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少了帶來不便,建在旁邊住戶又不答應,重慶市璧山區如何應對?

公廁標准化 大家都認可(社會治理在身邊·關注廁所革命①)

本報記者 蔣雲龍
2019年02月18日07:3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開欄的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是城鄉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區、城市要抓,農村也要抓,要把它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具體工作來推進,努力補齊這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廁所革命”取得了哪些新進展?城市、農村、景區在廁改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怎樣去化解?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報道,聚焦廁改過程中的人物與故事,呈現好經驗、好做法。

       

  因為廁所的事兒,重慶璧山區居民過去沒少鬧心。老城廁所臟亂臭,氣味彌漫一大片,居民抗議過。新建小區沒公廁,政府打算建一個,居民這兒也沒通過。沒通過歸沒通過,缺少公廁帶來不便,居民照樣提意見。

  “公廁當然要建,但不能建我家旁邊。”面對老百姓的訴求,如何才能給出最佳答案?如今重慶璧山區探索破解之道。公共廁所,不再是難言之隱。看璧山區居民的意思,似乎,這還是他們的一份驕傲了。

  過去

  居民不讓建

  寧肯不方便

  看著面前的涼亭,嚴勇眼裡滿是遺憾。

  “這裡原本打算建個公廁,沒建成。”嚴勇說,一側是體育場,一年到頭都有活動﹔一側是河濱路,從早到晚有人鍛煉。建個公廁,是許多人許多年的呼吁。

  沒成想,項目剛開工,四周的圍擋就被居民拆掉了。挖掘機上站滿了阻攔施工的居民,有個老太太還跳進剛挖的地基裡,死活不讓施工,好說歹說,就不出來。

  “建個公共廁所,又臟又臭,10米外就是我們小區。要建,怎麼不建到你家門口去?”政府工作人員來溝通,被居民們這樣頂了回去。

  “當時,我在這個社區當綜治專干。群眾意見確實太堅決。”嚴勇說,最后體育場的公廁項目取消了,改成建涼亭。結果是鍛煉人群如廁不便、周邊有人隨地便溺,這樣的現象持續了很長時間。

  “我們居民也是有苦衷的。”賀廷中是璧山區老城步行街的居民,兩年前,當地居民曾一起向政府提意見,關閉了步行街上唯一的公廁。雖然帶來了一些隨地便溺的問題,但居民都覺得“劃得來”。

  “夏天確實太臭了。”賀廷中說,廁所距他家廚房不到50米,即使關緊門窗,難聞的味道還是會從縫隙裡透進來。“周邊這麼多戶人,被惡心到飯都吃不下去了。如果不要求這座公廁關閉,我們該怎麼生活呢?”

  關閉廁所后,步行街上的商戶頭大了。

  “最近的公廁在400米開外。都說人有三急,我們再急都還得夾著雙腿跑400米,這滋味,真心不好受。”一家餐館老板說,“尤其我們做餐飲的,客人酒足飯飽,想上個廁所都沒有,以后人家肯定不願意再來了。”

  現在

  不再臟亂臭

  大家便接受

  老大爺手握話筒,唱起了舒緩的歌。一對中年人在旁雙手相握,翩翩起舞。不遠處,是一群打扮靚麗的阿姨排著整齊的隊列,練習節奏明快的廣場舞。

  這一切,就發生在璧山區南湖公園的公共廁所門口。

  這座公共廁所,不太一樣。青灰色的外牆,一塵不染的玻璃窗。走進去,腳下是干干淨淨的瓷磚。衛生間裡沒有異味,是淡淡的熏香。門口的洗手池,伸手就有溫水流出,一旁是免費的洗手液和紙巾。

  “確實挺干淨!”當地居民曹廷梅說,這裡是璧山區第一座標准化公廁,剛建成的時候,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不少人專程來上趟廁所,看個稀奇。

  “以前的公廁臟亂臭,是事實。但城市在發展,人流在增加,公廁確實不夠。怎麼辦?”璧山區環境衛生管理所相關負責人向武凱說,怎麼在老城推進“廁所革命”?區裡邊反復研究,最終敲定,要建標准化的公廁,讓市民改變觀念。經過考察論証,很快,南河公園裡建起了第一座標准化廁所。

  “我就問來這兒上廁所的市民,這樣的廁所在你家附近建一個,怎麼樣?”向武凱說,“沒人不同意了,都說好好好。”

  其實,建成后,爭論也不少。有人覺得,政府花錢我享受,值!也有人提意見,修這麼漂亮,是不是形象工程?還花80萬元,浪費。要是20萬元建一個,就能建4個,不是惠及更多市民嗎?

