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生活比蜜甜

![]() |
圖①:員工在洛浦縣北京工業園區京洛小微產業園浩林發飾品有限公司車間制作假發。 |
![]() |
牧民布麥爾耶姆·買買提和家人一起布置新家。 |
![]() |
高鐵列車行駛在新疆大地上。 |
新疆多措並舉精准施策
讓貧困戶過上好日子
本報記者 楊明方 李亞楠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在精准施策上出實招、在精准推進上下實功、在精准落地上求實效。2014年至2018年,全區累計實現231.47萬人脫貧,13個貧困縣摘帽,農村貧困發生率由2013年底的19.4%下降至2018年底的6.1%。
發展產業,邊種地、邊養兔
“看,這是我賣兔子的832塊錢,這個月又有了不錯的收入。”近日,新疆和田地區墨玉縣普恰克其鎮喀薩夏合勒克村村民依帕熱古麗·圖蓀托合提,正忙著把這個月新出欄的一批兔子運上車,“現在村裡有了養兔子的產業,我們在家裡既能養兔子掙錢,還不耽誤干農活,收入越來越高。”
依帕熱古麗·圖蓀托合提以前是村裡的貧困戶,家裡的開銷僅靠丈夫打零工的收入支撐。兩年前,墨玉縣引進的天將實業有限公司兔產業基地建到了村裡。依帕熱古麗·圖蓀托合提開始在家裡養起了種兔。小兔子出欄后,企業以每隻8元錢的價格上門回收。“企業幫助我們改造養殖場地,並定期提供上門技術指導、防疫防治、技能培訓、基地學習,我們隻需要每天按時給兔子喂食。”她說,一年下來,通過養兔子獲得了不少收入。
墨玉縣委、縣政府近年來積極探索產業脫貧路徑,大力發展兔產業,以貧困戶分散托養、企業集中托管的方式,讓養兔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抓手。依帕熱古麗·圖蓀托合提所在的村,已經有400戶農民與養殖企業簽訂了2.2萬隻肉兔養殖協議。
易地搬遷,住得好、留得住
走進新疆阿勒泰地區青河縣阿格達拉鎮東惠綠葉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一名哈薩克族婦女正在為合作社的毛驢添加飼料。“我們一家原先住在山上,生活很困難。現在不僅住進了樓房,入股合作社,兩口子還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古麗加瓦爾·阿勒哈別克說,他們兩口子現在每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這是以前不能想象的。
阿格達拉鎮是自治區最大的易地搬遷點,1182戶5900多名曾經逐水而居的牧民們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努力致富奔小康。
不僅讓群眾搬下來,還要住得好、留得住。相關部門因戶施策,為貧困戶落實扶貧貸款,由縣財政按不高於5%的年利率予以貼息。同時,積極鼓勵無技能、創業目標不明確的貧困農牧民,加入合作社入股分紅,用好扶貧貸款。
合作社負責人於治成告訴記者,合作社依托青河夢園公司發展驢奶產業,以貧困戶入股分紅的方式迅速發展壯大,貧困戶入股每年可分紅7500元,直至貧困戶脫貧退出為止。
阿格達拉鎮黨委書記劉先舉告訴記者,2018年全鎮人均收入近7000元:“引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產業來支撐,家庭有一人能實現穩定就業,明年人均收入達到1萬元左右,讓他們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轉移就業,穩得住、干得好
在新疆中泰集團門口的自助存取款機旁,保潔班班長阿布都拉·喀日剛剛給父母匯去幾千元錢,正與家人通著電話,“我們倆每月能賺9000多塊錢,准備存錢在烏魯木齊買房子,把孩子接過來上學。”
2017年4月,阿布都拉·喀日剛夫妻和60多名同鄉從墨玉縣來到中泰集團工作,經過3個月培訓后上崗,不久就轉正,現在已經是成熟工人了,阿布都拉·喀日剛是保潔班長,妻子負責開叉車,工資水平也逐步提高。阿布都拉·喀日剛說:“我沒上過學,也不會寫字,要不是轉移就業這個好政策,我自己也沒機會到這麼大的企業來工作。現在有很多朋友問我這裡還招不招人,他們也想出來工作。”
在新疆,有數萬富余勞動力和阿布都拉·喀日剛一樣,從貧困的農村走出來,在當地甚至外省找到了工作。2018年,新疆推進就業扶貧,實施南疆四地州22個深度貧困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計劃,闖出了一條具有新疆特色的轉移就業、穩定就業、持續就業的扶貧新路。通過就業扶貧,南疆四地州22個深度貧困縣當年轉移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穩定就業7.5萬人,穩定就業率達92%。
宅基地流轉有收入
集中養老保障好
本報記者 李亞楠
74歲的郭慎彩拎著包就搬進了“海棠別院”,70平方米的房子,鍋碗瓢盆都齊全,啥都不用自己置辦,就能免費住了,“真的連根筷子都不用買。”
“海棠別院”是啥地方?這是新疆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烏爾禾鎮在國有建設用地上建的集中養老公寓,60歲以上老人把自己原來的宅基地流轉給村集體發展民宿,經過村民大會討論、公示之后就可以免費入住。在這裡,每5戶圍成一個小院子,出了門抬腳就能去鄰居家串門,“原來我們一戶就佔3畝地,真遇上身體不舒服之類的事情,兩家之間喊破嗓子也聽不見動靜。”郭慎彩說。
