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發展 民生改善

![]() |
實施文化旅游產業精准扶貧后,拉薩達東村從一個貧困村變為鄉村旅游勝地。 |
![]() |
望果節上,曲水縣達嘎鎮舉行傳統牦牛比賽。 |
![]() |
曲鬆縣曲鬆鎮瓊嘎村地裡干活的農民。 |
![]() |
公路在西藏大地上延展開來。 |
各族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本報記者 袁 泉 鮮 敢
“從我們村裡到拉薩市,開車隻要20來個小時,要是在西藏和平解放前,隻能步行和騎馬,要走1個多月。”西藏昌都市江達縣的崗托村是西藏和平解放第一村,81歲的村民澤旺平措坐在家門口,望著317國道上川流不息的車流感慨道。
公路通車裡程從0到9.78萬公裡,邁入“高速時代”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廣人稀。舊西藏沒有一條像樣公路,傳送文書靠驛站,雅魯藏布江上沒有可以通車的橋梁,從康定馱運貨物到拉薩,行程要兩個月以上。
要致富,先修路。對生活在12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的西藏各族群眾而言,這句話有著實實在在的意義。“交通問題解決了,商貿物流問題就解決了,旅游問題就解決了,致富問題也就解決了。”西藏自治區交通廳副巡視員孫波說。
1954年12月25日,舉世聞名的川藏、青藏公路同時通車,創造了人類公路建設史上的奇跡。以“兩路”建設為起點,西藏建立起以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為主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目前全區通車裡程達9.78萬公裡,所有縣通公路,鄉鎮、建制村通達率分別達到99.86%和99.82%。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17日,拉薩機場高速通車,西藏邁入高速公路時代。目前,西藏有高等級公路660公裡。
“以前一說起要去阿裡,大家都覺得頭疼。1600多公裡都是砂石路,大車要開七八天,越野車也要跑三四天,路上必須帶上干糧和水,因為常常開一天車都找不到吃飯的地方。”開卡車經常從拉薩跑阿裡的貨車司機羅布次仁說,如今阿裡地區已經有多條公路通達,還有往返拉薩等地的固定航班。
交通的改善,為西藏自治區加快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2018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達1477.63億元,連續2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9年的1.74億元增長了約191倍﹔農牧民可支配收入連續16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西藏發展進入最好時期。
電力先行,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得到長足發展
“為啥樹干立在路旁,上面布滿了‘蜘蛛網’?電線杆子行對行,納金日夜發電忙,接起線來家家亮,拉薩日夜放光芒。”這首廣為傳唱的《逛新城》,反映出民主改革后拉薩城市面貌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
和平解放前,西藏僅有一座125千瓦的小型發電站,發出的電僅供少數上層貴族專享。1960年,納金電廠建成發電,拉薩普通市民首次用上了電燈。此后,羊湖、獅泉河、藏木等水電站,羊八井地熱電站, 以及眾多的光伏電站相繼建成。
地處高原的西藏,水能和光熱資源豐富,全區水電可開發容量為1.4億千瓦,位居全國之首,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可開發容量約5億千瓦,是國家確立的“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
“如今,西藏以水電為主,油、氣和可再生能源互補的綜合能源體系基本形成。同時,西藏抓住建設清潔能源基地的發展機遇,加快推進‘西電東送’接續基地和輻射南亞的能源基地建設,不斷壯大清潔能源產業。”西藏自治區發改委負責人說。
交通和電力等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讓西藏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獲得長足發展。60年前幾乎沒有城鎮可言的西藏,如今近1/3人口生活在現代祥和的城鎮之中。
經過艱苦奮斗,西藏農牧業徹底走出了靠天吃飯、靠天養畜的困局,建立起一個包括能源、建材、機械、採礦、輕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業、藏醫藥等20多個門類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增加值從1959年的0.15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114.51億元。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全域旅游快速推進,10多萬農牧民借助旅游業增收致富,商貿物流、金融保險、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等新業態發展迅速,正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民生發展是目的,各族群眾有了滿滿的獲得感
“我們喜馬拉雅山南麓,以前一到雨季就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現在的房子,既結實又暖和,大家開小賣部、跑運輸、做生意,生活變化翻天覆地。”山南市洛扎縣拉郊鄉拉郊村村民扎西桑珠做夢都沒想到能過上這麼舒心的日子。
拉郊村距離縣城112公裡,是洛扎縣最偏遠的村。長期以來,村裡人隻能靠砍樹制作木器到鄰鄉換糧食。2018年年底,拉郊村村民統一搬進了兩層獨家獨院新房。
