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后發趕超  勇闖新路

2019年07月31日04: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經濟增速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3位、“中國天眼”落戶、在西部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大數據風生水起,書寫中國減貧奇跡的貴州篇章,貴州的巨變就發生在這70年間。

  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歷史節點,貴州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培植后發優勢、奮力趕超,探索出一條“有別於東部、不同於西部其他省份”的發展新路,正繪就一幅百姓富、生態美的壯麗畫卷。 

  ——編 者

  

  找到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金鑰匙”

  本報記者 萬秀斌 黃 嫻

  守好護好綠水青山

  藍天白雲下,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鳥兒翩躚起舞,游客泛舟湖面,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天然美景映入眼帘。

  曾幾何時,這裡人進湖退,生態惡化﹔現如今,生態和發展雙贏,成為貴州堅定不移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縮影。

  地處長江、珠江上游,作為“兩江”流域重要的生態屏障,保護好生態,貴州義不容辭﹔貴州屬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生態脆弱,保護好生態,任務艱巨。

  如何守好、護好這片綠水青山?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發展思路日漸清晰:“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守著綠色青山苦熬’的窮路,不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歪路。”

  2016年,中辦、國辦印發《關於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貴州成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把大生態上升為全省戰略部署,與大扶貧、大數據並列為全省三大戰略行動﹔連續10年舉辦生態文明論壇。

  既在“守”上下功夫,更在“治”和“管”上做文章。貴州在全國省級層面率先成立公、檢、法、司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專門機構﹔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印發《貴州省環境保護十大污染源治理工程實施方案》,向污染源“宣戰”。此外,貴州取消對部分貧困縣的GDP考核,增加生態考核指標權重﹔率先在全國開展領導干部離任自然資源資產審計、生態損害終身追責等改革試點。

  2018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達57%,縣城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97%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100%。

  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效益

  走進桐梓縣官倉鎮,陣陣水果香扑鼻而來,這裡是名副其實的“花果園”,紅彤彤的桃子、晶瑩剔透的李子層層疊疊壓彎了枝丫。

  “過去種玉米吃飽飯都難,現在種水果能增收致富。”村民李富強感慨。貴州境內山地、丘陵遍布,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山多地少的自然條件長期困擾著貴州的經濟發展。

  怎麼辦?新發展理念成為貴州沖破傳統局限的金鑰匙:大力發展生態經濟,讓綠水青山的資源優勢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產業效益。

  如何實現?貴州選擇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路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果蔬、中藥材、茶葉等山地高效農業,原本的“窮山惡水”變成了“金山銀山”。

  神奇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深厚的歷史文化,獨特的氣候環境,構成了貴州旅游加快發展的優勢。“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品牌風行全國、走向世界。2018年,游客接待量接近10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9471.03億元。

  截至今年上半年,貴州經濟增速已連續34個季度位居全國前列。高增速的背后,是擺脫高污染、高耗能推動,通過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新舊動能加快轉換中推動節能減排。

  深挖“數據富礦” 

  “大數據讓貴州第一次站在了與發達地區同一起跑線上。”5年前,貴州搶抓大數據發展機遇,憑借區位、地理、成本優勢,讓大數據落地生根。

  “大數據是貴州守好兩條底線,彎道取直、后發趕超的戰略引擎。”貴州省委主要領導說。

  5年來,貴州在大數據領域先行先試,率先在全國出台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和意見,率先建設首個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率先舉辦數博會並升格為國家級國際博覽會,率先建成首個省級政府數據聚集共享開放平台“雲上貴州”,率先成立首家大數據交易所……大數據產業讓貴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同步提升。

  貴州不斷強化對現有大數據企業的支持力度,強化對大數據企業的招商力度,強化與大數據融合的高科技企業的合作力度,強化對大數據等高科技領域的人才引進力度,加快大數據與實體經濟、鄉村振興、服務民生、社會治理的融合,大數據相關企業從2013年的不足1000家增長至9500多家,吸引了蘋果、微軟等世界知名企業,阿裡巴巴、華為等全國大數據、互聯網領軍企業扎根貴州﹔同時,貨車幫、白山雲、朗瑪信息等一大批本土企業也快速成長。

  大數據正成為貴州經濟新的增長點,也為貴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力支撐,貴州在過去兩年先后開展了“‘千企改造’工程·大數據專項行動”和“大數據+產業深度融合行動計劃”。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全省綠色經濟佔比超過40%,新經濟佔比達19%,大數據已經成為貴州一張亮麗的名片。

 

  “石頭窩”變成“桃花源”

  黃 嫻 龍章榆

  早晨,下起陣雨,雨水滴落在安順市普定縣定南街道陳堡村的萬畝桃林。桃樹下,村民陳登洲顧不上雨水,握緊剪刀利落地將多余枝丫一一剪下。

  今年雨水較往年偏多,加上病虫、冰雹等災害影響,老陳的10余畝果園隻入賬3萬多元。盡管收成不理想,年過半百的老陳卻知足:“與以前日子比,現在的生活好得太多!”