  “這樣的做法,我們也考慮過。但低標准建設,改變不了市民心裡的公廁形象。市民都覺得臟亂臭是公廁的代名詞,就會產生鄰避效應,又是誰都不願意建在自家門口了。”向武凱說。

  也有人擔心,市民素質會不會不夠高?的確,剛一開始,廁所裡一個月光手紙就用了80箱,大部分都被市民順走了。“缺了就補,花了1萬多塊錢。同時,採取宣傳教育等舉措,市民逐漸養成了愛惜的習慣,也明白了我們把標准化廁所保持下去的決心。”向武凱說,兩個月以后,再沒有市民順走手紙和洗手液了。

  安亞軍剛剛到璧泉街道觀音社區當黨委書記,就跟居民開了幾場壩壩會,大家最大的呼聲,就是在社區建一座公廁。“我找到人大代表,希望他幫忙給區裡呼吁一下。很快,社區就建成了兩座公廁。”安亞軍說,“現在,又有好多居民跟我反映,希望在他們那棟樓附近,再修一座公廁。”

  標准化的公廁,改變了市民的觀念,也改善了城市的形象。之前,一家台企負責人來璧山考察,進了一座標准化公廁,出來就給隨行的同事們說,不用再到其他地方去了,廁所都修得這麼好,我們還擔心其他事辦不好嗎?“不僅他要留下來。口口相傳之下,還引來了幾十家台資企業。”向武凱說。

  長久

  多方來建設

  精細化管理

  外觀要漂亮、內裝要舒適、設施要齊全、衛生得保持。一座標准化公廁,建設成本在100萬元左右。近幾年,這樣的標准化公廁,璧山修建了47座,政府投資隻佔了小頭,企業捐建成了大頭。

  “我們確定來璧山做項目的時候,跟政府部門溝通,問有沒有什麼公益事業我們能夠出力的。”富力地產重慶公司副總經理劉蔚說,政府工作人員告訴他們,可以投建一座廁所,劉蔚一開始以為對方在開玩笑。

  經過考察,劉蔚才明白,人家是說真的。在璧山,已有不少知名企業冠名捐建了標准化公廁。能捐建這樣的廁所,對在璧山的企業來說,雖說隻在外牆留下一行小字“××公司捐建”,但都是極為露臉的事兒。富力捐建的公廁,如今在璧山區楓香湖兒童公園建成,剛剛對外開放。

  “建好廁所只是萬裡長征第一步,好事要做好,還得把住‘精細化管理’這根弦。”向武凱說。

  璧山區為每座公廁都配備了夫妻檔保潔員,公廁的管理將衛生標准分為27小項:水溫、空氣、空調溫度……一項一項量化到紙上,挂到牆上。檢查人員對廁所的衛生狀況考核打分,評價結果與保潔員的收入挂鉤,得分第一的保潔員有流動錦旗,還有額外獎勵,得分較低的則扣發獎金。

  在南湖公園的標准化廁所,記者見到了一組夫妻檔保潔員。他們住在公廁內的一間小宿舍裡,24小時負責保潔,宿舍裡有床、電磁爐、微波爐等生活必需品。“開始說掃廁所,我是不想來的。后來看了以后,環境還挺好呢。”妻子唐仁平說,“今年有人約我去外地打工,我都不願意去了。”

  看到政府能管好公廁,企業捐建動力更足。現在,一座標准化廁所項目,經常有五六家企業競爭。璧山區還設立了門檻,企業形象不好、非法排污、拖欠農民工工資的,都不能捐建廁所。

  “當然,不可能所有公廁都改成標准化廁所。我們新建了47座標准化廁所,其中28座是企業捐建。有了這個模板在,改建老城區廁所、行政事業單位開放廁所,也都基本達到標准化廁所的最低標准。”向武凱說,“現在,璧山城區有173個公共廁所。不管你在哪個位置,300米內肯定有一個。”

  在老城步行街,征得了居民的同意后,老公廁也在改造后再次對外開放。賀廷中說他很滿意,“干淨,又不臭。誰會不願意啊!”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18日 13 版)

(責編:馮粒、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