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拓展“互聯網+鄉村”平台
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一號文件在基層)

這段日子,山東菏澤巨野縣舒王庄村的村民侯學文每天編著鳥籠,心裡樂開了花。他編織的鳥籠遠銷北上廣,還被不少人當成收藏品。這得益於村裡的大學生村官張寧寧的一個嘗試。
張寧寧聽說侯學文的編鳥籠面臨失傳,上門拜訪后,拍了照片,放到騰訊“為村”平台上。沒想到不僅獲得網友點贊,還幫侯學文拉來訂單。
近年來,騰訊探索智慧鄉村與精准扶貧結合,以“為村”公眾號集群以及微信群等移動互聯網工具,推進“為村”與基層黨務、政務、商務、村務、事務融合發展。目前,全國已有22個省份6300多個村庄加入“為村”項目,超過221萬村民實名加入自己的村庄。
“花開了,人笑了,咱們閆庄更美了。”打開成武縣閆庄村的“為村”界面,映入眼帘的是村支書劉守斌這句話。“‘為村’就是為村民辦實事,使百姓受益。‘為村’提高了兩委班子凝聚力,樹立了互聯網思維,還拉近了群眾與村兩委的距離。”劉守斌說。
菏澤市定陶區依托“為村”平台,搭建政府與群眾的連心橋。全區60個職能部門入駐“為村”政務大廳,黨的大政方針平台可學,便民惠民政策平台可讀,部門辦事指南平台可知,不懂事項平台可詢。僅6月份以來,群眾咨詢辦理事項1356次,回復率100%。
鄆城縣六合苑社區依托“為村”平台,在村委會設立親情溝通室,村民通過網絡電視,可與在外務工的親人視頻聊天。同時,成立志願者服務隊,開展助貧、助殘等活動。
菏澤市市長陳平說,菏澤通過“互聯網+鄉村”的成功實踐,基層黨建日益加強,鄰裡關系更加和諧,鄉村經濟更快發展,一個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美麗鄉村逐漸形成。
走進菏澤市開發區曹樓社區,平坦的道路兩旁,整齊的葡萄園裡碩果累累。當地村民的主要經濟作物為蜜桃和巨峰葡萄。去年5月,社區開通“為村”平台,宣傳社區內的葡萄、桃等農產品。“以往到了採摘季,我們得拉著三輪車在路邊擺攤販賣,現在有了互聯網平台推介,周邊鄉村的村民看到后,紛紛來村裡採摘、購買。”村民介紹,有的種植面積較小的農戶光靠著游客採摘就能把果子銷售完。
成武縣大蒜、芸豆、蘋果、五谷雜糧等農特產品資源豐富,刻瓷、黑陶、泥塑等技術精湛。劉庄村氣候適宜,土質肥沃,蘋果、草莓、聖女果等有機蔬果種植面積廣、品質優。由於營銷手段不夠豐富,特色農產品一度缺乏銷路。大學生村官曾慶奧通過“為村”平台推廣,村裡的蘋果熟了,短短幾天時間,3000余斤蘋果銷售一空。
“為村”平台連接著村庄與外界,村民們學到新技術、新理念。不少村民收到了全國各地的訂單電話,農特產品拓寬了銷售渠道,增加了經濟收入。如今,侯學文在外務工的兒子看見父親編鳥籠也能賺錢,便辭去了工作,回家同父親一起創業,開起網店來。
《 人民日報 》( 2018年09月16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