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礎設施 推進文藝惠民 發展文創產業
寧夏 文化新風扑面來(砥礪奮進六十載·塞上寧夏譜新篇)

夯實根基
文化服務中心就在家門口
在距寧夏銀川市區約30公裡的西夏區鎮北堡鎮鎮北堡村,青磚白瓦整潔有序。夏日午后,小村庄裡的乏頓被從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傳來的陣陣秦腔沖散……
“好!好!”循著陣陣喝彩聲,經過服務中心院落正下象棋的老人和嬉鬧玩耍的孩童,記者來到三樓的文化活動室,隻見8位老人手持樂器,各司其職,忘我演奏著秦腔選段,一曲唱罷,又是滿堂喝彩。
“跟以前一比,那可真是變化大!”56歲的宋安民憨憨一笑,放下手中板胡,說起了自己的移民幸福生活。
10年前,宋安民一家從西海固搬遷到賀蘭山下,開始了移民新生活。種了大半輩子地的宋安民,就好秦腔。他自學板胡,農閑之時,邀三五伙伴,唱一曲秦腔,酣暢淋漓。移民過來,日子好了,閑暇時間更多了,如何讓業余生活豐富起來?宋安民和一眾秦腔愛好者組起了鎮北堡村秦腔表演隊。
“剛來那會兒,沒有文化活動設備和場所,人也常聚不齊,成不了規模。”宋安民說,但如今,這支村庄秦腔表演隊已不再為硬件發愁,四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和文化大院就在家門口。秦腔活動室旁,是幼兒娛樂活動室,“暑假裡不少村民的孩子就在這消暑玩耍,可熱鬧了。”
著眼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圍繞補齊基層文化設施短板,寧夏率先在貧困地區實現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達標全覆蓋,建成606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完成555個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基礎設施建設。
凝聚人心
鄉情鄉愁、鄉土文化魅力依舊
千禧之年,農民作家馬慧娟離開她筆下“山泉水凜冽甘甜”的六盤山下涇源縣,移居吳忠市紅寺堡區玉池村。
移出山區,移走的是原來的窮苦日子,移不走的是村民的鄉愁。在移民新村,各地文化匯聚,鄉情鄉愁和鄉土文化魅力依舊,該如何讓它們煥發光彩?在馬慧娟看來,村文化廣場,也許是答案之一。
離玉池村不遠的大河鄉香園村社火表演隊,在今年的元宵社火表演中又拔得頭籌。表演隊隊長郭銳打開自家院子裡的倉庫,裡面整齊擺放著五顏六色的社火表演器具。“我1998年從西海固來到紅寺堡,剛來時鄉親之間不太熟。2003年我帶頭組建了村子裡的社火隊,傳承老家隆德的高台馬社火,當時沒條件,就在村委會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裡唱秦腔、扭秧歌、舞獅子。如今,政府給我們修建了文化廣場,還提供了各種表演器材,農閑時節你來看看,那才叫熱鬧!”郭銳說。
同村的李忠勤正在免費教孩子們研習書法。13歲的劉鑫剛上初中,已經愛上了書法:“以前暑假裡不知道干什麼,現在發現學書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農民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與政府“送戲下鄉”相結合,村裡的文化碩果越結越多。
辦好文化民生實事,自治區文化廳僅2017年組織的“送戲下鄉”惠民文藝演出就多達1988場,實現全區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開展廣場群眾文化演出1815場﹔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服務群眾近150萬人次。
帶動扶貧
文創開發讓群眾嘗到甜頭
鎮北堡鎮坐擁鎮北堡西部影視城,村民們也因文化產業發展嘗到了甜頭,一半勞動力都投身影視文化產業,年人均收入達到1.86萬元。
鎮北堡鎮華西村的李轉能,一早便來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帶著幾位婦女一道制作皮影道具。“我制作的皮影作品,還有刺繡、剪紙,通過微信賣出去。村裡的婦女們閑暇時間多,我也樂意帶動她們。”說著,李轉能手指一件戰國馬車的皮影模型照片告訴記者,上個月這件作品賣出了7000元。
北有巍巍賀蘭山,南有綿延六盤山,文化發展帶動文化產業扶貧,讓西海固地區的老百姓同樣受益。
六盤山下的隆德縣陳靳鄉新和村,依托隆德地區馬社火傳統文化資源,建立了馬社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建成農家樂20家,牽頭創辦專業合作社3家,採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的模式,發展形成了以民俗文化、農家樂、生態養殖等為主的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產業,1年多時間就接待各地游客5萬余人。
“固原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歷史、民俗、紅色文化等資源豐富。去年底,我們聯合福建的文創企業,對本地區文化資源進行文創開發,相繼研發出200余款相關產品,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力爭到2020年實現增加值5億元。”固原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李鵬霄對固原文創產品前景充滿信心。
閩寧協作二十余載,“固原有禮”是閩寧兩地一項重要的文化協作項目,將固原地區的民間文化與文化創意有機結合,提升了固原當地剪紙、磚雕、泥塑等非遺技藝的市場影響力。
近年來,寧夏扶持剪紙、刺繡等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推進海原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基地、西吉馬蘭回鄉刺繡示范園等園區建設﹔開展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示范戶評選命名﹔利用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6家國有文化企業、52家中小微文化企業進行扶持培育。文化產業加速發展,帶動著群眾增收致富。
《 人民日報 》( 2018年08月26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