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子口一開 全盤棋走活(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征路)

![]() |
圖為臘子口戰役舊址。 |
行至甘肅省迭部縣東北部的臘子口,隻見東西兩側絕壁高過百米,刀劈斧削一般。中間隘口寬不過10米,奔涌而出的臘子河,水流湍急,晝夜不舍。此地是川西北通向甘肅之門戶,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當地有諺語:“走過臘子口,就像過虎口。”
1935年9月16日,由紅一方面軍部隊改編的陝甘支隊來到了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對紅軍而言,若不能盡快拿下臘子口,不但無法實現北上抗日的主張,還將面臨被敵人合圍的危險。
“當時,駐守臘子口的敵軍有兩個營,他們據地勢之利,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筑碉堡,槍口、炮口早已對准了河口。”臘子口戰役紀念館講解員王晶說。
16日下午,戰斗打響,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戰士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的指揮下,背插馬刀、攜帶短槍,迎著炮火發起沖擊。是役,頭頂是呼嘯的子彈,身下是咆哮的河水。紅軍數次猛攻,皆因地形狹窄,不能展開大規模進攻,而無法接近橋頭。
半夜時分,部隊決定暫停進攻,重新研究作戰方案。經過縝密偵察,紅軍發現了敵人布防的兩個漏洞。
“敵人過於自信臘子口的天險,在兩側的山崖頂上沒有設防,而且碉堡也沒建頂蓋。”王晶說,針對敵人布防的弱點,第四團決定兵分兩路,“由王開湘帶領一連、二連隱蔽迂回至臘子口右側,從崖壁攀登至敵人后側。楊成武帶領六連從正面突擊,奪取獨木橋。”紅軍控制隘口后,總攻部隊兵分兩路,連克敵人多道防線,一舉奪下臘子口天險。
聶榮臻元帥后來在回憶文章中說:“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現在好了,臘子口一開,全盤棋都走活了。”
在復建的臘子口碉堡旁,參觀者絡繹不絕。附近山體上,彈坑清晰可見。隔著厚重的時光,觸摸戰斗的痕跡,紅軍戰士的歷史榮光,令人崇敬、感人至深。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16日 0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