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屋村的脫貧路(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華屋村是江西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一個普通的自然村,也是著名的紅軍烈士村。上世紀30年代初期,當時僅有43戶的華屋村,家家都有人參加革命。如今的華屋村正在致富路上闊步前行。
蘇區振興,華屋迎來發展春天
現代家具、液晶電視、冰箱、自來水、沖水馬桶……華屋村華丕懋家225平方米的新樓房裡寬敞明亮。
“變化太大了,簡直是脫胎換骨!以前在瑞金上班,我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華屋人。實在是太窮了,太破了!”今年72歲的華丕有老人不住地感嘆。
住在新房,回憶往事,村民華海生也是感慨萬千。當年,他家土坯房隻有一間半,一間臥室,半間廚房。自己結婚還是借鄉親的房子做婚房,媳婦受不了家裡的貧困,丟下4歲的兒子離家出走﹔兒子華祺外出打工,與廣東雷州女孩戀愛3年,卻不敢帶回家。
華屋的貧窮落后,是贛南等原中央蘇區貧困的一個縮影。蘇區時期,瑞金有24萬人口,參軍參戰11.3萬人,5萬多人為革命捐軀,留下姓名的烈士達17373人。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瑞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特殊困難。
在黨中央親切關懷下,經過國家有關部委的縝密調研,2012年6月,《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出台。自此,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大幕開啟,華屋迎來發展的春天。
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有了持續動力
面對中央支持蘇區發展的大好機遇,華屋的發展從哪裡起步?經過調研,群眾反映最強烈、最迫切的危舊房改造開始了。
華屋村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平整土地、統一施工建設、統一分配住房的原則,建成了66套規劃整齊的住房,並建成了1.8公裡的環村柏油路,架設了1.5公裡高壓電線路,建設了村級衛生室、垃圾污水處理設施、景觀綠化帶和公廁。
安居了,更要樂業。隻有產業發展,才能為脫貧提供持續動力。
這幾天,村民華水林喜笑顏開。原來,他種的大棚蔬菜特別暢銷,有時每天可以賣200多斤。高中畢業后,華水林在外打工幾十年。2014年,聽說家鄉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好政策,他回來承包了8畝蔬菜大棚。2015年一舉摘掉了貧困帽子,成了首批脫貧戶。
華屋“紅軍村特色小吃”攤點前,每天游客絡繹不絕。“華嬤嬤泡黃瓜,脆爽可口,回味無窮。”游客贊不絕口。
“華嬤嬤”真名華小英,現年53歲。2015年,華小英應邀回老家承包“紅軍村”農家樂,既是老板,又是主廚。她用黃瓜、豆角等腌制泡菜,作為客人餐前開胃小菜。沒想到,許多客人用完餐后還購買一些泡菜帶走。華小英決定專心做泡菜,她開發了十幾個品種,並注冊商標“華嬤嬤泡菜”。泡菜銷量迅猛增長,最多時一天能賣500多罐,每月銷售額逾10萬元。
華屋大棚種植的都是時鮮蔬菜,有時難免積壓,華小英拿來做泡菜,既增加了蔬菜銷路,又實現了二次創收,幫助本村老表在家門口就業。
發揮“紅軍村”的影響力,華屋村發展觀光農業,山上種植油茶、臍橙,田裡種植280畝大棚果蔬,觀光農業示范園初具規模。
整村推進,建設蘇區振興示范樣板村
名氣大了,來的游客多了,華屋開始遇到成長的“煩惱”。
不少游客希望在華屋住一住,負責民宿的華屋鄉村旅游發展公司應運而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動員37戶農戶參與,裝修出120個標間。
但運作起來,還是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民宿是村裡的新鮮事物,管理經驗不足,幾乎沒有這方面的專業人才﹔用於民宿的房間要裝修,農戶缺乏必要的資金﹔旺季時,無法接待大量游客﹔淡季時,房子又一直空著……
不久前,江西師大附中數百名學生計劃來村裡進行研學和革命傳統教育,但村裡即使拿出所有房間,也沒法安排。這樣的窘況不是第一次了。
有些農戶家裡裝修得好,干淨衛生,願意來的游客多﹔有的家裡條件簡陋一些,游客就不太願意入住。游客住得多與住得少的農戶,收益有差異,大家嘴上不說,但心裡難免犯嘀咕,是不是村干部分配游客時偏袒哪家了?
“以前修建新房那麼大的困難都克服了,現在這點困難難道解決不了?村黨支部、村委會肯定希望所有鄉親都過得好!”黃沙村黨支部書記黃日升開導大家。
2018年,華屋整村實現全面脫貧摘帽,成為紅色文化旅游特色村、脫貧攻堅示范村、蘇區振興樣板村,“咱們得齊努力,做出示范村和樣板村的樣子來。”黃日升說。
經過廣泛征求意見,村裡決定成立合作社,由華丕懋牽頭負責。
“要克服等靠要思想,想辦法解決資金和人才難題。”華丕懋說,下一步,計劃通過市場引進有實力的公司,提高民宿的規模和標准﹔以華屋為中心,加強整體規劃,整村推進旅游,開發太陽山、原始森林等,讓游客留得下來。此外,還將與旅行社、專業旅游網站合作,開展網上訂購民宿服務,收益在全村合理分配,並預留一部分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公益事業,扶助村裡老弱病殘者。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7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