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東北烈士紀念館

為黑土英魂樹一座豐碑(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本報記者 李 貞
2018年11月20日04:3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東北烈士紀念館前廳,雕像前有習近平總書記敬獻的花籃
  李 貞攝

  東北烈士紀念館英名錄,匯集了5萬余名烈士信息
  李 貞攝

  楊靖宇雕像《脊梁》
  李 貞攝

  情景還原《最后的叮嚀》,趙一曼在赴刑場的火車上
  東北烈士紀念館供圖

  周恩來贈送給盧冬升的相框以及盧東升用過的手章、毛毯
  李 貞攝

  董存瑞獲得的毛澤東獎章
  李 貞攝

  雪白的外牆,精致的雕花,門前6根高大的科林斯柱令人一望便心生敬畏。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一曼街與景陽街交叉的三角形路口,矗立著這座竣工於1931年的歐式古典主義建筑。它的門楣上寫著7個金色的大字:東北烈士紀念館。

  為了紀念在戰爭中犧牲在東北大地上的萬千英雄,1948年10月10日,東北烈士紀念館——這一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建成的全國首個革命紀念館正式開放。70年來,英雄們的名字被反反復復念起,英雄們的事跡被一次次講述,每位參觀者都獻上了內心最崇高的敬意。

  從“魔窟”到愛國教育基地

  “當歌曲和傳說都已沉默時,建筑還在訴說。”要講述東北烈士紀念館的故事,就不得不先講講這棟建筑的歷史。

  1928年的中國處在北洋軍閥統治末期。當年6月,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在國民黨北伐軍的壓力下退出北京,向東北收縮。1928年6月4日凌晨,張作霖由北京返回奉天。當他乘坐的火車專列行駛到皇姑屯附近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先埋好的炸彈炸毀。張作霖身受重傷,當日逝世。

  而正在這一轟動中外的事件發生3天前,在哈爾濱,一座“東省特別區圖書館”開始動工修建。這棟建筑的設計者是俄羅斯籍猶太裔設計師尤·彼·日丹諾夫,他一生在哈爾濱居住了37年,是哈爾濱城建史上最重要的設計師之一。

  1931年這座圖書館落成。其外觀大氣雄偉,內部共有3層,包括地上兩層和地下一層。然而,在動蕩的年代,一棟建筑的命運亦是多舛。圖書館落成不久,尚未來得及啟用,“九一八”事變爆發,隨即日本侵略者佔領了哈爾濱。1933年,圖書館被佔用為偽滿洲國哈爾濱警察廳,從此這裡成為日本侵略者殘害愛國志士的魔窟。“偽警察廳裡有會議室、辦公室,還有臨時的關押室、牢房和刑訊室。可以說是一張魔網,統治、輻射整個黑龍江地區。我們熟知的抗日英雄趙一曼就曾被關押在這裡。為了紀念她,紀念館門前的這條街后來被命名為‘一曼街’。”東北烈士紀念館副館長王冬介紹說。

  紀念館地下一層是“偽滿洲國哈爾濱警察廳舊址及罪惡展”,可以讓人們真切地感受那段沉痛的歷史。展覽分為“魔網”“罪惡”“覆滅”三部分,展示了偽滿洲國哈爾濱警察廳當年的殘暴統治。牆上一排排黑白照片,記錄著當年這裡的統治者們犯下的罪行以及他們被審判的時間。逼仄陰暗的關押室裡擺放著一張硬板床,沉重的鐵門上挂著一把鏽跡斑駁的大鎖,1936年7月趙一曼就被關押在這間小屋裡。

  不遠處就是更為可怖的半地下室刑訊室。昏暗的燈光中,成排的刑具挂在牆壁上,投下長長的陰影。一個身著日偽軍裝的審訊者手裡正握著一根鐵鏈,叉著腰站在角落。他腳下有一道暗紅的血跡一直延伸到門口。面對如此真實的情景還原,哪怕是全然不了解這段歷史的參觀者也會不寒而栗。

  1946年哈爾濱解放后,時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副書記羅榮桓建議將這一偽警察廳改為東北地區烈士紀念館,1948年向公眾開放。而今,這棟飽經滄桑的建筑是國家一類保護建筑,也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浸透血淚的過往。

  “母親用實行來教育你”

  紀念館地下展廳記錄著偽滿統治者罄竹難書的罪惡,地上兩層展覽的主題則是緬懷英雄。

  一二層共同展出“黑土英魂——東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烈士事跡陳列”。展覽全面反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犧牲在東北以及在東北有過重要活動和突出貢獻的英雄烈士的感人事跡。該陳列按時間順序分為8個部分,通過600余張照片、400余件文物,突出展示了280位烈士的事跡。

  我們的參觀從二層的抗日斗爭部分開始。展櫃裡擺放著英雄們用過的衣物、槍支,牆上挂著一位位烈士的照片、畫像,下方寫有他們英雄事跡的介紹和生卒年月。戰爭是殘酷的,而信仰是堅定的,許多烈士犧牲時不過十幾二十歲,令人唏噓。

  跟隨著講解員的腳步,我們首先走向趙一曼烈士的展區。趙一曼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抗日民族英雄,曾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二團政委,於1936年8月被捕就義。她的故事是展覽中介紹最為詳盡的一個。

