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濁揚清樹新風

![]() |
|
70年來,陝西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從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陝西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恆正風肅紀,不斷提高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激濁揚清,三秦大地新風扑面。黨風政風為之一新,敢於擔當、奮勇爭先的風氣成為主流,並帶動社風民風向上向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加快追趕超越成為三秦大地響亮激越的旋律,彰顯新形象成為全省上下的追求和行動。
陝西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
層層壓實責任 鐵腕正風肅紀
本報記者 高 炳
“利用職務便利,挪用扶貧互助資金59萬元,其中46萬元用於個人經營活動……”“違反扶貧互助資金管理有關規定,違規冒用9名群眾名義,套取貸款4.5萬元……”日前,陝西省紀委監委通報一批扶貧領域腐敗典型案例。
“脫貧攻堅是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對膽敢伸向扶貧款物的‘黑手’,一定堅決鏟除,嚴懲不貸。”陝西省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上半年,陝西共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1991件,處理2576人,黨紀政務處分1991人,移送司法36人。
去年以來,陝西省紀委監委以“五個專項工作”為抓手,大力查處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強化對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脫貧攻堅、掃黑除惡專項斗爭、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營商環境等五個重點領域的監督執紀問責。
五管齊下,效果明顯。據統計,今年1至6月,陝西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950起,處理1294人,黨紀政務處分1153人﹔查處涉黑涉惡腐敗和“保護傘”問題567起,處理799人﹔查處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問題1502件,處理2568人﹔查處營商環境問題1386件,處理2282人。懲治力度空前,震懾效果明顯。
“為推動這五個專項工作深入開展,我們通過考核點評、督導調研,層層壓實責任,強化‘末梢’監督。”陝西省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說,從省紀委監委做起,向市縣逐級傳導壓力、推動責任落實。“對群眾反映強烈、社會影響惡劣的案件,要提級辦理。對工作滯后的提醒督促,對監督執紀偏軟的約談問責。”
“下一步,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將持續釋放越往后執紀越嚴的強烈信號,強化警示教育和震懾作用。”該負責人表示,“一定要鐵腕正風肅紀,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安康市旬陽縣
榜樣大家評 比學趕幫超
本報記者 高 炳
兩年時間,由“后進典型”成為先進榜樣,安康市旬陽縣金寨鎮的吉元兵出了名。
喜好喝酒,日子“爛包”,吉元兵曾被評為“后進典型”。名頭不好聽,他心一橫:“我要活出個樣子來!”於是,種玉米、栽烤煙、養豬喂牛,日子一天天好了起來。
2015年,旬陽縣“揚正氣、樹新風”活動在金寨鎮率先落地,“道德評議會”應運而生:村裡老黨員、老干部、道德模范等鄉能賢達,組成約20人的評議委員會,每季度開展一次“群眾說、鄉賢論、榜上亮”道德評議活動,引導村民見賢思齊。
在田間地頭、房前屋后,先進典型上“紅榜”,表彰獎勵﹔后進典型進“黑榜”,批評幫教。“道德評議會”成為這裡破解農村諸多難題的“金鑰匙”。
吉元兵的轉變,鄰裡鄉親看在眼裡。評議會上,大家紛紛舉手,贊成他登上“紅榜”。“多虧了道德評議,讓我也能走到人前頭。”吉元兵激動地說。
在金寨鎮黨委書記任景海看來,對於不文明行為,空洞說教太軟,行政管理太硬。“道德評議,潤物無聲。它以教明志、以評立志、以亮激志、以獎勵志,將‘書上大道理’變成了‘百姓身邊事’。”
截至目前,旬陽縣共推選道德評議委員6376名,召開道德評議會2775場次,評議先進典型3897人次、后進典型2332人次,幫教轉化1837人次,形成了“好壞大家評、落后有人幫、比學趕幫超”的生動局面。
