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中國創新彰顯“她力量”

本報記者  葉曉楠
2018年10月30日04: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陳化蘭
  邵國良攝

  張素麗
  常也峰攝

  董寧

  程倩雲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站在中國新時代的風口,女性創新創業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廣大女性創業者正以她們特有的智慧與魅力,積極投身創新創業的火熱實踐,在為社會創造經濟財富的同時,也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創造出精彩的人生。

  數據顯示,在當下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技術、知識密集型行業,投身創新創業的女性數量也不斷增加,2016年全國女性就業人員佔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為43.1%,女企業家約佔企業家總數的1/4,互聯網領域創業者中女性約佔55%,目前,全國建立了各類女性創業新型服務平台3800多個。

  10月30日,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開幕,在此之際,本報記者採訪了4位與會的女代表,她們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記者講述了女性在中國創新創業大潮中彰顯出的獨特作用。

  

  科技前沿:

  她在一線與禽流感病毒對決

  禽流感,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而與禽流感病毒在第一線對決的中國科學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女性——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化蘭。多年來,她和她團隊的研究成果,在中國乃至世界多國狙擊禽流感的戰役中做出了卓越貢獻,對維護動物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產生了持續影響。

  從1987年考入甘肅農業大學獸醫系起,陳化蘭就與獸醫科學“緣定終身”。1994年,她赴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開啟了潛心研究禽流感的征程。2002年留學回國后,陳化蘭組建了自己的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不久被指定為“國家禽流感參考實驗室”,負責中國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診斷。

  陳化蘭的實驗室先后研制成功了禽流感反向遺傳技術滅活疫苗、重組禽流感新城疫二聯活疫苗等多種具有國際先進技術水平的禽流感疫苗,並及時轉讓技術給有關獸藥生物制品企業投產,不僅應用於中國禽流感防控的生產實際,而且大量出口東南亞及非洲國家。

  令陳化蘭難忘的是,2013年,新出現的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國人,當此之際,她的團隊臨危受命,迅速開展了H7N9禽流感病毒的疫源調查,就“病毒從哪裡來?病毒存在於哪些動物宿主?人為何被感染、致病和致死?是否會引起人流感大流行?”等一系列問題探尋答案。

  當時,整個實驗室都在爭分奪秒地與病毒“賽跑”。在H7N9感染人病例公布后不到48小時,陳化蘭團隊研究人員就從採集的樣品中分離到類似病毒,連夜將序列分析數據提交到農業部,並建議立刻關閉感染地區的家禽市場。依據陳化蘭團隊建議,決策部門迅速關閉了有人感染H7N9禽流感城市的活禽交易市場,這一舉措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新增感染病例迅速減少。

  然而,對決禽流感,是一個“一直在路上”的課題。2016年冬季和2017年春季,H7N9第5波疫情發生,出現了H7N9高致病力毒株,相關部門立刻召開專門會議討論防控政策。根據自己多年對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和洞察力以及在禽流感疫苗免疫方面的經驗,陳化蘭建議政府採取全面免疫策略防控H7N9禽流感。2017年9月份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家禽H7N9疫苗免疫接種,極大地降低了家禽中H7N9病毒的復制和傳播,更在阻斷病毒由禽向人傳播方面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實施H7N9免疫之后,我天天在關注H7N9病毒感染人的情況,與去年同期對比,然后計算我們的工作今年救了多少人的命!”“外國科學家打電話問我,中國做了什麼?為什麼人的H7N9病例能防治得這麼好?”我告訴他們,“我們對家禽進行了H7N9疫苗免疫!”陳化蘭說。

  “您在科研之路上最大的動力是什麼?”有人這樣問她。

  “最大動力就是國家使命,是使命驅動和責任心驅動。”陳化蘭的回答簡潔明了,“流感病毒天天在變異,新情況就會帶來新風險。我們就是流動的防疫兵。”

  因為在禽流感病毒生物學研究方面的杰出貢獻和在禽流感疫苗研發和應用方面的重要影響,陳化蘭被英國《自然》雜志評為2013年“全球十大科學人物”,理由是她“幫助中國平息H7N9禽流感疫情”﹔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2016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2016年6月榮獲首屆“全國杰出科技人才獎”﹔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大國工匠:

