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親誠”照亮中非合作之路

![]() |
2018年7月24日,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在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濟南車輛段車間聽中國工程師(左一)講解火車底盤構造。 |
![]() |
2018年7月2日,在埃及蘇赫奈泉市,埃及員工在巨石埃及玻璃纖維股份有限公司的車間工作。 |
![]() |
2018年8月,德邦大為駐津巴布韋分公司技術人員帶隊進行設備安裝與調試工作。 |
![]() |
2018年8月29日,在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動車段模擬仿真實訓室,該段工作人員正在給首批來自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的30多名留學生模擬演示動車組列車的操作方法。 |
中非合作,源遠流長。共同的歷史命運與發展任務,讓中國和非洲守望相助,創造了一段段佳話。
進入新時代,中非合作的形式在豐富,內涵在延展,農業、經貿、人文交流多點開花,樹立了南南合作的典范。
幾天之后,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將召開,中非合作將翻開新的一頁。
中非友誼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千年。
“中國是非洲國家天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在2018年7月南非金磚國家工商論壇上,習近平連用三個“好”形容中非友誼的牢不可破。
命運交匯 攜手合作
世紀之交,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兩大主題。但同時影響各國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因素也在增加,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作為發展中國家最為集中的大陸,都面臨著保持長期穩定、發展經濟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共同任務。
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2000年部長級會議在北京召開,宣告中非合作論壇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論壇是中非雙方開展集體對話、謀求共同發展的重要嘗試,對鞏固和深化中非之間業已存在的友好合作關系,推動南南合作的發展以及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從2003年至2015年,每三年舉行一次的中非合作論壇已走過了六屆。如今,中非合作論壇已發展為部長級會議、高官級后續會議及為部長級會議作准備的高官預備會、非洲駐華使節與中方后續行動委員會秘書處會議等三級機制性會議構成的有機整體。
根據中非關系發展需要,中非雙方將2006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論壇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和2015年12月在約翰內斯堡舉行的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升格為峰會。
除上述三個級別的機制性會議外,2006年北京峰會決定,中非外長在每屆部長級會議次年的聯合國大會期間舉行集體政治磋商,並在紐約成功舉行了四次中非外長政治磋商。為共同推動落實約翰內斯堡峰會成果,中非雙方還於2016年7月在北京舉行了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成果落實協調人會議。
隨著中非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中非青年領導人論壇、中非部長級衛生合作發展研討會、中非媒體合作論壇、中非減貧與發展會議等中非合作論壇分論壇陸續成立,與中非合作論壇形成了良好互動。
規劃落地 共享成果
2018年8月,中國援津巴布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80公頃玉米和85公頃大豆迎來了豐收。據測產,玉米平均產量超過8噸/公頃,大豆超過3.5噸/公頃。這已是該中心連續第七年取得高產的成績了。中心的運營者北京德邦大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現代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系統集成商。
49歲的劉漢武是這家公司的董事長。“從2006年到現在,我幾乎每年都要去非洲考察,有時候最長要在那兒呆四個月,記得2013年蘇丹爆發了南北內戰,我的飛機如果晚點一個小時可能就得讓‘戰狼’來救我了!”劉漢武幽默地回憶。“我相信非洲將是全球下一個經濟增長點。這是一片朝氣蓬勃的大陸,同時又亟需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和配套的服務、維修設施,它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農業則是一個能把中菲兩國人民福祉聯系起來的產業領域。“2050年糧食需求比2011年將再增70%,不管是站在產能轉移還是解決民生的角度看,推動中非農業合作都是一個雙贏的事兒”。
正是基於這種觀察,中國援津巴布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利用自身的優勢資源,在引進農業機械設備、實驗儀器的同時,也引進了許多適合津巴布韋的先進農業技術和農業管理理念,同時致力於培養津巴布韋本土化農業人才。
這只是中非合作的一個縮影。
2013年3月,習近平擔任國家主席后首訪非洲,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題為《永遠做可靠朋友和真誠伙伴》的演講,全面闡述新時期中非共謀和平、同促發展的政策主張。他說:“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這是習近平首次提出“真實親誠”的對非政策理念和正確義利觀,為新時代中非關系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5年12月的約翰內斯堡峰會,審議通過了《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宣言》和《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行動計劃(2016-2018年)》。中非雙方同意將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提升為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習近平在峰會開幕式上發表題為《開啟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的重要講話,並宣布未來三年中方將著力實施包括農業現代化、基礎設施、金融合作、綠色發展、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減貧惠民、公共衛生、人文合作、和平與安全等十大領域的合作計劃。
如果說,歷屆論壇達成的宣言與計劃代表著中非達成的高度共識,那麼,落實宣言與規劃則考驗著中非合作的行動力。
