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年輕小伙紛紛外出 田間地頭活力不足

看村支書老朱咋樣用人(落實在基層·聚焦引才用才)

本報記者  王雲娜
2019年07月12日04: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中辦印發意見指出,要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培育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持續發展內生動力。

  湖南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通過盤活村裡已有的人才資源,為人才創造機會和條件,給鄉村振興注入更多活力。

  

  不到1平方公裡,村民500多人,湖南省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村位於湘南一隅。

  村裡年輕力壯的大多外出打工了,可沙洲村卻發展勢頭迅猛。為啥?2014年上任的村支書朱中建說,發掘村裡現有的人才,因事選才、用人之長,讓村裡重新有了活力。

  善用留在村裡的年輕人,村民矛盾巧化解

  名為龍井的山丘上,一座湘南瑤族建筑熠熠生輝,這裡既有紅色文化陳列室、游客服務中心,又是村部所在地。門前的紅軍路,順著滁水河蜿蜒,串起紅軍長征時“半條被子”故事發生地舊址、民俗廣場、田園綜合體等景點。

  “除了舊址,其他景點都是新建的。”朱中建介紹,2016年以來,因為“半條被子”這一講述共產黨人初心的故事,游客數量成倍增長。

  鄉親們祖祖輩輩從田裡刨食吃,說起打造紅色景區、吃“旅游飯”,個個點贊,可一提起要佔用自己的地方,卻不願意,“不好,不好!”

  挨家挨戶宣傳政策的同時,朱中建開始物色能推進景區建設的人,他為尋覓的人才“畫了張像”:這項工作扎根田間地頭,能吃苦是首要條件,最好是年輕人,還得為人公正、善於溝通。很快,他鎖定了80后的朱利志。

  首先是規劃紅軍路,涉及兩組10多戶人家。施工隊剛畫好紅線,一名50多歲的大媽不樂意了。她家的地隻有三分,位置卻很關鍵,若她執意阻工,規劃就無法執行。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方便了,游客隻會越來越多。家門口就能做生意,這是造福子孫后代的機遇,不能不為他們著想啊!”朱利志言辭懇切。終於,在他的反復勸說下,大媽點了頭,並按照標准獲得1萬多元補償。

  點青苗更費事,有的疏、有的密,數量全靠點、大小憑經驗,最是考驗專注和耐心。

  一組的朱文成常年做苗圃生意,4畝多苗圃地裡,既有桂花樹等觀賞類綠植,也有桃樹、柚子樹等果樹。游客中心項目征拆啟動后,朱文成雖然支持,卻要求清點准確,不能“短斤少兩”。

  朱利志鑽進苗圃,來回點數,記錄在冊:種植多年直徑10厘米的桂花樹150多株,每株補償200元﹔直徑8厘米的有90多株,每株補償150元﹔幼苗按每畝5500元補償。細算下來,朱文成獲得的青苗補貼有12萬元。數量精准、依標補償,朱文成挑不出毛病,滿心歡喜地簽了字。

  房前屋后,總有朱利志的身影。他做事認真,群眾看在眼裡,即使有一些不滿或矛盾,當場就化解了。

  激發老黨員積極性,成為參與村務的熱心人

  2015年的一個雨夜,朱中建翻來覆去睡不著,滿腦子想的都是古祠堂的破舊模樣。這座建於明代的祠堂,經過風吹雨淋,許多梁柱已經腐朽,隨時有垮塌危險。

  湘南地區的祠堂文化歷史悠久,沙洲村祠堂雖不大,卻是村民議大事的場所,更是凝聚全村人的紐帶。祠堂一旦垮塌,會失了人心。

  可誰來牽頭?如何發動群眾?怎樣讓鄉親們滿意?

  關鍵要選出一名有威望的“干將”領著大家干。

  放眼村裡,有的心眼實,但不善表達﹔有的能成事,但脾氣臭……掰著手指頭數,能勝任這項工作之人寥寥無幾。

  一籌莫展之際,朱中建召集大家多番討論,將目光鎖定在50歲的朱小勇身上。朱小勇當過兵,為人公道、執行力強﹔他是老黨員,曾任村支書,熟悉鄉土人情。

  2015年10月,村委會引導成立祠堂修繕理事會,朱小勇成為理事長,25名村民擔任理事會成員。

  朱中建沒看錯人。

  為了修祠堂,朱小勇帶頭捐款1萬元。有他做示范,村民們個個跟著上,理事會共募集資金60多萬元。

  “既然選出領頭人,就要充分信任他、支持他,不能隨意打擊積極性。”朱中建說,修繕宗祠是個系統工程,大到房屋結構設計,小到木材選用,村委會都大力支持。理事會將賬目公開,村兩委時刻監督把關,避免出現紕漏。

  不到3個月時間,祠堂完工,大家個個滿意。

  去年6月,村裡要聘請一些保安,維護沙洲村紅色旅游景區秩序。在祠堂修建中大展拳腳的朱小勇再次被納入其中,每月收入1000多元。今年3月,朱小勇又接下了沙洲村輔警一職,不僅“舞台”更大,收入也提升至2.1萬元一年。

  “充分運用選人用人好政策,既給舞台,又給待遇,力爭把村裡需要的人才都留下來,讓他們扎根於此、發光發熱。”朱中建說。

  鼓勵老專干學技術,為全村申報項目爭取資金

  眼前的沙洲村游人如織。“小山村發生了大變化。”朱中建說,還得爭取發展項目資金,進一步完善鄉村建設。

  申報項目、爭取資金,聽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村裡多是60后、70后,文化水平不高,會用電腦的人鳳毛麟角﹔申報項目需撰寫文字材料,必須有文字功底﹔整理材料還得心細如發,才能管理好。

  朱志平是村裡的扶貧專干,雖不善溝通,但踏實肯干、責任心強﹔他又是教師子弟,算得上村裡的“一支筆”。選他行不行?

  “寫文字材料難不倒我,可我不會用電腦打字。”朱中建找上門,朱志平的回答很實誠。可一聽這事決定著村裡人能否享受黨的好政策,朱志平也挺急,“這事總得有人來干,不會打字不要緊,我可以學嘛!”

  就這樣,這個年近50歲的“倔脾氣”,學起了拼音打字。零基礎的他,每天泡在村部辦公室,守著一台電腦反復練習。

  他有小訣竅,“寫申報材料時,先用筆寫在紙上,再一個字一個字打上去。遇到問題,就打電話問駐村工作隊的年輕人,虛心請教。”

  從生硬敲擊鍵盤到快速打出詞組,朱志平練習了至少半年。其間,他頭一回“試水”的郴州市秀美村庄申報成功,獲得10萬元獎勵資金支持。用這筆錢,沙洲村新種了100多株大楊梅樹。眼下,楊梅樹的枝頭已挂滿紫紅的楊梅。

  此后,這個小山村將全國民族團結示范村、湖南省美麗鄉村示范村等榮譽稱號收入囊中。榮譽背后,離不開朱志平的“繡花功夫”:有時撰寫材料,有時背著相機去田間地頭拍照。

  “過去幾年,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村裡人湊在一起商量,總能找到好方法。但現在村裡發展越來越快,高素質人才還是不夠。”朱中建說,“既要用好村裡現有的人才,也希望吸引更多人才回流,擔起沙洲村的未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12日 11 版)
(責編: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