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 |
圖①:濱海新區中心商務區。 |
渤海之濱、海河之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四次視察天津,對天津工作提出重要要求,為天津發展指明前進方向。天津廣大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提出的“三個著力”重要要求,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天津優化提升航空航天、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壯大智能科技、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達到11個,服務業佔全市經濟比重達到58.6%。
圍繞建設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目前,天津港對外通達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集裝箱航線覆蓋全球主要港口﹔對內輻射腹地廣闊,在內陸腹地布局42個“無水港”﹔港口貨物吞吐量已經超過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600萬標准箱,成為世界十大港口之一。
圍繞建設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打造具有引領作用的金融創新城市。天津推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產品近600項,自貿區金融改革30條措施全部落地﹔融資租賃一直保持全國領先,飛機、國際航運船舶、海工平台等跨境租賃業務總量在全國佔比均超過80%。
圍繞建設改革開放先行區,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推行“一顆印章管審批”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天津自貿試驗區深入推進制度創新,推出投資、貿易、金融、口岸通關、行政管理等300多項先行先試改革措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國際船舶登記制度創新等多項經驗和案例在全國復制推廣。
一座港口的進化——
天津港: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口
本報記者 靳 博
7月8日,伴隨著一聲汽笛長鳴,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船舶“地中海古爾鬆”號在天津港首航。
“所有的操作都是自動完成的,吊裝到最后3米時才需要人工干預。”天津港太平洋國際集裝箱碼頭公司總經理助理麼學成介紹說,“一名操作員可以同時操控六台軌道橋,貨場作業效率將提高10%以上,人員成本節省80%以上。”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天津港揚帆出海,先后創造了多項“第一”:2001年,天津港吞吐量首次超過億噸,成為我國北方第一個億噸大港﹔2016年,天津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5.5億噸,穩居北方第一大港……
目前,天津港是京津冀、華北及西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也是我國唯一擁有三條大陸橋過境通道的港口,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內陸市場服務體系,2018年陸橋班列運量在全國沿海港口中位居首位。
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銳鋼表示,天津港已經編制了新的規劃,以設備設施智慧化為基礎,以港航數據融合為核心,以運營管理智能化、貿易物流便利化、創新共享生態化為方向,全力打造“智慧港口”。
如今,天津港又創下多個新的“第一”:成為全國第一個採用新一代5G通信技術實現人工集裝箱岸橋自動化控制作業的港口、全國第一個採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實現碼頭設備自動導引與精確定位的港口……伴隨著一聲聲汽笛,天津港正在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
一枚公章的演變——
濱海新區:破解“公章圍城”頑疾
本報記者 靳 博
2014年5月20日清晨,全國首家行政審批局在天津濱海新區挂牌成立。18個部門的216項審批職能和工作人員全部劃轉,實現了“一顆印章管審批”。
“過去審批事項多,各部門審批專用章共有109個,現在隻需蓋一個章。新注冊企業快速增長,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 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副局長王洪寧介紹。
回望天津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改革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不僅是轉變政府職能、打破利益固化藩籬的利器,也是破除體制機制束縛、激發社會活力的利器。
5年來,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破解“公章圍城”頑疾,實現了審批權力“清單化”、審批流程“科學化”、審批標准“規范化”、幫辦服務“周到化”,政務服務更有溫度。
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的持續改革,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年初,天津市向濱海新區下放市級權力事項625項,其中152項行政許可事項中,濱海新區行政審批局具體承接120項。
濱海新區政務服務辦公室黨組書記、主任徐斐表示,向新區下放的事項中涵蓋了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加快開發開放、完善社會治理、保障改善民生等各方面需求,對實現新區事新區辦,提升新區的城市功能和內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原先的標准化審批向更有溫度的政務服務過渡,更好地為廣大市民和企業提供優質服務。”徐斐說。
一片鹽鹼灘的今昔——
天津開發區:產業業態煥然一新
本報記者 靳 博
從天津市區出發,開車不到一小時,一片現代新城區便出現在眼前。35年前,這裡還是成片的鹽鹼荒灘。1984年,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天津開發區在這裡誕生。
“當時我想,怎麼也得有片廠房吧,到地方一看傻眼了,一片鹽鹼荒灘。”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原副主任葉迪生回憶,這樣的條件,吸引外資談何容易?