要吃飯,想自己做就自己做,不想做公寓裡還有食堂。為了方便老人就醫,鎮上的醫院也搬到了“海棠別院”大門口,有需要一打電話醫生就能上門來。
收入從何而來?郭慎彩的宅基地流轉給村集體,流轉期20年,通過鎮政府招商引資,吸引公司來搞民宿。目前已有玫瑰花園為代表的民宿建成營業,明年將繼續加大力度推行。經營民宿的企業每年給村民兩萬元流轉費,每5年還要上浮10%,20年后,宅基地連同上面的設施一並歸還村民本人所有。
資金從何而來?“‘海棠別院’還有70套民宿。烏爾禾區有大峽谷、艾裡克湖等美麗的自然風光,通過發展民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滿足游客個性化需求、提升旅游接待能力,也為農牧民群眾帶來現代化、人性化養老。”烏爾禾區委書記薛宏舜說。
醫療援疆
用心送健康
本報記者 楊明方
“感謝援疆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維吾爾族姑娘凱麗·比努爾說,江蘇援疆醫生用精湛的醫術,把她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
去年8月,剛大學畢業不久的凱麗·比努爾持續高燒、昏迷不醒,被緊急送到克州人民醫院。“檢查發現,凱麗·比努爾患有心內膜炎,伴有多臟器功能衰竭。”江蘇援疆醫生、克州人民醫院重症監護病房主任晁亞麗說起當時的情形心有余悸。
9月中旬,凱麗·比努爾心臟內膜上的細菌贅生物出現脫落現象,隨時可能堵塞血管,必須立即手術。江蘇援疆醫療隊領隊、克州人民醫院院長丁強提議,緊急啟動為救助新疆心臟疾病患者設立的“潤心計劃”,調集江蘇8家對口援疆醫院與克州的40余名醫生,投入救治行動。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沈振亞教授連夜從蘇州趕來為凱麗·比努爾實施手術。歷經6小時,手術取得成功。
凱麗·比努爾是江蘇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實施“潤心計劃”三年來第121位受益者。援疆醫生、克州人民醫院副院長劉濟生介紹,“潤心計劃”目前已為177名患者成功“修”心,不僅為患者送去了健康,還讓各族患者與專家結下了深厚感情。各族群眾說,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是“接地氣的民心工程”。
在中組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的指導下,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工作於2016年4月正式啟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變過去零星選派、單兵作戰為組團選派、集體作戰,有力提升了受援地醫院醫療服務和管理水平。此舉既讓邊疆各族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也幫助當地醫生提高醫技,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截至目前,7個援疆省(市)先后派出三批共500余名援疆醫療人才進疆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廣大援疆醫療人才肩負國家使命,胸懷無私大愛,在天山南北的廣袤土地上,帶著真情奏出最美音符,續寫著感人的邊塞新曲。
產業援疆
“造血”促就業
本報記者 阿爾達克
6月初,走進喀什地區疏勒縣如意紡織公司的廠房內,機器的聲音此起彼伏,帕提古麗·玉素雲正開著帶有平板電腦的小車來回巡查。
“家裡困難的時候,買個馕都要賒賬。”曾經,帕提古麗·玉素雲一家五口靠著五畝地生活,年收入不到2000元,日子過得艱難。
疏勒縣如意紡織公司讓她的生活有了改變。如今,帕提古麗·玉素雲不僅能夠熟練操作機器,還成了廠裡的業務骨干,每月有3800元的穩定收入,最高時工資能達5000元。
近年來,山東援疆指揮部始終把產業援疆作為助力貧困群眾持久脫貧的有效途徑,促成山東如意、青島即發、淄博齊華制衣等已落戶企業持續更新項目,新引進山東國盛、金昇紡織、山東水發、東營藍光電子等項目相繼落地投產,兩年來共引進產業合作項目99個。
走出大工廠,來到英吉沙縣城關鄉喀贊其艾日克村的衛星工廠,同樣是一片熱鬧景象。39歲的古麗妮薩依姆曾外出打過工,但因為要照料年邁的父母又不得不回家務農。好在家門口就有了工廠,讓她也有了一份工作。因為勤快能干,古麗妮薩依姆目前已升任工廠負責人,月收入3500多元。
解決了古麗妮薩依姆等人就近就地就業難題的“總部+衛星工廠”模式由山東援疆企業首創,目前已在全疆推廣。
為吸引更多群眾務工就業,山東援疆指揮部還推動山東如意、青島即發等企業延伸產業鏈條、轉移生產工序進村入戶,創新形成“縣城企業總部—鄉鎮小微產業園—村衛星工廠—家庭扶貧車間”四級聯動、上下貫通的產業促就業服務體系,帶動3萬多名群眾就業。
目前在山東對口援建四縣共有即發假發、錦繡針織、泰疆服飾等13個鄉鎮小微產業園落地,山東中興手套、海洋服飾等60余家勞動密集型企業運營337個村衛星工廠。
版式設計: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6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