“公路通到了家門口,不僅是新鮮蔬菜肉蛋隨時能買,淘寶上買的商品也能快遞到家。”扎西桑珠的小女兒白瑪次珍在上海讀大學,自從村裡通了電話和網絡,離得再遠她也能跟家裡視頻通話。
拉郊村的巨變,是西藏脫貧攻堅、民生改善的一個縮影。2013年以來,西藏累計減貧約7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35.2%下降到2018年的6%以下。
和平解放初期,由於經濟落后、醫療條件差等因素,西藏人均預期壽命隻有35.5歲。60多年來,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條件全面改善,人均預期壽命已提高到了70.6歲。
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抓手。1985年,西藏開始對農牧民子女和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實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基本學習費用)政策,此后18次提高標准,“三包”范圍不斷擴大,保障水平不斷提高。2012年起,西藏全面落實15年基礎教育免費“三包”政策。2018年,西藏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9.55年。
“西藏民主改革60年來,城鄉交通、住房、醫療等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各族群眾有了真真切切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今正與全國人民一道闊步邁向全面小康社會。”西藏自治區民政廳副巡視員索朗洛果說。
吉隆口岸車馬喧
本報記者 瓊達卓嘎
清晨,西藏日喀則吉隆口岸還未開門,數十輛尼泊爾貨車已排起長龍,等待驗放過關。而在停車場裡,二十幾個等待出關的歐美游客正熱鬧地交談著西藏之行的印象。
吉隆,在藏語中意為“歡樂村”,南與尼泊爾接壤,處在喜馬拉雅山中段南麓狹長的深谷地帶,歷史上就是重要的通商口岸。1961年國務院批准吉隆口岸開放﹔1972年,國務院批准吉隆口岸為國家二級通商口岸﹔1978年,吉隆口岸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一類陸路通商口岸﹔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等諸多因素,口岸功能基本停滯。
“那時候我們大多是物物交換。現在這裡邊貿繁榮起來了,峽谷裡商店、茶館應有盡有。”56歲的吉隆鎮吉隆村村民白瑪,上世紀80年代初就在鎮上做邊貿生意。
中尼經貿交往密切,互補性強。2015年相鄰的日喀則樟木口岸因地震關閉后,吉隆口岸迅速繁忙熱鬧起來。目前,吉隆口岸已進駐商貿公司26家,報關公司7家,物流公司7家。據吉隆縣縣長胡紅介紹,總投資4250萬元、建設面積1.2萬平方米的吉隆口岸國際邊貿市場已完成運營企業的招投標工作,市場第一期工程能提供100多個交易攤位。
農牧民吃上了旅游飯
本報記者 鮮 敢
盛夏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尚有些寒意,到此觀光的游客絡繹不絕。沿著雅魯藏布江的派鎮索鬆村、吞白村,村民自發辦起的家庭旅館就有28家,旅游業成為當地群眾的重要收入來源。
走進“公尊德姆農庄”,32歲的老板德吉旺姆正在為四川來的幾位游客准備午飯。“早先進出大峽谷的路還沒修起來,運輸貨物全靠人背馬馱,就更沒有人來旅游了。”
德吉旺姆外出闖蕩多年,攢下了一套生意經。2016年,德吉旺姆回到吞白村,發現雖然村裡處在觀看大峽谷和南迦巴瓦峰的最佳位置,但沒有旅游設施,留不住游客。在村“兩委”的支持下,有78間客房的農庄去年3月開始營業了,如今“一房難求”。
“縣裡不僅幫我解決了資金,還開展旅游服務技能培訓。我們的服務員都很專業。”德吉旺姆說。近年來,米林縣積極爭取產業發展資金及國家扶持資金,通過建設文化活動廣場、停車場、售賣攤位、旅游廁所、景區觀光台等旅游基礎設施,增加了村庄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業為當地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拓寬農牧民增收渠道。數據顯示,西藏自治區目前已有10多萬農牧民們像德吉旺姆一樣吃上了“旅游飯”。
不讓農牧民因病致貧
本報記者 袁 泉
“醒了,醒了!感謝解放軍!感謝醫生!”7月20日中午,躺在西藏昌都市丁青縣人民醫院外科病床上的牧民次旺塔孜,手術結束、全麻清醒后的身體稍稍有些虛弱,微微睜開雙眼。陪護在身旁的父親其嘎扎西激動地感謝著醫護人員。
就在兩個小時前,來自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的醫療隊專家和丁青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一道,為這位陽光帥氣的小伙免費進行了肝包虫病的根治性手術。
次旺塔孜今年21歲,家住距丁青縣城120公裡、海拔4600米的丁青鎮丁青村巴江溝牧區。2017年,次旺塔孜在由縣疾控部門組織開展的包虫病篩查中,被查出患有肝包虫病。今年6月25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援藏幫扶醫療隊抵達丁青縣。醫療隊專家攜帶便攜式B超等醫療檢測設備,驅車3個多小時趕到次旺塔孜的家裡。確認了他的病情后,醫療隊隊長朱震宇建議他盡快進行手術。
包虫病是一種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其常見類型中,泡型包虫病是高度致死性疾病,被稱作“虫癌”。一旦發病,患者肝、肺、腦及骨骼等幾乎所有器官和組織都會被損害。2017年,國家有關方面和對口援藏省市先后派出近500名專家進藏投入篩查工作,按照“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戶、戶不漏人”的目標,檢出病例近2.7萬例。為了避免患者因病致貧,包虫病患者篩查及治療所需的全部費用均由中央財政支付。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2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