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將治污目標精確到每條河道溝渠
一泓滇池 清波蕩漾(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

![]() |
圖為7月21日,撈漁河濕地公園的工作人員正在打撈濕地內的漂浮物,清理河道。 |
滇池東岸,一片中山杉遮天蔽日。這些中山杉挺立的地方,是撈漁河濕地。入滇池河道匯入的河水經過林間曲折迂回的人工小水系,進一步淨化,才會緩緩淌入滇池。
“河水看著清,其實是劣Ⅴ類,湖水看著有點綠,但卻屬於Ⅴ類或Ⅳ類﹔河水流過濕地的過程,也是水生植物吸收超量氮磷的過程。”昆明滇池旅游度假區環保局局長楊福順說。
1200萬年前陷落形成的滇池,經螳螂川最終緩緩匯入金沙江。滇池是昆明的母親湖,這顆高原明珠曾因頻發藍藻成為昆明的“城市傷疤”。近年來,昆明市投入數百億元治理滇池,曾經“老鼠湖面跑”的滇池,如今不少水域已經能看到湖底。
2016年,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質均由劣Ⅴ類提升為Ⅴ類,20多年來首次摘掉“劣”的帽子。數據上看,滇池水質在不斷改善,可不少外地游客記憶最深的是夏季海埂大壩附近泛綠的湖面。
“滇池水質比原來好,但還不夠好﹔單純看監測指標,近年來滇池水質不斷向好﹔但與群眾期待相比,仍有差距。”如何實現滇池水質持續改善,並讓群眾能感受到?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長吳朝陽表示,隨著滇池治理各項工程措施的逐步完成,目前關鍵是實現對滇池流域的精細化管理。
昆明市副市長吳濤表示,昆明市將堅持“以水定城”,算清存量賬和增量賬,通過削減污染負荷,確保實現滇池水質目標。
滇池80%以上的污染來自河道,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河道怎樣,滇池就怎樣。為此,昆明市將水質目標及污染負荷削減目標精確到每條河道溝渠各個斷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誰污染,誰買單”。
如何破解行政區劃導致的下游治污上游排污?水質自動監測設施全覆蓋,讓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有了依據。“我們簡單做了測算,如果我們區裡河道治污不力,最差的情況下,一年繳納的生態補償金可能高達上億元。”昆明市官渡區水務局局長姚啟說,治污比交生態補償金劃算,這就倒逼區裡對河道主動進行治理。
按照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的要求,繳納生態補償的區縣相關領導,還將扣減個人年度目標管理績效考核兌現獎勵,實現了補償考核與領導責任挂鉤的創新。自2017年4月啟動滇池流域河道生態補償工作至2018年4月,昆明市不達標區縣繳納生態補償金6.55億元,這筆錢將全部用於滇池治理。
據了解,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附近的草海大泊口水域,經過綜合整治后,部分水域甚至達到Ⅲ類。“通過恢復水生植被,水體中的浮游藻類可以產生養分競爭,從而抑制藍藻生物量的迅猛增長。”昆明市滇池生態研究所何鋒博士解釋:讓滇池重建良性健康的生態系統,才能讓滇池實現自我修復。
從滇池東南岸登上游船,記者遇到昆明市晉寧區的尹先生。“現在水好多了,尤其是湖中間,清多了。”尹先生指著湖面說。
隨著滇池水質改善,大泊口水域海菜花再次萌生,點點白花浮在水面,百米外就能望見。何鋒指著面前的草海告訴記者,希望未來滇池也能像這小片水域一樣,水草豐茂。而穿過這片水域,湖濱濕地已經成為休閑好去處﹔上合昆明國際馬拉鬆賽、國家級健康產業發展示范區等正成為昆明的城市新名片。
7月21日是周六,在滇池東岸的撈漁河濕地公園,記者看到很多家長帶著孩子,攜漁網,提小桶,興致盎然地來這裡“摸魚兒”。滇池周圍成為昆明市生態環境最美、最宜居的區域之一。
暖暖笑容蕩漾在春城百姓的臉上。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22日 0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