一張35年前的表格,記錄著第一批外商投資項目:從打火機、羊毛衫到自行車,投資額從12萬美元到500萬美元……20家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多處於產業鏈低端。
此后,天津開發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業持續發展的獎勵辦法,對增資增產、引進配套商、設立研發中心等給予支持。從 “一隻機”(尋呼機)、“一碗面”(方便面),到如今的汽車、電子、石油化工、醫藥健康、裝備制造五大支柱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產業業態煥然一新。
當年“沒有一分錢財政投資、完全依靠貸款滾動開發”的開發區,如今已有5000多家外商投資企業在此落戶,累計實際使用外資564億美元。
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天津濱海新區徹底給下屬功能區卸包袱,能給的權力全部下放﹔工委管委會一體化運作,建立全員聘任、能上能下的干部人事制度……
同時,天津開發區在政府管理和服務“軟環境”上不斷突破創新。“改革不僅是功能疊加,更是政策疊加。”天津開發區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鄭偉銘表示,“新一輪改革,將成為天津開發區再出發的新起點。”
一位工人的成長——
張黎明:從巡線工人到藍領專家
本報記者 朱 虹
在國網天津電力城市供電網第二應急搶修中心,一台人工智能第三代配網帶電作業機器人正在作業。這項集合了智能視覺、傳感、識別等先進技術的創新成果,讓機器人替代工人給配電線路做“微創手術”,不僅工作效率提升了一倍,還降低了安全風險。這個項目的創始人,就是“時代楷模”張黎明。
1986年參加工作時,張黎明就是一名巡線工,一干就是33年。有一年深秋,張黎明他們搶修途中經過一個水塘,為了保持設備干燥,兩位老師傅毅然跳進冰冷的水中,用肩膀扛著木梯讓年輕的張黎明過去。張黎明說,自己永遠都忘不了那一幕。從此,他心心念念的都是技術革新。
今年7月5日,搭載5G信號的巡檢機器人和無人機在天津濱海110千伏海洋變電站實現了國內首次5G陸空巡檢。通過“千裡眼”和“順風耳”的遠程監控,工作人員在監控室裡,就能同時完成幾十座變電站的數據採集。
張黎明還記得,2001年濱海新區的變電容量僅為247.4萬千伏安,裝了空調的家庭經常要面對跳閘的煩惱。如今,濱海電網的變電容量已經是2001年的5倍﹔電力物聯網正在實現電力系統各環節的互聯,產生的共享數據將為各方提供服務和保障。
從“用上電”到“用好電”,再到“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張黎明團隊的創新成果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智慧能源為天津的生產、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個民營企業的發展——
天士力:智能制造破解中藥密碼
本報記者 朱 虹
隻需兩秒鐘,80攝氏度的藥液勻速勻量滴落,穿過深冷氮氣,瞬間凝結成直徑1.5毫米的固態滴丸……由天士力控股集團研發創制,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五代超高速微滴丸機,代表著現代中藥智能制造的尖端水准。
走進復方丹參滴丸的生產車間,看不見工人忙碌的場景,也聞不到中藥味。無菌廠房內,進料、傳輸、給水、控溫完全實現自動化,來源可溯、過程可查、責任可究,保証了產品質量。
早在成立之初,天士力就把創新放在首位。從25年前第一台滴丸機誕生至今,歷經五代技術革新,核心部件、核心技術、關鍵程序全部來源於自主研發。“要保持行業的領先地位,在關鍵裝備上必須立足創新。”天士力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閆希軍說,“如果中國人不能掌握最前沿的科技,中藥就不可能有更廣闊的前景。”
天士力還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與臨床大數據結合,解析傳統中藥復雜的成分與作用機制,建立了現代中藥的質量標准體系。如今,天士力研究院的科技人員已經發展到501人。在公司內部,員工可以自由組成團隊提出創新項目申請,通過評審后公司給予資金支持,極大地激發了大家的創新積極性。
近年來,天士力先后承擔或參與國家863計劃、973計劃、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等117項,申請專利1864件﹔科技部創新中藥關鍵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發改委中藥先進制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先后落戶天士力研究院。
版式設計:郭 祥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1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