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改革進行到底 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全省凝聚共識——
“全面創新改革試驗進入第3年,馬上就要到交卷時刻了,我們的題做完了嗎?”前不久,一場專題座談會在綿陽舉行。會場上,沒有人評功擺好,更多是在找問題,求答案。
為改革聚力,為創新尋路。這也是全省推進“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的應有之義。進入新時代,改革創新的路該怎麼走?改革的矩陣怎麼排?下一步的重心何在?
伴隨著活動的深入開展,共識在凝聚,方向在明晰,重點在顯現。
在對比中看緊迫
縱橫的對比讓全省上下對改革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更深認識
“5500萬人口,市場主體550萬個,相當於每10個人裡就有一個市場主體。”前不久,四川調研小組前往浙江,當地提供的一組數據讓省科技廳的一位處長“震驚”了。此前,大家都知道浙江省經濟活力足,但具體活躍到什麼程度,卻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這一次,算是切實觸摸到了。
回過頭看四川,全省常住人口8000多萬,但市場主體隻有400多萬個,遠低於浙江,說明我省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改革優化。“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在廣泛深入調研的過程中,四川被放置在更大的空間坐標中進行對比審視,一下子差距就顯現出來,這讓調研組成員更增了幾分緊迫感。
讓人緊迫的數據還有很多:四川研發投入規模不足廣東、江蘇的30%﹔技術合同登記金額不到北京的10%,甚至隻有陝西的50%﹔企業R&D投入強度排名全國第22位﹔高新技術企業總量不到廣東的20%、江蘇的30%……
新時代,要不要繼續推進改革創新?改革創新的步伐是要慢下來還是要快起來?對這些問題,此前社會上不是沒有爭議。大調研中,縱橫的對比讓全省上下對改革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有了更深認識。
省委政研室一位處長回憶,在調研中,他們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座談會研討會,都要求多說問題,少說或不說成績,鼓勵大家把基層最真實的問題反映出來。
“盡管四川是全國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的試驗區,軍民融合是中央賦予四川最鮮明的任務,但現實問題是,‘民參軍’的門檻依然很高,需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在綿陽的一次調研中,川東北地區各市州主管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齊聚一堂,對此前改革推進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暢所欲言,會議從9時一直開到14時。
在對標中明方向
鎖定更高目標,打造更高質量,鋪排全新矩陣,注入全新內涵,在更高起點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作出堅持改革創新的明確宣示,新的歷史方位下,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全面深化改革仍是必由之路。
今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期間強調,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要夯實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創新驅動,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優化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空間布局。
如何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在更高起點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是本次大調研始終在思考的問題。
高起點鎖定高目標。黨的十九大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高起點體現高質量。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僅要推進高質量發展,改革創新本身也要提高質量。如何提高質量?調研中,大家一致認為,要在提高改革方案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上下功夫。改革的方向要准,瞄准現實問題﹔改革的方案要實,不能搞花架子,要精准施策﹔改革的效果要好,要堅持目標導向,持續跟蹤。
高起點體現新矩陣。進入新時代,改革創新的方向需要與時俱進,就四川來說,未來要重點瞄准創新推動區域協同發展新格局的體制機制,構建全域開放新機制,強化鄉村振興制度供給,優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優化營商環境改革,健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創新人才體制機制,推動全面創新改革等多個領域。
高起點需要拓展新內涵。以強化鄉村振興制度供給為例,調研組一直關注的是,農村改革已經走過幾十年,下一步該怎麼走?怎麼才能讓農業農村改革再上台階?
大調研中,思路漸次明晰:要在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工作的基礎上,推動農村各類資源“三權分置”,在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上,全面開展農村承包地、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和山水林田湖草、文化遺產、歷史古跡、自然景觀等各類資源確權登記,為農業農村改革注入全新內涵,提升全新高度。
在對話中明路徑
在增進改革共識、堅定改革信心、吃透中央和省委改革精神的同時,把功夫下在抓落實上
一個縣,改革辦居然沒有一個專職的干部。省級層面的改革方案已下發多日,但縣級仍然沒有完成對接。
一次深入基層的調研經歷,讓調研組吃了一驚。他們發現,越是到基層,抓改革落實的力量越顯得捉襟見肘。沒有人,怎麼抓改革創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幾年來,伴隨著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壘台、立柱架梁的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下一步該做什麼?
大調研中,一個答案浮出:抓落實。“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這一輪改革啟動之初,習近平總書記就格外重視抓落實:“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干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落實總書記指示,大調研中,一個共識在凝聚:新形勢下推進改革創新,需要在增進改革共識、堅定改革信心、吃透中央和省委改革精神的同時,把功夫下在抓落實上,見諸改革行動、見諸改革實踐,一手抓改革方案制定、一手抓改革任務落實。
如何抓落實?調研中,大家在討論,也在對話。為了抓落實,大家明確,要構建打通“最先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工作機制。“最先一公裡”就是要加強改革謀劃,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改革舉措,對接中央專項改革方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每年謀劃幾項起關鍵性作用的重大改革。“最后一公裡”就是要建立切實有效的督察制度機制,修訂完善各地各部門改革工作績效目標考核指標的設置及考核方法,建立督察結果通報和跟蹤督辦制度。
為了抓落實,建議建立重大改革“一把手抓”和“抓一把手”責任制度。健全“一把手”帶頭抓改革制度並納入年度改革工作督察考核范圍,強化各級黨委和部門“一把手”推進改革的主體責任。
為了抓落實,要突出創新企業、創新人才、創新平台三個重點,提升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三個能力,打通軍民融合、科技經濟結合、科技金融結合三個通道。
為了抓落實,建議要建立改革激勵約束機制。建立改革容錯糾錯和問責追責機制,鮮明“改革創新者有為有位”用人導向。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重大人才引進專項,制定更具吸引力、突破性的激勵措施。(□四川日報記者梁現瑞熊筱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