  她為機車檢修保駕護航

  一張4A白紙折疊成雙層,用鑽銑床來鑽,鑽頭僅鑽透了上層白紙,而下層白紙則沒有任何破損﹔再在新鮮的雞蛋上鑽孔,外殼鑽透了,內膜卻沒有破損……這樣高超的本領,在今年46歲的中國中車集團株機公司洛陽分公司鉗工張素麗看來,卻只是展示她技能的游戲之作,更加令她自豪的是,進口機器出了故障,別人花一周時間都沒找出問題,她把手伸到零部件內部,仔細摸了幾圈就能找到損傷點。

  事實上,在張素麗這位從1992年參加工作起就一直工作在一線的高級技師的頭上,有著一串串耀眼的光環:中華技能大獎的獲得者、全國首批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勞動模范……平日裡,她就像一位“醫生”一樣,為機車做好養護和檢修。

  工友們說,“她的雙手比機器還靈敏。”而張素麗說,“每當看到精美的工件在我手中跳舞,我的心裡就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

  初中畢業后,張素麗開始到洛陽機車廠技校學習鉗工專業,“當時,剛剛有了內燃鉗工這個專業,我覺得新鮮,就選了,結果這一行就干到今天。”張素麗記得,在金工車間的時候,沉重的成型模件大約有四五十斤重,這種反復的體力工作每天要持續幾十次。有時候,張素麗累得躲在角落裡哭,可是,想要工作的熱情總是不斷激勵著她,她又一次次地對自己說:“加油,張素麗,你可以的。”

  張素麗有股子韌勁,想做成什麼樣的模具就必須要完成才罷手,有時,從早上開始做一個模具,中午12時下班了,工友們喊她去吃飯,她答應一聲“好”,又接著干,往往工友們下午都來上班了,她還在機床邊干,“有時就為做好一個圓弧或是一個角,我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干了多長時間。“

  新時代對於工匠技師的要求更加全面,不僅要體力好手藝好,還需要善於創新。而張素麗正好具備這樣的優良品質,她總是發揚工匠精神,善於總結創新,以高標准確保產品的高質量。為了掌握新技術,張素麗自學了CAD制圖、線切割的精確編程、普通機床的電路設計和故障排除等,這讓她成了公司裡啃“硬骨頭”的專業戶。

  一次,他們做傷損軌檢測,第一次做的時候,5個人整整干了4天多。完工后,別人休息了,可張素麗又反復琢磨如何改進加工方法,第二次時就隻需要4個人3天就能完成,而且通過加工方法的改進,還降低了操作難度。“咱們女同志嘛,跟男人肯定比不了力氣,但是隻要善於動腦筋,優化操作方法,可以更快更好地達到效果,這給自己也是方便嘛!”張素麗說。

  張素麗在生產一線的創新還具有很強的帶動性。2011年,張素麗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這是全國首批5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在她的高標准、嚴要求下,該工作室先后完成創意改善46項,申報專利2項。

  在張素麗看來,自己對技術工作的這份執著,源於她對工作的熱愛,“我們一家幾乎可以開個修理廠了,我爸爸在廠裡干過木工、爐工等,我媽是個縫紉工,我妹妹是個鉚工,我弟則是汽修工……而現在,國家對工匠精神如此重視,給予勞動者極大的榮譽,讓我們真切地感到了勞動最光榮。”

  20多年來,張素麗就是這樣用高超的技藝、執著的追求,詮釋了一名共和國大工匠的風採,也用對事業的那份熱情,讓手中冰冷的鋼鐵有了“生命的熱度”。

  “雙創”浪潮

  她幫助更多創業女性成長

  深圳,有著豐厚的創新資源,有著優越的創新生態圈和生生不息的創新動力。而在這片創客孵化的沃土上,有一位女創客,在科技創業的道路上不僅屢獲殊榮,還幫助更多的創業女性不斷成長。

  她就是深圳竹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市女創客協會會長、深圳市南山區婦聯兼職副主席董寧,曾榮獲深圳市“高層次專業人才”、中國科博會自主創新獎等。

  “作為一名信息科技領域的創業者,我出席一些行業活動時,常被主持人事先介紹為‘董寧先生’,因為多數人認為選擇科技行業的創業者通常是男性。”董寧笑著調侃自己。

  董寧自己,可以說是通過不斷創新來演繹出精彩的人生。中學時期,董寧本是業余藝術體操愛好者,意外被選拔進入臨時組隊的省級藝術體操專業隊,結果取得了國內外獎項的優異成績﹔高校畢業后,她放棄了穩定的工作機會,來到深圳的創維集團,憑借超強的學習能力及出色的業績表現,實現了從一線員工到集團董事的華麗蛻變﹔但她奮斗的腳步並不止於此,在她內心燃燒的創業激情從未熄滅過,2013年,董寧放棄了穩定且高薪的工作,選擇自主創業,投身於信息科技領域的創業,所帶領的技術團隊憑借堅實的技術積累,用自主研發科技成果佔領IAM(身份管理與訪問控制)領域技術高地。