  提及以前的日子,老陳滿是感慨。普定縣境內喀斯特地形地貌佔總面積的84.26%,岩石裸露率高達85%,境內石漠化面積大,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當時的陳堡村梭篩組,石漠化區域森林覆蓋率僅為5%,石漠化率高達95%。面對貧瘠土地,老陳和其他村民一樣,依靠政府補貼和偶爾外出打零工的收入,過著苦日子。

  為填飽肚子,村民開墾荒地,水土流失加重,石漠化程度加深。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生態惡化與貧困加重就此陷入了“死循環”?

  當時,老陳和幾個村民率先轉變思路,嘗試種桃樹。1994年,第一批樹苗開花結果,老陳的3畝桃樹賺了5000多元錢。

  種桃能換來真金白銀的消息漸漸傳開。至此,梭篩村民開始“一個石窩一棵樹”的種桃歷程。很快,村民種出的桃樹漸成規模,綠了山頭。

  種活了桃樹並不是萬事大吉。缺乏技術怎麼辦?縣裡組織專家來培訓,同時還帶隊出省學習。運輸困難怎麼辦?政府整合涉農項目資金修起硬化路和林間便道。市場打不開怎麼辦?政府協調注冊商標、成立梭篩桃園產銷協會,建設電商平台。

  目前,梭篩桃獲批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飄香省內外。普定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吳大鵬說,在治理荒漠化過程中,普定引導、鼓勵和支持治理項目區群眾投身石漠化治理,並將石漠化綜合治理與發展生態經濟結合,在努力“造青山”的同時,最大程度為群眾發展生態產業“鋪坦途”。

 

  大數據讓生活更便捷

  黃 嫻 王 欽

  “每星期都會接到七八個‘訂單’,方便他人的同時,也能獲得一小筆收入。”家住貴陽市世紀城小區的居民周浩說,每天上班之前,他都會將自家車位信息共享,供有需要的車主使用。

  周浩的“共享收益”,源於貴州車秘科技有限公司的“掌上車秘”APP平台。該平台利用大數據整合停車場資源,通過APP實現車位可查詢、可預約、可支付,用戶能根據數據快速找到能使用的車位。

  在貴陽,類似的場景應用還很多。近年來,貴陽以打造“中國數谷”為目標,深耕大數據“鑽石礦”,突出抓好大數據的聚集、融通、應用,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共享,加快數據應用孵化,一批批大數據企業茁壯成長,一項項大數據應用成果發布運用,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

  “這裡有完善的政策體系,良好的營商環境,肥沃的創業土壤,好政策、好前景,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投資其中。”貴州車秘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建波說,從2015年成立至今,公司先后獲得了貴陽的專利申請、物聯網發展成果、科技型企業發展等多個項目的政策及資金支持,解決了不少發展中遇到的難題。

  企業的發展,得益於貴州海量數據的開放。2017年1月,貴陽市政府數據開放平台上線運行,面向社會免費開放近3000個數據集及480余個API資源,達1100萬條數據。5月1日,《貴陽市政府數據共享開放條例》施行,為加快推進政府數據開放與共享,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府數據的免費開放,對我們來說就是一場‘及時雨’,既減少了我們的調研成本和時間成本,又幫助我們適時調整市場戰略和經營方式,真正把數據流通起來,實現價值的最大化。”馮建波說。

  版式設計:郭 祥

 

  圖片說明:

  圖①:貴安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工作人員正在調試“稅務信用雲”。

  資料圖片

  圖②:貴陽市清鎮右二村樹林花海。

  資料圖片

  圖③:世界自然遺產地銅仁市梵淨山。

  資料圖片

  圖④:貴州實施“以渣定產”倒逼化工企業轉型升級。圖為瓮福集團廠區。

  資料圖片

  圖⑤:貴陽國家高新區大數據國家工程實驗室。

  資料圖片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31日 11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