩!”
2016年,村裡來了扶貧工作隊,申請了專項資金,在村裡建起了大米加工廠。稻子不愁賣了,可如果加工好的大米沒銷路,村民想走上致富路還是困難。
直到蘇鋼來到北山村。蘇鋼是長春市委組織部派駐到北山村的第一書記,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北山村大米的“代言人”。別的地方想著法兒宣傳自家大米“晶瑩剔透,潔白無瑕”,蘇鋼卻說“賣就賣一個‘丑’字!”“為啥丑?原生態,不加任何增白劑,絕不拋光陳米,當年米當年賣。”雖然久坐機關,但蘇鋼深諳差異化營銷之道。
起初,蘇鋼把自己當成了“快遞員”,每次從村裡回長春,車后備箱都塞得滿滿的。先是向親戚、朋友推銷,接著又聯系了實體超市和機關食堂。后來,他又輾轉聯系上沈陽一家電視台的電視購物頻道,一下子簽了一年的採購合同。他還張羅著給“丑米”注冊了“北大山”商標,線上線下同步銷售。
駐村前,蘇鋼的私家車兩年隻行駛了6000多公裡。當第一書記這兩年,硬是跑出了3萬多公裡。“老同事們給我起了個外號叫‘丑米書記’,看到鄉親們一步步走上致富路,我心裡美著呢!”蘇鋼笑著說。
“吉林是農業大省,農產品資源十分豐富,但苦於銷路不暢,很多產品的價值並未得到發掘。”吉林省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從2017年開始,吉林在全省范圍內開展“第一書記代言”活動,將基層黨建與脫貧攻堅相結合,讓駐村干部在實踐中體會為人民群眾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截至目前,吉林省1489名“第一書記代言人”已累計謀劃代言產品(項目)1946個,銷售額超過3.3億元。
高鐵焊工謝元立——
比武狀元 閃光人生
本報記者 孟海鷹
從職高畢業生成長為中國高鐵行業的工人“明星”,伴隨著中國高鐵飛馳世界的腳步,謝元立跑出了人生“加速度”。
1970年出生的謝元立,是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操作師、轉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車間機械手班班長、全國勞動模范。他不僅開創了一線工人編制“自動焊”大型程序的先河,還是亞洲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機械手群的領軍人物。
1988年,18歲的謝元立職高畢業,進入長春客車廠(長客股份前身)焊接車間水箱工段,成為一名焊工。入廠后,他勤奮好學,苦練技術,不久就在全廠的技術比武中獲得了“焊接狀元”稱號。
浸泡在汗水中的十年轉眼過去了,謝元立成為全國同行業中數一數二的焊接高手。1999年,長客股份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設備——焊接機械手,這在當時對所有人來講都是一個陌生領域。謝元立下定決心攻克難關。為了弄明白顯示器上的英文,他拿著英漢詞典一個單詞一個單詞地查﹔隻要有與焊接技術相關的培訓班,他就報名參加。最后,謝元立硬是掌握了3種不同的編程方法。
2004年,長客股份開始了動車組技術的引進。為適應生產需要,謝元立所在的車間成立了“謝元立技術創新小組”。目前,這個小組已經升級為集程序開發、人員培訓、技術創新於一身的“謝元立創新團隊”。在謝元立的帶領下,這個團隊不僅產生了十幾名拔尖人才、高級技師和工人技師,還解決了數不清的技術難題。
功成名就,謝元立依舊保持沖刺的人生姿態。這兩年,他又取得了一些新成果:攻克了標准動車組轉向架側梁、美國紐約地鐵轉向架側梁等自動化焊接工藝﹔激光MAG復合焊工藝開發取得階段性進展,將新型城鐵車轉向架自動化焊接率從原來不足50%提高到70%以上……
時光不虛度。謝元立對於中國高鐵行業的熱愛,對於祖國的熱愛,都在這點滴努力結成的碩果中閃光。
大學生蔡雪——
回鄉90后 美麗新農民
本報記者 孟海鷹
剛從上海回到吉林鄉下老家,蔡雪感到有些不適應:“晚飯后村道上就很難見到人了。”
蔡雪出生於1993年,大學學的是商務英語專業。2013年大學畢業,蔡雪南下上海。說著流利的英語,談著生意,白領的日子匆忙又新鮮。但一年后,她決定回鄉完成老蔡的心願。
老蔡是蔡雪的父親,種了一輩子的地。近些年他打算種綠色有機大米,但有些力不從心。有知識有文化的女兒正好接力。
蔡雪的家鄉在舒蘭市溪河鎮舒蘭站村,地處長白山余脈向鬆嫩平原過渡的地帶,是黑土地“黃金水稻帶”,歷史上就是出產貢米的地方。
蔡雪回鄉是老蔡的心願,也是她自己的理性選擇。她說:“手裡捏著泥土,計算著一年的收獲,那份踏實的心情,才是余生最好的答案。”
回鄉后,蔡雪帶領村民成立了舒蘭市農豐水稻專業種植合作社。生產方式從傳統走向現代——太陽能生物除虫燈、有機肥料施放、鴨蟹稻混合養殖……現在,合作社種植面積187公頃,每戶社員平均增收5000余元,帶動就業146人,帶動村民工資性收益80余萬元,使得17戶貧困戶成功脫貧。合作社生產的大米通過了有機認証,並注冊了“三蓮”牌商標。現在,合作社已經發展成集新技術推廣、稻米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專業合作組織,形成完整的有機水稻產業鏈條。
蔡雪的現代經營理念讓村民們很佩服。通過線上拓展經銷商、線下銷售的方式,“三蓮”大米已經遠銷20多個省區市﹔在稻田中間鋪上木棧道、玻璃棧道,成為當地的“網紅”地標,吸引了不少城裡人來旅游。
“在城裡,我干的只是一項工作﹔在農村,我卻在做一番事業。”蔡雪說,“青年人,回來吧,為家鄉出把力,米粒之珠也芳華。”
版式設計: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3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