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家國有棟梁  星輝耀東方

——專訪“改革先鋒”、中科院院士孫家棟

2019年01月12日05: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孫家棟(左)與同事在工作中
  航天科技集團官網

  2011年1月18日,孫家棟在“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中獲終身成就獎。圖為孫家棟(左)與航天員楊利偉在頒獎儀式上。
  新華社發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當旁白念到“航天科技事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推動者”時,電視畫面上出現了一位兩鬢斑白的老人。

  他就是孫家棟,中國“兩彈一星”元勛之一。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中國航天史上一個又一個第一次,孫家棟都是其中重要參與者和“功臣”。他矢志不渝地為中國航天事業奮斗了約一個甲子。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星傳回了人類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開啟了人類月球探測新篇章。孫家棟正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即“嫦娥計劃”的主要倡導者、推動者之一,在世界航天史上樹起一座豐碑。

  近日,本報微信公眾號《學習小組》對孫家棟進行了專訪。現將專訪部分內容摘編如下,以饗讀者。

    

  “世界是你們的”

  《學習小組》:1957年11月17日,您作為在蘇聯的中國留學生代表受到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主席接見。您后來回顧這段經歷時曾說,那次接見讓您“大受鼓舞”。能否講述一下當時受接見的情景?

  孫家棟:上世紀中期,中國在蘇聯援助下努力籌建自己的空軍力量,特別是培養空軍科技人才。1948年,我考取哈爾濱工業大學,在預科班學習俄語。3年后,預科班學生中有30位被抽調,送到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學習,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就這樣,我們開始了在蘇聯長達7年的留學生涯。

  1957年11月,毛主席訪蘇,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了中國留學生代表。作為異國求學的青年學子,受到毛主席的接見,我們大家的心情自然是非常激動的。記得接見開始不久,毛主席就發表了那段后來被廣為傳頌的名言:“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這些話讓在場的每名學生都備受鼓舞。實際上,我們這些在蘇聯的中國留學生,都滿懷勤奮學習、報效祖國的熱情。

  我們自己想辦法搞

  《學習小組》:您剛參加工作時,中國航天科研水平還很落后。在那種條件下,你們是怎麼工作的?

  孫家棟:我1958年回國之前,聶榮臻元帥受中央委托,開始組織研制導彈。當時,導彈是世界上剛出現的東西,是新生事物。國內除了錢學森等極少數專家,哪有研究過導彈的人?相關部門就開始組建研究隊伍,在全國各地方和單位抽調人員。不管哪個單位,隻要有專業領域與導彈比較接近的人才都被調到一起。就這樣,我就被抽調進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那時候,中蘇關系還算友好,蘇聯提供了很多圖紙、資料和專家幫助我們,還來了個導彈營給我們培訓。但是后來,中蘇關系變冷,一夜之間,蘇聯專家帶著資料都撤走了。我們看著做到半截、即將完成的導彈,想起之前沒日沒夜的辛苦,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這也教育了我們,讓我們明白搞“兩彈一星”還真是要自力更生。當時根本就不用強調政治覺悟,也根本不需要領導動員,大家坐在一起,就是單純地想著怎麼把東西做出來。蘇聯人不是把圖紙資料都拿走了嗎?好,我們自己想辦法搞。

  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說,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舍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我當時聽了真是非常感慨,這麼多成績確實就是我們流血流汗拼命干出來的。

  誰還有工夫想獎金的事?

  《學習小組》:有人曾問鄧稼先,研制 “兩彈” 成功后拿了多少獎金?他說:“獎金20元,原子彈10元,氫彈10元。”您當時作為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總設計師,有多少獎金?領完獎金當時是什麼心情?

  孫家棟:我們就是一心一意、一門心思搞航天,誰還有工夫想獎金的事?

  在上世紀60年代,有一個階段,中國遭遇到非常大困難。當時,聶榮臻為了照顧我們科研人員,給我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他自己想辦法到部隊去,利用自己的威望為我們籌集了一些黃豆和羊肉,這在當時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籌集過來后,聶榮臻就一句話,給技術人員分,政工人員誰也不要動。這讓我們這些搞技術的人確實不太好意思。在這個情況下,誰會想到獎金呢?

  待遇實際上也談不上有多好。我曾到工廠裡下車間工作,當時規定夜裡10點后算加班,有夜宵。夜宵聽起來不錯,實際上是什麼呢?在最困難的時候,就是在碗裡倒點醬油,拿白開水沖一沖,裡頭再加點蔥絲之類的,夜班人員喝這麼幾口,然后繼續加班。現在回想起來,這確實就是航天精神,大家大力協同,為國家航天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隻有你們中國才能把這個事情辦成” 

  《學習小組》: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航天人的工作條件艱苦,報紙上當時刊載過“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之類的說法。您當時對此的感受如何?

  孫家棟:“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這個說法很形象地反映了搞航天的人當時的確很清苦。不過,“搞導彈的”從“賣茶葉蛋的”那裡也獲得了很大關心和力量,並且我本人對此就有親身經歷。我是沈陽人,沈陽一個賣茶葉蛋的大媽,從報紙上讀到這個說法后給我寫了一封信,她說:“報上講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你們太困難了,我願意用賣葉蛋的錢支援你們。”我收到信后特別感動,當即給她回了信。

  可以說,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就是在老百姓的支持下取得的。我再舉個例子,在“東方紅”衛星研制過程,我們需要在其中裝一個配件,但我們系統裡人手和能力有限,自己做不了。那我們就得到別的地方去找協作方。當時,我們尋到了一家工廠,找到有這個配件手藝的一位老師傅,告訴他,我們做的事是國家重點任務,並告知了配件的參數信息。他二話不說就滿口應下:“行,你回去吧,一個月后再來。”一個月后來,他果然做好了,還不要錢。

  上世紀80年代,美國宇航局官員來華訪問時問我一個問題:“你們搞衛星花了多少錢?”我笑了笑告訴他:我說不清楚。他很疑惑地問:“你怎麼能不清楚呢?”我就給他講了上面的故事。他聽了感嘆:“隻有你們中國才能把這個事情辦成。”

  那個“洋”的時代終於過去了

  《學習小組》: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測器飛向了38萬公裡外的月球,當成功的消息傳回指揮中心時,所有人歡呼起來,您卻背過身子默默抹起了眼淚。您當時一定有很多感慨吧?

  孫家棟:像我們這個歲數的人啊,多少還趕上了點舊社會的尾巴,那時候小,聽大人們說話,抽煙叫洋煙,火柴叫洋火,上海的人力車叫洋車,很多東西的名字都帶“洋”字。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成功了,我當時突然就想到舊社會的洋車、洋火,感情一下就上來了。老人們講的這個“洋”那個“洋”的時代,終於過去了。

  雖然那時候新中國成立已經50多年了,但是從科學技術發展來講,這還是較短的時間,而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成功實施了嫦娥一號探測月球任務。作為該任務的主要參與者,其背后的艱辛我體會很深,高興、興奮、激動,可謂百感交集。我深為我們國家有這麼大的成就而自豪。

(責編: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