  這片展區兩側牆上挂著多幅趙一曼生前的照片,其中最大的一幅是趙一曼坐在藤椅上,一個小孩子依偎在她懷中,那是她的兒子寧兒。正前方是一面黑色的牆,嵌著趙一曼的漢白玉半身塑像。塑像下方刻著幾行字,這是趙一曼赴刑場就義前留給孩子的一封短信。信中寫道:“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行來教育你。”

  當參觀者走到趙一曼的塑像近前,對面的燈光便自動投射到塑像上,趙一曼的衣服變成藍色,臉開始泛紅。同時響起了一個低沉的女聲,訴說趙一曼留下的這段遺言。這讓觀眾仿佛走進了歷史現場,真實地感受到趙一曼慷慨赴死的勇氣和對孩子依依不舍的心情。

  塑像右側有一個展示窗,透過窗口望進去,裡面是一節老式火車車廂的樣子,趙一曼的塑像坐在座位上,神情凝重,面前的小桌板上放著筆和信箋。“這個展示空間叫做《最后的叮嚀》,由一間小辦公室改造而成,展示了趙一曼在被送往刑場的火車上,准備寫下遺言的場景。”講解員介紹說。

  往前走進下一展區,隻見一座高大威武的人物雕塑立在展廳正中央。這是抗日英雄楊靖宇的塑像,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一尊楊靖宇室內銅像,高4.2米,重1.25噸。他頭戴棉帽,目光威嚴,像是屹立在風雪呼號的戰場上。塑像周身凹凸不平,有著類似樹皮般的紋理,看上去仿佛英雄楊靖宇是從巨木中生長出來一般。“這個雕塑叫做《脊梁》。楊靖宇將軍是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所以將他塑成一棵大樹的模樣。”講解員說。

  展廳中,生動還原烈士形象和生平事跡的景觀還有很多。呼嘯的風聲中,雪壓鬆枝。東北抗日聯軍杰出領導人之一魏拯民,拿著一件大衣為站崗的戰士披上。這處景觀名為《關懷》,講述的是魏拯民雖然身患重病,但仍處處以身作則、關心愛護戰友的故事。王冬補充介紹說:“東北抗聯的作戰環境就是在這樣的冰天雪地之中,非常艱苦。1935年東北抗聯與中共中央失去聯系以后,就像魏拯民給中央代表的報告中寫的那樣,‘有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有如雙目失明的孩提,東碰西撞,不知所從。’可見他們當年堅持斗爭的確十分不易。”

  在心中種下信仰的種子

  走到一層展廳,這裡主要介紹的是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英雄。

  東北抗日聯軍創建人之一李兆麟的事跡在此展區呈現。一個展示窗內,全息投影技術再現了1946年李兆麟在哈爾濱水道街9號被特務殺害的過程,讓人仿佛身臨其境,體驗到當時的凶險。

  展櫃中疊放著一塊舊毛毯,旁邊擺放著一個小相框,裡面是周恩來與鄧穎超的合影。這些物品原來都屬於曾任鬆江軍區司令員的盧冬升。盧冬升1945年犧牲在哈爾濱。他曾與周恩來並肩戰斗,這個相框是周恩來贈給盧冬升的。

  楊子榮使用過的皮帶、董存瑞獲得的毛澤東獎章,還有很多烈士的手章、獎章和履歷表等文物,都可以在東北烈士紀念館看到。王冬說:“因為哈爾濱解放較早,很多軍區把在東北三省犧牲烈士的資料、文物都捐給我們紀念館保存,所以館藏解放戰爭時期的文物比較豐富。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烈士的文物和事跡,則花費了比較多的精力去收集整理。”在建館之初,紀念館的專家到楊靖宇、趙一曼、楊子榮等烈士的家鄉實地走訪考証。因為很多烈士在戰爭時期使用化名,所以人們對應不上。當年楊子榮家鄉的鄉親一度認為他是土匪,電影《趙一曼》都上映了,趙一曼的姐姐還不知道這講的是自己妹妹的故事。經過多方走訪、求証,專家們掌握了許多原始資料,將英雄們的故事不斷完善並呈現給觀眾。

  走進最后一個展廳,牆上一塊長長的電子屏幕格外醒目。黑色的背景上飄蕩著一條紅色飄帶,一張張烈士照片在屏幕上滾動出現。“這是紀念館新設置的‘英名錄’。”王冬說,“館藏的5萬余名烈士信息,無論有名字還是沒有名字、有照片還是沒有照片,都匯集在這裡了。在屏幕上,觀眾可以點擊查詢每位烈士的詳細介紹,還可以獻花表達緬懷之情。”

  為了將英烈故事講述給更多人聽,東北烈士紀念館組建了流動展覽小分隊。多年來,小分隊走進田間地頭、工廠學校、邊防哨所,宣講英雄事跡。“我們的小分隊‘為了抗戰14年,講了40年’,很多聽眾聽得泣不成聲。”王冬表示,“在當代,我們仍然需要革命精神的引領。英雄的故事就像一顆顆種子,應該種在更多人心中。參觀東北烈士紀念館、了解這段歷史,就是在觀眾們心中種下信仰的種子,它能生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

(責編:岳弘彬、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