蘇伊士運河畔,曾經的荒灘一改蕭瑟,中埃蘇伊士經貿合作區拔地而起,正以嶄新姿態迎接四方商賈的到來。10年的苦心經營,使這裡崛起一座現代產業新城,形成了石油裝備制造、高低壓電器制造、紡織服裝、新型建材、農用機械制造五大產業園區。
“中國在非洲國家進行園區建設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世紀末21世紀初。”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南非研究中心主任姚桂梅介紹,2006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出台舉措,“在有條件的非洲國家建立3—5個境外經貿合作區,進一步擴大對非投資”,此舉大大推動了非洲園區建設的步伐。
截至2016年底,中國共在15個非洲國家建設了20個工業園區,累計投資53.8億美元,吸引入園企業435家累計產值193.5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16.2億美元,創造就業崗位33534個。
“園區建設使得中非得以形成有效的梯度產業連接。”姚桂梅分析,中國的富裕產能結合非洲豐富的能礦、原料以及勞動力等資源,有助於填補非洲制造業的空白。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入駐園區,在當地形成了產業集聚效應,以規模對沖投資風險,這對雙方來說都是利好。
如今,中非合作園區超越了傳統貿易的范疇,促使中非經濟合作向產業、物流、投資、金融乃至人文等層面聚集,大大加快了非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培訓人才 撬動發展
毛山水,生於杭城,2017年9月就讀於北京外交學院,現在是法語專業的一名研究生。今年暑假,在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實習的他,參與接待了來自塞內加爾的一個代表團,他們是來中國參加“2018年塞內加爾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班”的。毛山水的工作是陪同翻譯,協調學員們的生活和行程。
7月25日到8月13日,塞內加爾的學員們格外忙碌,在北京上課、在湖北的宜昌參觀茶廠和休閑農庄、在仙桃下稻田實踐、在武漢接受實驗室教學……學員們還觀看了北京雜技、湖北三峽水利工程、飽覽天津的風土民情。
20天的中國之行,塞內加爾學員的好學和對中國發展的高度評價,給毛山水留下深刻印象。“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來中國”,毛山水回憶道,中國將水稻種植與小龍蝦、黃鱔等養殖業相結合,從而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生產經驗、生態種植與農業旅游相結合的發展路徑都令塞內加爾學員們贊不絕口。“我們還帶塞內加爾代表團去參觀中國新農村建設,他們對中國留住農村人口的努力大為肯定”。
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非洲大陸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之一。根據世界糧農組織2015的數據,撒哈拉以南非洲盡管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仍有超過60%的人生活在農村,近60%的人口從事農業生產,但大部分國家的糧食自給率仍低於50%,也是世界上惟一的糧食純進口大陸。70個低收入缺糧國家中,非洲國家佔了一半以上。
8月27日,北京亮馬橋會議中心。來自非洲近20個國家的35名青年匯聚一堂,參加首屆“南南合作/一帶一路——非洲農業發展青年領袖培養項目”的開班儀式。該項目由中國農業大學南南農業合作學院、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聯合發起,由中國政府資助,並由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銀行、聯合國農發基金、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共同支持。為期一周的培訓班,學員們將聽取國際發展南南農業合作經驗、中國農業政策及執行經驗、農業市場機制等課程,參與中非青年對話,並前往沈陽實地參觀。
參加培訓班的非洲青年,對未來中非農業合作與非洲發展充滿期許。
莫桑比克的希坦·讓迪亞爾,是該國農業部作物與預警部門的主管。他說:“在莫桑比克,農戶分散經營,規模小,應對天氣、病虫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弱,我對中國的農業合作社很感興趣,這種形式把農民組織起來,很好地發揮了規模效應,我來到這裡,希望和中國以及其他非洲國家交流學習經驗。”
2013年3月,在坦桑尼亞尼雷爾國際會議中心發表演講時,習近平說:“聯結我們的不僅是深厚的傳統友誼、密切的利益紐帶,還有我們各自的夢想。13億多中國人民正致力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0億多非洲人民正致力於聯合自強、發展振興的非洲夢。”
而將致力於農業政策和農業發展的青年才俊聚集在一起,便是給彼此的夢想一個相互交融的機會。
正如利比裡亞農業部助理部長阿爾文·韋塞所說:“我們的願望是非洲大陸順利實現社會經濟的轉型,我們非常感謝能來中國參加這次培訓,並且我們將全心投入,去宣告非洲青年發展農業和經貿,結束貧困的決心和潛力。”
中國龐大的援外培訓項目,即對外援助人力資源開發合作,自上世紀50年代啟動至今,已走過60多年的歷程。今天的中國援外培訓,機構設置漸趨完善、培訓領域漸趨廣泛,培訓體系漸趨專業。數據顯示,2000年以來,中國幫助非洲建設了120多個教育設施,派出醫務人員7000多人次、農業專家2000多人次,為非洲50多個國家和區域組織培訓8萬多各類人才。通過培訓分享中國經驗,中國為非洲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增強了非洲國家的自主發展能力。
未來起航 再譜新篇
展望未來,中非合作潛力巨大、空間廣闊。
姚桂梅是非洲研究的資深專家,1987年便進入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從事非洲研究。“一開始對非洲的了解也是零星的,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們就會了解到這塊大陸上的54個國家,在文化、語言、宗教和經濟發展的格局等各方面都是多元的。隻有中非雙方彼此相識相知,才能推動中非合作行穩致遠”。姚桂梅認為,未來的中非合作大有可為。“中非合作升級需要以直接投資為引領,在非工程項目除了承包外可向建投營一體化轉型,通過人員培訓、技術交流與轉讓,使這些項目持續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輸血”。
兼任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副會長的劉漢武,對推進對非合作有著自己的規劃。“接下來我還要組織一個企業家代表團,去非洲,帶他們實地看非洲,感受非洲的潛在商機”。
對於即將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姚桂梅充滿期待:“北京峰會將會對未來三年的中非合作規劃前行路線,特別是要推動‘一帶一路’戰略與非洲‘2063議程’以及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對接。經貿作為對非務實合作新舉措的壓艙石,也會出現新氣象。我們有理由相信從北京出發,中非合作將會掀開‘龍獅共舞’新的一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