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克服凍土難題,造福高原兒女,奔向智能運行

青藏鐵路走過35年(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來自一線的蹲點調研)

本報記者  劉成友  姜  峰  原韜雄  瓊達卓嘎
2019年06月19日05: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初夏,從青海格爾木市南行,輾轉跋涉,終於踏上海拔4484米的青藏鐵路望昆站。四下環顧,玉珠峰覆雪,萬仞山聳立。

  這裡距離拉薩站999公裡,標記著青藏鐵路千裡凍土地段的起點。再往前走,就是可可西裡無人區和長江之源唐古拉。

  半個月裡,從青海西寧到西藏拉薩,記者走進青藏鐵路沿線主要站段,探訪老關角隧道這座用生命鑄就的“登天梯”,傾聽察爾汗鹽湖腹地工區35年的堅守,目睹清水河特大橋下的藏羚羊遷徙,見証建設中的“數字天路”跑出“中國加速度”……

  從西寧至格爾木段通車算起,青藏鐵路已走過35年歷程,“世界屋脊”上的這條鋼鐵大動脈,見証了跨越式發展的時代足跡。

  克凍土,保生態,雪域高原不再遠

  從西寧向西延伸至格爾木,再向南取道,青藏鐵路猶如一隻粗壯的臂彎,將青藏高原擁入懷抱——1984年,青藏鐵路西格段(西寧至格爾木)通車運營,2006年,格拉段(格爾木至拉薩)建成通車。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鐵路青藏集團公司管內鐵路運營裡程從297公裡到3035公裡,增長近11倍。

  青藏鐵路老關角隧道附近的青海省天峻縣境內,有一方小小的烈士陵園。老鐵道兵張生林每年都要來幾次,這裡埋著50多位鐵道兵兄弟。

  1974年,張生林隨部隊來到關角山,啃西格段最硬的骨頭——關角隧道。這裡高寒缺氧,年平均溫度在零攝氏度以下。“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不少戰友獻出了生命。”張生林抹了抹眼角的淚水。

  5年前,老關角隧道完成了歷史使命,新關角隧道正式通車。“過去的4.01公裡我們修了25年,如今的新關角隧道32.6公裡隻用了7年。”張生林感慨,“列車通過關角山的時間從2個小時縮短到20分鐘,放在過去真不敢想。”

  2001年,格拉段動工。多年凍土是格拉線建設中遇到的世界性難題。“凍土就是冰藏在土壤裡,溫度一變,冰的體積也跟著變。”青藏集團公司科技與信息化部科研計量所副所長汪要武說,“我們是在流動的大地上修鐵路。” 

  通過監測,青藏鐵路格拉段凍土區段最大沉降量控制在50毫米以內,96%的路基年沉降量在20毫米以內。列車在凍土區段保持每小時100公裡的時速,這是世界凍土鐵路列車運行的最高速度。 

  每年5、6月,“高原精靈”藏羚羊就會遷徙至可可西裡卓乃湖。張文是格拉段的第一批火車司機,“青藏鐵路在建設過程中設置了多處野生動物遷徙通道,火車橋上跑,動物橋下穿行,互不影響,和諧共處。”

  物流忙,眼界開,生產生活大變樣

  洛鬆次仁的母親第一次坐火車,眼睛就沒離開過窗戶,“真快!這景我都看不過來!”同行人笑著告訴她,“你兒子開的火車比這還快呢!”這位藏族阿媽激動地拍起了手。 

  洛鬆次仁是青藏鐵路唯一一名藏族動車司機,“鐵路讓我走下高原,改變了人生。” 

  2006年,火車第一次開進拉薩,色瑪村村民尼瑪次仁忘不了火車經過家門前的那一刻,“全村老少都出來迎接。” 

  “以前色瑪村是純農業村,全村800多農民守著不到1000畝土地,種青稞、土豆,靠天吃飯,一家一年有5000元存款就算富裕。”尼瑪次仁回憶。 

  2007年,色瑪村利用毗鄰拉薩貨運西站的優勢,成立色瑪振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搞起了物流,跑起了運輸。不到3年,物流公司紅紅火火,超市、旅館和修車鋪等生意也如雨后春筍,色瑪村從“農業村”變成“物流村”。 

  “現在公司裡年收入多的村民能拿到7萬多元。”尼瑪次仁高興地說,全村以入股方式加入物流公司,去年公司從987萬元收入中拿出850多萬元給村民分紅。 

  如今色瑪村卻要搬走了——西站要擴建。祖祖輩輩的地,舍得搬?尼瑪次仁哈哈一樂,“搬!車站擴建,物流越來越發達,生意肯定越做越紅火!” 

  青稞啤酒、高原礦泉水、牦牛奶產品、民族手工藝品……西藏特色產品走出高原深處。“我們合作社的酸奶在拉薩、格爾木都有市場,鐵路運輸成本比公路低,損耗也大大減少。”西藏那曲小有名氣的金領羊貢宗農牧民經濟合作社負責人貢曲說。

  新技術,新裡程,智慧天路展新顏

  乘上西寧至拉薩的Z6801次直達特快列車,來自美國的迪克一邊欣賞沿途風景,一邊用手機拍個不停。列車配備彌散式和集中式供氧系統、自動調壓式車窗,讓旅客舒適出行。 

  安全舒適的旅途背后,是數字化現代鐵路運輸系統在處理各種復雜狀況。青藏集團公司調度所副主任楊敏炯說:“設計之初我們就決定打造一條數字化鐵路,格拉段是中國鐵路人力投入最少的區段。” 

  西格段哈爾蓋的無人值守變電所,有一台智能牽引變電巡測機器人,配備了可見光攝像機、紅外熱成像儀和聲音採集等檢測設備,並具有無軌化定位導航功能,可代替巡檢人員進行日常和應急巡視工作。 

  走進青藏集團公司西寧調度中心,13個工作台上,數十名工作人員正在指揮3035公裡的鐵路運輸。這個“大腦”連著“千裡眼”和“順風耳”,青藏鐵路全線裝有近3000個攝像頭,鐵路運行狀況一覽無余﹔52個大風監測點自動實時上傳信息,提示調度員及時採取相應措施﹔道岔融雪裝置自動檢測降雪和環境溫度,遠程控制加熱融雪。 

  格爾木,意為“河流匯集之地”。今天的格爾木,是西部四方客貨匯集的天路“旱碼頭”。正在修建的格爾木至新疆庫爾勒鐵路,全長1213公裡,將成為進出新疆的第二條大通道。 

  在格庫線拖拉海車站通訊機械室,一排排嶄新的傳輸線路整齊碼放在透明玻璃地板下。“這些信息傳輸設備直通西寧,工作台賬入網,維修人員一掃二維碼,所有信息記錄一目了然。”中鐵電化局格庫工程指揮部通信專業經理李江泉介紹。 

  到2020年,青藏集團公司營業裡程將達3980公裡。“人盡其行、貨暢其流”的開放新通道正在鋪就,滿載幸福的列車滾滾駛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6月19日 01 版)

(責編:白宇、岳弘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