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鷹潭市余江區1040個自然村完成宅改
村庄有規劃 面貌大變樣

村裡哪兒人氣最旺?
夏早元嘿嘿一笑,帶記者直奔兒童之家:20多個孩子早已坐定,在退休教師吳水蓮帶領下,或學文化,或游戲健身……
“要是沒有宅改,哪有地方讓孩子們玩!”江西鷹潭市余江區平定鄉洪萬村黨支部書記夏早元說,2016年村裡進行宅基地改革,拆除危舊“空心房”,陸續建起兒童之家、圖書館、文化廣場,村庄面貌大變樣。
在余江區,洪萬村不是個例。2015年3月,余江區被列為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區,承擔起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三項試點任務。3年多來,宅改已成余江新名片。全區1040個自然村,由村民唱主角,實現了全區域全覆蓋,農民建房回到面積法定的“一戶一宅”公平起點。
今年5月,瑤池祝家村啟動宅基地制度改革。住了幾十年的老屋要拆除,外出務工的村民就是再忙,也要趕回來告個別。
黨委和政府放手把村裡的事情交給村民辦。經過5次討論,村民事務理事會經協商產生,成員既有年近九十的長者,也有年富力強的后生。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村民理事會先后召開15次會議,進門入戶征求村民意見。
“村民理事帶頭拆自家舊房,宅改得到了村民們的支持。”瑤池祝家村村委會主任祝國太介紹說,最關鍵的是,宅改后大家都能得到好處。按照規劃搞建設,村庄發展才有空間、才有未來。
瑤池祝家村是余江區宅改的一個縮影。3年多來,余江區1040個自然村,分5批推進宅改,釋放出大量存量土地、消滅了空心村、保護了有限的耕地資源。目前,余江區已退出的宅基地,能夠滿足未來15年左右的農民建房用地需求。
鋪電線水管,拌水泥砂石……見到宋斌華時,他正忙得不可開交。
平定鄉藍田宋家村,145平方米、三層半的毛坯樓房,宋斌華加班加點裝修……這房子,除了自住,宋斌華還留出7個房間做民宿,提供給當地血防紅旗干部學院的學員。
22歲結婚成家,宋斌華不久便分了戶,可空有建房資格,卻沒有宅基地,有錢也建不起房。
2015年,藍田宋家村被列為余江首批宅改試點村,拆除18棟“一戶多宅”危舊房、200多間豬牛欄等雜房。2016年,經過申請審批,宋斌華獲得村裡一處拆舊屋騰出的宅基地建房,當年便建起新樓房。
有了房,還要謀發展。余江區先后籌資2000余萬元,為1040個自然村編制村庄規劃,讓村民們看到宅改之后的村庄發展空間、產業前景和美好景象。
余江宅改試點目前基本完成,如何利用好宅改釋放出的土地資源?余江區負責同志表示,近年來,余江籌集資金,分批次持續投入到完成宅改的村庄,完善道路、電力、溝渠、通信、綠化等公共基礎設施,讓村容更加整潔、設施更加完善,為鄉村振興打好“前站”。
宅改后,楊溪鄉楊溪村將村集體所有的1000平方米經營性建設用地,通過協議租賃方式入市,用於建設靈溪小鎮游客服務中心,村集體獲得的收益,遠高於當地農地流轉價格。
平定鄉吳家自然村廢棄的磚廠,如今正建起兩棟標准廠房。去年,吳家自然村將磚廠20畝集體建設性土地,通過招標方式將使用權出讓給上海投資商,村集體獲得82萬元收入。嘗到甜頭的村民們,今年想再入市50畝集體建設性土地。
余江區國土局土地交易中心主任孫小毛表示,以前農村集體土地缺乏入市道路,這次改革試點打通了入市的制度路徑,從而讓利於村集體、讓利於村民。
在余江區,試點任務的結束,並非意味著改革的結束。余江區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項試點,加強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等銜接配套。曾經“沉睡”的農村土地資產,正變成“活”的發展資本,讓農民享受到改革紅利。目前,余江已經實現宅基地財產權益“零突破”,發放農房抵押貸款1500萬元。
去年,鷹潭市在全市農村推廣余江試點做法。今年,江西各地借鑒余江宅基地改革試點經驗,正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改革試點工作。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5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