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首個跨行政區域國際航空樞紐:北京大興國際機場

如鳳展翅 蓄勢騰飛(新中國的“第一”·70年 )

本報記者 賀 勇攝影報道
2019年07月06日10: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北京城建集團副總工程師劉漢朝(右)帶領工人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屋蓋緊張施工。
  圖②:6月30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竣工並通過驗收。夕陽下,航站樓宛如金色鳳凰,展翅欲飛。
  圖表:近30年我國民航發展部分情況。其中,1988年民航機場和飛機架數為民航總局直屬企業數,其后為民航全行業數字。

  從天安門出發,中軸線向南46公裡,便是剛剛竣工驗收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高空俯瞰,這座世界最大空港的航站樓,宛如金色鳳凰,傲立天地、展翅欲飛。

  大興國際機場縱跨京冀,是新中國第一個跨行政區域大型國際航空樞紐。這裡,將成為京津冀飛向未來的新起點。

    

  歷史背景 

  北京首都機場1959年建成后多次擴建,旅客和貨運吞吐量都已近飽和。

  “建北京第二機場”早有共識,但在哪建?建多大?與首都機場如何分工?2008年,吳志暉牽頭“城市多機場系統”課題組,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吳志暉時任中國民航機場建設集團公司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其團隊比較了世界多機場城市的民航發展及其對城市帶動情況,考慮空域運行、旅客便捷、征地成本,結合國家戰略、經濟發展、環境影響,提出了當前方案——南各庄場址。

  “南各庄場址與北京首都機場、天津濱海機場形成‘品’字形最佳布局。核心優勢在於:空域上既不沖突,又能為3個機場未來發展預留空間。”業內對選址充分肯定。

  巧合的是,大興機場航站樓正處在北京城市中軸線末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連線的正中點。彼時,雄安新區尚未出台,這樣的選址無疑具有先見之明。“世界上沒有料事如神的奇跡,隻有腳踏實地的研究。”吳志暉謙虛地笑了笑。

  2014年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批准新機場項目,造型寓意“鳳凰展翅”,與首都機場形成“龍鳳呈祥”的雙樞紐格局。首次高速鐵路地下穿行,首次雙層出發雙層到達設計,周圍4條高速環繞,地下6條軌道匯聚,新機場區域形成強大的輻射能力。28城旅客,3小時內到達,覆蓋人口2億多。

  2015年9月,機場全面動工,北京城建集團等單位致力於打造精品工程、樣板工程、平安工程、廉潔工程。

  201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時指出,新機場是首都的重大標志性工程,是國家發展一個新的動力源。

  親歷者說 

  李建華:大興國際機場建設副總指揮、主航站樓工程項目經理,曾參與首都機場T2、T3航站樓建設。

  2015年8月26日,李建華和所在的北京城建集團第一家進駐新機場工地,開始了近4年的艱難“長征”。

  李建華曾參與建設首都國際機場T2、T3航站樓,盡管對修建第三座“國門”准備充分,但逐步推進的施工,還是讓他感受到從業20多年來未曾有過的壓力。

  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建筑面積140萬平方米,相當於首都機場T1、T2、T3航站樓之和。世界最大的單體航站樓,也是世界級施工難題。

  航站樓8根支柱,撐起18萬平方米屋蓋,柱間距200米,可容下1個“水立方”。極致設計要求極致精度,安裝精度如何保証?雙曲面鋼結構屋蓋,跨度180米,最大高差30米,無標准構件,無標准單元,上面還綴有1.23萬個球節點,6.3萬根鋼管……錯綜復雜的施工如何管理?高鐵下穿,全球首次,航站樓震動如何解決?

  解決世界級難題,靠的是創新。

  李建華說,他們以技術為核心,打造智慧工地。通過BIM(建筑信息模型)模擬,用1152套減隔震支座解決震動難題,隔震層規模國內之最﹔借力物聯網,二維碼追蹤物料生產運輸全過程,實現智能安裝﹔借助焊接機器人和三維掃描儀,鋼網架施工80天成功封頂,精度控制在毫米級﹔數控機械、衛星定位、放樣機器人……科技無時不在提升施工效率和精度。他們還研發工地小火車,利用軌道運送建材,效率比常規塔吊高4倍,破解了超大平面水平運輸難題。

  在科技的力量下,超大超寬勁性混凝土結構施工、超大面積材料水平運輸、世界最大減隔震體系施工、超大曲面鋼網架安裝提升、新型屋面體系安裝、超大系統復雜機電安裝等世界級建造難題一一攻破。

  解決世界級難題,靠的是堅持。

  管理有序,除了科技還有人。“我們6支青年突擊隊,在攻堅節點專門緊盯現場。”攻克功能性封頂封圍時,突擊隊員早1小時上班、晚1小時下班,每天在寒冷天氣下的50米高屋面堅守,一干就是3個月,終於提前兩天完成節點工程。

  從1萬根基礎樁到105萬立方米混凝土,從18萬平方米投影主體結構到108個復雜機電系統,世界最大單體航站樓拔地而起,以李建華為代表的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建設者,就是這樣一步步書寫新時代中國建設者的責任與擔當,鑄造新國門的“中國速度”與“中國品質”。

  今年5月,航站樓工程榮獲鋼結構行業最高獎“中國鋼結構金獎年度杰出工程大獎”。多年來,全國僅6項工程獲此殊榮。李建華團隊的“超大平面復雜空間曲面鋼網格結構屋蓋施工技術”被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一致評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上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如期竣工並通過驗收,9月30日前將按期投入使用。

    

  參觀貼士: 新機場亮點多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預計9月30日前投入使用,屆時,旅客可親身感受新機場的獨特魅力。

  五指廊構型:有79個近機位,旅客過安檢到最遠登機口步行不超過8分鐘。

  空地一體化交通樞紐:與4條高速、3條軌道相連,機場下面跑火車,軌道交通“零駁接”,方便旅客綠色出行。

  雙層出發雙層到達:航站樓地上三、四層為出發層,一、二層為到達層,雙層出發、雙層到達的設計,將有效緩解出入擁堵。

  停車樓智能停車:機場停車樓引入智能停車設備,共計100余個車位。旅客將車停在待泊區,剩下的事情便由機器人全程負責。

  “三縱一橫”跑道:此構型能夠減少飛機空中運行時間和滑行距離,並減小噪聲影響。

  可再生能源比例高:國網北京電力為機場配套兩座500千伏樞紐電源點,重點區域供電可靠率99.9999%,年戶均停電不超過30秒。可再生能源超過機場年消耗總量的10%,全國機場比例最高。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06日 05 版)

(責編:王欲然、申亞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