近年來,旬陽縣以“道德評議、移風易俗、文化傳播、文明創建、誠信建設、依法治理”六大活動為抓手,推出“誠孝儉勤和”五字新風建設,讓良好的社會風尚吹進千家萬戶。
如今,旬陽大地上,“好婆婆”“好媳婦”“十大孝子”“美德少年”等榜樣不斷涌現:拒絕當低保戶勤勞致富的田作玉,帶著婆婆改嫁的孝順兒媳趙昌慧,身殘志堅用雙手“爬”出美好生活的張書安……160余名“好人”和道德模范,成為百姓踐行新風的身邊榜樣。
“百姓崇德向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旬陽縣文明辦相關負責人感慨,“這片土地的青山綠水間,流淌著淳朴之氣、尚德之風。”
塞上榆林
愛心行善舉 道德樹楷模
龔仕建 雷 浩
“要讓‘好人’像陝北的檸條一樣生長、壯大。”50歲的黨員方光玉,手指著毛烏素沙漠中綠意蔥蘢的檸條,深情感慨。
幾年前,方光玉出資1000萬元,設立公民道德建設基金,表彰獎勵道德模范和“榆林好人”,幾年下來已帶動當地評選出一大批道德模范和“好人”。
方光玉是榆林鶴翼航天科技創新有限公司董事長,出生於靖邊縣農村。“小時候家裡窮,有一天全家人正在吃飯,來了一個飢餓的外鄉人,爺爺就讓他先吃,剩下的我們再吃。”曾擔任村支書30多年的爺爺,在方光玉的慈善事業裡種下了第一根“檸條”。
1998年,方光玉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經過多年的打拼,他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企業家。一路走來,做好事的熱情從未減退。出資給鄉親們打井、修路、蓋房,資助貧困生上學,方光玉以投身慈善事業踐行初心。
“授人以魚是慈善,授人以漁是播善。”2009年,方光玉在榆林第十中學設立了“慈善文化進校園冠名基金”,開啟了五年一輪的“青少年品德教育”工程。收到成效后,他開始通過設立基金等方式,把道德教育引向成人群體。
從滾滾激流裡救出80多人的“黃河最美船工”任鳳祥,仍在堅持自己的“擺渡”事業﹔“愛心香粥”發起人賀軍,數年來免費送出1500萬份愛心早餐﹔郝瑞強勇斗歹徒留下殘疾﹔白治均默默堅守講台三十七載……
2013年以來,在方光玉的帶動下,榆林很多企業家紛紛出資設立公民道德建設基金,讓更多的凡人善舉得到褒獎。不斷涌現的道德模范和“好人”事跡,已成為塞上榆林的“精神富礦”。
咸陽市秦都區
黨建三條鏈 服務聚合力
本報記者 高 炳
“我們老戲迷,來了大福利!”每周看次秦腔表演,讓隴安社區的黃大伯直呼過癮,“自從有了戲劇社團黨建聯席會,這兒的表演,我場場不落。”
黃大伯的喜悅,並非孤例。在咸陽市秦都區,群眾自發組織的各類社團,在黨建聯席會機制的帶動下迸發活力。
“城市中,人和人的聯系、交往,主要在工作上、生活上、興趣愛好上。”秦都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秦都區創新開展“黨建工作三條鏈”建設,分別在發展鏈、服務鏈、興趣鏈上探索有效機制。
發展鏈,突出黨建在產業中的作用﹔服務鏈,凸顯黨建服務功能﹔興趣鏈,則引導居民開展積極、健康的文體活動。
前不久,醫藥產業界召開黨建聯席會,秦都轄區33家醫藥企業負責人參會。醫藥產業黨建負責人表示:“黨建聯席單位有效整合資源,取長補短,形成了服務群眾的更大合力。”
“之前,遇到生產淡季,工人就沒活干。”一家藥企負責人感嘆,現在通過黨建聯席會協調,轄區藥企之間員工動態分流,“既解決了企業用工難,又保障了工人生活,真是一舉兩得。”
興趣鏈上,內容也很豐富。除了社區秦腔表演,經典誦讀會、書法筆會、消夏文藝演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擴大了各個社團的“朋友圈”,更為老百姓送去文化大餐。
政府主導、行業需求、群眾需要,找到同一支點的“黨建工作三條鏈”,迅速走熱。“為人民服務不是抽象的,而是一件件具體的小事、家事、身邊事。”秦都區委書記謝軍說,“我們要以貼近群眾的方式,組織更主動、更有效、更緊密的黨建服務,更好體現城市基層黨建的活力與價值。”
圖片說明:
圖①:出席陝西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的代表從陝西大會堂前走過。
張 辰攝
圖②:游客瞻仰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
新華社記者 劉 瀟攝
圖③: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社區開展“積分服務樹形象 我為黨旗爭光輝”主題實踐活動。
戴吉坤攝
圖④:安康市漢濱區流水鎮上的閑暇時光。
吳永兵攝
圖⑤:寶雞市紀委工作人員向黨員干部發放新編印的《廉政教育學習讀本》。
張 辰攝
圖⑥:俯瞰延安城區。
王學鋒攝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7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