  董寧更大的心願,是幫助更多女性實現創新創業的夢想。2016年,深圳市成立了全國首家女創客協會,董寧擔任首屆會長,協會匯聚了科技、金融、文化、影視、創投等領域的女性創業者,目前已發展到655位優秀的女創客會員。“發展至今,協會深入調研行業相關領域,走訪了孵化器、創意空間、高等院校等相關機構,初步建立了創客專家資源庫,凝聚各方創新、創客力量,已經助力百位女性共同實現創業夢。”董寧說。

  在董寧看來,我們正處在一個對女性充滿前所未有機遇的新時期。“可以看到,現今已在政界、商界、學術界及不同的專業領域都有杰出女性的身影,在各自不同的崗位擔任了很多重要角色。女性力量的不斷積澱讓社會的經濟資源更加豐厚,社會發展更加和諧。作為一名創業者,身處開放、創新的新時代,我們得到了很多發展機遇,所以也需要結合自身成長歷程和收獲積極地回饋社會,與更多的女性群體分享和共同發展。”董寧說。

  海歸創業:

  她讓留學人員感覺有“娘家”

  “想來創業的實在太多,我們隻能對項目精挑細選,現在已經有25家企業簽約,還有一部分正在核名注冊。”再過幾天,江蘇省揚州市第一家海歸人才創業園即將開園運營,負責人程倩雲的手機都快被創業者打爆了,有時直到凌晨2時,她仍然在與設計師一起探討工作。

  談及海創園,程倩雲連說了兩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入園創業的人會有這麼多﹔二是沒想到從簽約到開園運營,隻用了短短六個月時間。

  今年27歲的程倩雲,是揚州本地人,從英國畢業后,她先在上海注冊進口公司,經過實地考察發現,揚州出口加工區當時正積極申報升級為綜合保稅區,她便將公司遷回了揚州。“如今,揚州泰州機場開放一類航空口岸已經獲批,這為我們做貿易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條件。”

  “可以說,我個人的發展,與揚州的開放進步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程倩雲坦言,“揚州這幾年越來越開放,與國際間的交流更暢通,這也為我們學成回國發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程倩雲不僅把自己的事業放在了揚州,更在2015年參與發起並成立了揚州歸國青年留學生協會,通過組織,把更多的海歸聯系在一起。而他們的共同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不忘故鄉揚州,助力經濟發展。

  “之前我們組織過海歸專場招聘會、同根同夢海歸慈善晚會等活動,這已是第12次活動了。”程倩雲介紹說,“我們逐漸從用組織活動連接大家的模式走向了通過服務去連接大家,出國前的咨詢和教育,出國中的跟蹤和幫助,回國前的提前職業歸劃和回國后的創業就業,都是我們服務的內容。”在她看來,這是一個從揚州走出去又回來的年輕人的平台,她希望能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從外面回鄉的年輕人,依舊在為這座城市不斷努力。

  為了吸引更多的海歸人才,程倩雲還致力於建設完備的基地設施,自從去年成為揚州市政協委員之后,她致力於成立揚州留創園,為歸國人員提供創業就業服務。目前,揚州留創園商業管理有限公司已經成立,程倩雲擔任執行董事,現已招引項目60余個,其中博導3個、博士后4個、博士2個,目前,落戶項目中留學碩士及以上學歷達到50%。“我想要集合大家的力量,把世界帶到更多人的眼前。”程倩雲這樣說。

  作為一位女性,程倩雲認為,跟過去相比,中國女性的社會地位不斷提升,如今,許多女性早已具備了當今的創業環境所需要的教育背景及社會的平等對待,有了更大的空間。

  “在我身邊就有好幾位朋友,留學回到揚州后,有的把甜品店做成了連鎖品牌,有的幫助家裡原有的企業進行了產業升級。在我們這個海歸女性創業的圈子裡,充滿著一個個堅守自己的夢想、不斷打拼的女性,她們受過良好的教育,同時沒有人站在自己的父母輩取得的成就上而停滯不前,她們都有一股沖勁,不斷地証明自己作為女性的力量。”程倩雲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以幫助更多女性實現創新創業的夢想。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