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記 | 萬千“河長”拱衛一江清水

2018年07月30日16:15  來源:經濟參考報
 

出世界屋脊,繞峻嶺險灘,跨三峽平湖,匯遼闊大海——在中國版圖上,萬裡長江奔騰出一條氣勢恢宏的綠飄帶、金腰帶。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是沿江干支流成千上萬的各級“河長”。

但長江流域“河長們”的壓力巨大:根據權威公開數據,從2015年到今年上半年,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檢察機關批捕和起訴的破壞環境資源保護類犯罪,各佔同期全國檢察機關辦理此類案件總數的1/3和近一半。

壓力背后是多年的粗放式發展。長江經濟帶的城市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2.16倍,承載著全國40%的人口和生產總值。各地多年的“招商引資大比拼”,導致化工圍江、廢水偷排,“長江病得不輕”。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中央2016年提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新理念振聾發聵,令人振奮。”在重慶璧山區,兼任轄區總河長的區委書記吳道藩說,作為長江支流,璧南河一度成為臭水溝,可以用毛筆寫字,沒人願住在河邊。這幾年我們關了一批企業,抓了一批責任人,拒了一批新項目,又建起河濱濕地公園,入江口水質達到Ⅳ類以上,周邊馬上成了開發商爭搶的熱土。

理念之變,會推動制度創新。從2016年12月,國家印發了《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到2017年總書記新年賀詞中首次提到“每條河流要有‘河長’了”,再到河長制首次被納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治水大計已經成為國家行動。

沿江採訪發現,各級河長,大都由地方各級主要領導擔任,一把手擔任“總河長”。河長制的推行,真正實現了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

河道如同人的“血管”,如果上游污染,長江健康無從談起。“過去上游水質不達標,下游隻能‘默默承受’﹔現在上游治理不達標,就要為下游埋單。”作為滇池河段長,昆明市副市長吳濤說,每個月通報1次數據,在區縣交界處檢測污染物含量,上一段不達標,就要交“罰金”。

“不僅要動票子,還要動帽子”,河段考核結果也跟黨政干部的年度考核挂鉤,不達標不僅僅經濟處罰,政治上也處罰。在雲南和重慶,相關制度都有類似的政績約束條款。

河湖之病表象在水,根在岸上。治水千頭萬緒,河長怎麼干?貴州遵義湄潭縣實行了“河長+警長”機制,形成了嚴厲打擊的綜合管控體系。

作為雲南昭通市總河長,市委書記楊亞林給講了“兩個U盤”的故事。他的包裡一直裝著反映河流航拍照片及問題清單的兩個U盤,一個是上年的情況,另一個是今年的情況。

“突出的問題和整治的要求都在裡面。”楊亞林說,全市每名河長人手一個U盤,通過U盤對照考核,讓舉措落地見效。

重慶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鳴說,和其他市領導一樣,他也擔任了河長。據介紹,重慶市提出“一河一長、一河一策、一河一檔”,共設四級河長1.7萬名,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有了河長,“九龍治水”變為“一拳發力”,上下游的協作機制也逐步建立起來。《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成為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修復工作中,首個建立跨省橫向生態補償的流域,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商定按比例拿出2億元,用於赤水河流域的生態治理。

盡管河長制加強了治理能力,但也發現,由於各級“河長”大多由各地“一把手”兼任,如何防止“考核走形式、落實裝樣子、制度陷空轉”,成為十分迫切的問題。

“上下游的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也是個短板。”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成長春表示,長江生態補償機制,有些地方已實行,但更多地方的還在數據檢測、政策研究層面。他呼吁盡快制訂長江保護法,真正讓河長們“有法可依”,承擔起母親河的守護重任。

(責編:王吉全)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