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陽市委常委、臨泉縣委書記鄧真曉——
“沉下去才能解決問題”(新時代擔當作為典型風採)
鄧真曉(左)在臨泉縣艾亭鎮棗樹庄村與村民一起進行環境整治工作。 |
說起當年從合肥交流到300公裡外的臨泉縣任職,鄧真曉直言當時不大想去:臨泉是安徽第一人口大縣,230多萬人口中貧困人口達22.3萬﹔地處豫皖交界,不通高鐵高速,交通落后……
2014年上任后的頭兩個月,鄧真曉帶班子成員走遍全縣所有鄉鎮,看到村組多是坑窪的泥巴路,鄉村的低電壓配置僅能照明,村民買個電飯鍋因常跳閘煮不熟飯,100萬人仍靠吃土井水生活,安全飲水都成問題……“起初不想來,來了卻不想走,這裡太需要奮楫追趕了。”鄧真曉說。
“發生在我們縣,就得擔起管理責任”
一圈調研,鄧真曉發現,當地落后有客觀原因,但干部觀念落后是主要問題。
2014年他有這樣一次經歷:鄉鎮幾個車流量大的路口,交通事故率高,調研中囑托交警部門安裝紅綠燈,加強管理。一個月過去,沒有反應……鄧真曉發現后又交待了一遍。又一個月過去再檢查,還是沒反應……
鄧真曉找來交警大隊和公安局領導問詢,回復讓他啼笑皆非:“幾個路段是國道,得找上級部門,不歸我們管。”
“發生在我們縣,就得擔起管理責任。”鄧真曉慨嘆,干部觀念落后、推諉扯皮、不擔當不作為有點習慣成自然,沒理的也能理直氣壯。
一個紅綠燈能拖幾個月,只是一個側面。有的村干部揣著明白裝糊涂,低保等政策優親厚友﹔有的鄉鎮干部下鄉隻到村部不進農戶﹔還有個別縣直部門干部隨意離崗,午間飲酒……
鄧真曉研究制定縣鄉領導干部密切聯系群眾九項制度,要求每年縣領導、縣直部門干部至少6次、鄉鎮干部至少12次駐村蹲點﹔嚴格執行午間飲酒禁令,加強日常管理,正科級干部離崗請假需向縣委書記直接報備﹔恢復縣委黨校中斷近6年的辦學課程,通過干部培訓班等加大作風教育力度。
立下規矩,鄧真曉率先垂范,每月至少一次住村民家,4年多來走遍全縣395個行政村﹔同時嚴格執行,一次縣委常委會上,組織部門如實匯報領導干部駐村蹲點情況,幾名縣委常委沒有落實到位,鄧真曉嚴肅批評,並要求他們按規定把拖欠的全部補齊。
幾通重錘鼓聲響。以扶貧工作為例,縣、鄉干部駐村,發現一些村干部在貧困戶評定中存在優親厚友等問題,於是全縣集中清退部分不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又按“進門公開、出門公開、個人滿意、群眾服氣、動態調整”5項標准對部分貧困戶重新識別建檔。
“領導干部轉作風,密切聯系群眾,沉下去才能解決問題。”鄧真曉介紹,目前全縣已有14.6萬貧困人口脫貧,預計明年可實現全縣摘帽。
“避免沉澱的資金睡大覺”
交通、配電、供水,基礎設施一個環節跟不上,就會引起一連串連鎖反應:產業引不進來,扶貧缺少帶動,村民無法就近就業,鄉村空心化、老齡化問題嚴重……
鄧真曉全神貫注抓基礎。可2014年臨泉縣全年財政收入不到10個億,如何破題?“其實,縣裡也不是窮得底兒掉,而是有些資金沒有花在刀刃上。”鄧真曉說起一次調研所見:一個鄉鎮修建橋梁,農業部門根據國家農業示范田配套建設項目申報了資金,交通部門根據危橋加固項目也申報了資金,結果農業項目的錢先批下來,等交通部門項目資金下來,橋梁已修好,這錢就躺在了交通部門的賬上。
為此,縣裡一方面抓政策性貸款申請,省、市扶持資金支持,一方面把注意力放在盤活存量、整合縣鄉財政項目資金上,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避免沉澱的資金睡大覺。
幾年下來,縣裡修了3000多公裡的路,其中通村組的道路達2100公裡﹔鄉鎮建起了變電站、用水廠,近100萬村民家裡通上自來水……
一邊強基礎,一邊引產業。在鄧真曉看來,規模不大不打緊,隻要是願意來縣投資的勞動密集型、環境友好型企業,政府全力支持:路水電等全部到位,審批手續等派人保姆式服務﹔同時,企業每帶動一個貧困戶就業,政府按就業貧困人口實發工資的30%給予補貼。
貧困大縣,財政弱縣,靠政府補貼“割肉”,能長久?鄧真曉算長遠賬,當初政府補貼割肉,如今產業起來了,帶動一方群眾脫貧增收,縣財政也跟著拔節增長:2017年,臨泉縣全年財政收入躍升至20億元,比3前翻了一番,預計今年能突破26億元。
“區位偏僻,但民生不能成為窪地”
縣高中多是七八十人大班,師資緊張,設施簡陋,沒有操場,甚至沒有教室用地。這是幾年前鄧真曉實地調研所見。4年多來,全縣投入20多億元辦教育,新建學校20多所,完善校舍、教室、操場等配套﹔新招聘3000多名鄉村教師,凡招聘教師在集鎮統一給新建、安置約60平方米的周轉房。此外,全縣還協調了3500畝建設用地指標,解決教育配套、辦學用地等難題。
鄧真曉算了筆賬:如果通過國家級貧困縣土地增減挂鉤結余指標跨區域交易政策,1畝地能賣50萬元,3500畝地可以給縣財政增加約17億元的收入,但他要求全部拿出來辦教育,“教育不發展,貧困的代際傳遞就無法阻斷,全縣的將來就沒有希望,眼前的這點財政收入,不算啥!”
230多萬的人口大縣,2014年全縣醫院床位隻有約3700張,遠低於全省每縣7000多張的平均水平,最好的臨泉縣醫院,也僅是二級醫院水平。鄧真曉直搖頭……
政府提供用地等支持,鼓勵當地民營醫院發展,幾年來縣裡新增3000多張床位。去年,通過扶貧項目結對幫扶,北大第一附屬醫院與臨泉縣醫院開展合作,每個月派3批專家到醫院開展會診、技術指導、示范等活動,一年下來,縣醫院可以做心臟支架、搭橋等手術,也掌握了癌症的一些治療技術。在臨泉縣醫院大門前,鄧真曉邊說邊比劃,“區位偏僻,但民生不能成為窪地。”
《 人民日報 》( 2018年10月22日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