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節農民話豐收

9月20日,在中國首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國務院新聞辦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來自基層的農業工作者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帶來了農村泥土的香味,也帶來了農民豐收的喜悅。
豐收節遇上豐收年
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稻魚綜合種養領辦人黃國平介紹,今年他們的大閘蟹產量預計達到2700噸,比去年增加了1100噸。不僅收成高,鄱陽湖大閘蟹在各大電商平台上開設的旗艦店也生意紅火。談到豐收的喜悅,黃國平直言:“今天是最高興的一天。”
阿榮旗,位於呼倫貝爾東南,得益於大興安嶺雪水和森林的滋養,擁有470萬畝的優質黑土地,盛產大豆、甜菜、玉米等。內蒙古自治區阿榮旗旗委書記欒天猛說,今年阿榮旗的糧食產量預計達到42億斤,這是1998年以來的最高收成,也是阿榮旗22萬農民向中國第一個“農民豐收節”的一份獻禮。
位於太行山區的小山村——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崗底村同樣迎來豐收年。崗底村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介紹,現在整個山川、溝道、山上都是蘋果樹,一片豐收景象,可謂是“十裡聽見果農笑,百裡聞得蘋果香”。
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中國首個農民豐收節,農民們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
“甜菜王”“高粱王”“玉米王”“大豆王”……這是阿榮旗以“產業興旺 豐收阿榮”為主題的農民豐收節活動即將評選出的大獎。欒天猛透露,為了迎接農民豐收節,旗裡在一個月前就開始了評選工作,廣大農民朋友積極參與。“甜菜王”單顆達8斤重,有小臉盆那麼大,“大豆王”單株有90多個豆莢,相當於畝產能達到420斤,這個活動讓農民們都很高興,獲獎者將得到一頭牛和兩噸生物有機肥。
“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農民的參與熱情很高,大家都主動把自己家裡的農產品送到省裡的展會上去。”黃國平說,中國農民豐收節的設立,大大激發了億萬農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他也要趕著回去參加省裡的豐收節慶祝活動。
新農民助力新農村
全機械流水線育秧、飛機播種和施肥、產后自動晾晒烘干……這是湖南省岳陽縣豐瑞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種糧過程。從傳統的“面朝黃土背朝天”到如今的“人不下田、谷不落地”,新科技讓種植水稻更加高效、節能、環保。而豐瑞農機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董敏芳,是一位40歲出頭、戴著眼鏡,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
董敏芳曾經是一位城市白領,5年前選擇返鄉創業,將積累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帶回家鄉。如今,董敏芳成了湖南省種糧大戶,帶領農戶抱團闖市場。到目前為止,合作社流轉土地4300多畝,還組建了糧食產后服務中心,為當地的農民帶來了“種田樂”的新感受。
鄉村振興,首先是人才的振興,楊雙牛對此深有體會。在他發起成立的富崗果品專業合作社,蘋果的生產有128道標准化工序,均為專家設計。不打農藥、不施化肥,完全按照生態綠色的要求,為每一顆蘋果設定一套追溯系統,拿手機掃一掃就能看到蘋果生產管理的全過程,蘋果質量有保証,就能賣出好價錢。楊雙牛說,“富口袋”和“富腦袋”要結合。
原來,邢台農校把培訓課堂開到崗底村,對村裡208名果農進行了培訓,現在191名果農都獲得了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頒發的高級工、初級工証書,一些人借此發展了家庭農場,收入可觀。
“現在農民很注重科技、經營,大家都知道科技興農的重要性。”黃國平說,他所在的合作社每年拿出利潤的5%用於水稻、水產品的研發,農民素質提升了,更注重用科技提升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董敏芳說,5年來,她將新理念新技術帶到農村,帶領農民發家致富,走出了一條新路,獲得了社會廣泛認可。“設立農民豐收節,是對我們農民這個職業身份的肯定。作為新型職業農民,我非常開心、非常高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