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服務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傳播方式別開生面
在菜市場遇見經濟學(解碼·專業知識可以很親近)

![]() |
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展覽。 |
![]() |
品百味人生 |
移動互聯的發展和智能終端的普及,大大降低了人們學習新知的成本,激發了探求未知的欲望,並進而促進了知識服務產業的發展。同時,隨著產業的壯大,越來越多的知識分享者、普及者加入進來,用新的手段、新的理念、新的形式,讓經濟學、天文學、物理學、古生物學、植物學等這些平素“高冷”的專業知識更加平易近人。本版今起開辟欄目“解碼·專業知識可以很親近”,關注這些讓高深知識普及化“平民化”、讓終身學習變得更便利更快樂的探索和實踐。
——編 者
前不久,一場特殊的展覽讓北京三源裡菜市場變了樣:直徑一米、高達兩米的仿真漢堡矗立在門口,面包、番茄、生菜、牛肉、芝麻,每一層都是微縮景觀,講述《漢堡的故事》。菜市場是微縮的經濟學原理運行的場景,當“菜市場遇見經濟學”,專業的經濟學知識就以一種生動、有趣、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大眾的面前。
在菜市場裡展示經濟學原理
這場名為“菜市場遇見經濟學”展覽的主辦方是“得到”APP,並同時發布新書《薛兆豐經濟學講義》。展覽不設門票,不改變菜市場原有的正常經營,讓普通人在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和細節中認識經濟學。
新書的首發選在菜市場,頗費了一番心思。“因為菜市場是日常生活的縮影,是經濟學的最小單位和‘第一現場’。”該書作者、經濟學者薛兆豐說,菜市場背后有著豐富的經濟學知識,包括集裝箱空運、保鮮冷鏈技術、品質篩選過程、期貨市場對價格的影響等。
菜市場裡一些攤位被重新命名,像“亞當·斯密牛肉鋪”“李嘉圖蔬菜攤”等,這樣的攤位全場共有8個。新鮮的螃蟹海蝦、五顏六色的瓜果蔬菜、扑鼻而來的異國香料,食材與經濟學元素在菜市場裡相映成趣。在狹窄擁擠的菜市場甬道,大家都在好奇地打量著這些新奇的展品。
因為這種新奇的方式,來菜市場參觀展覽和買菜的人,對經濟原理有了更深的體會。“經濟學並不是課堂上冷冰冰的數字或者理論,它能解釋各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看了這次展覽,更發現經濟學就在生活裡,在很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細節裡。學習經濟學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社會,在做決策時更理性。”創業者馮丹說。
把專業知識還原到日常生活中去
與傳統課堂不一樣,薛兆豐的經濟學課放在互聯網平台上,面對的是超過27萬來自五湖四海的聽眾,大家因為網絡和智能手機的連接,一起聆聽和學習。
在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朱恆鵬看來,經濟學是一種理性思維方式,人類的日常行為決策很多也是經濟行為的體現,“比如我研究醫療領域時就發現,看病的過程涉及很多成本收益的考慮。”
薛兆豐覺得,現在經濟學教學越來越抽象了。“比如效用函數、均衡理論、貿易赤字等,這些數學公式和專業概念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決策其實沒有太大關系,而我希望,能把經濟學還原到日常生活中去。”
因此,他在互聯網平台上的經濟學課,盡量去掉和避開那些高深的理論和公式,挑選跟生活緊密相關的經濟學概念進行講解。“比如說,求影子價格、畫無差異曲線,這些內容跟你平時跳槽換工作、預測股票漲跌根本沒關系。但像邊際效應、交易成本、交易費用等,這些能幫助普通人做生活決策的基礎概念,我就一定要講。”薛兆豐說,大量的現實話題,比如城市堵車、春運票難買等,背后都有著深刻的經濟學原理。
用戶需求中心制提高學習便利性
近兩年,互聯網上的知識服務產業迅速成為熱點現象,它是傳媒、出版、教育在互聯網上重新聚合而形成的新物種,內容以音頻為主要載體,滿足用戶在信息爆炸時代對知識與本領增長的需求。艾瑞咨詢統計,2017年中國知識服務產業規模約49億元,在人才、時長、定價等因素綜合作用下,2020年預計將達到235億元。
百道新出版研究院《2017—2018中國知識服務產業報告手冊》分析,在整個產業生態中,平台可細分為三類:零售型平台,以得到、喜馬拉雅、蜻蜓FM等﹔社交型平台,如知乎、分答、微博、微信等﹔工具型平台,如荔枝微課等。
朱恆鵬認為,知識服務極大降低了學習的物質和時間成本,“以經濟學為例,過去我們必須拿出專門的時間買書或去學校的專業課堂才能學習,現在買一門課,隨時隨地都能聽,相對於去學校學課程、買教材,這筆錢還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用上班路上、早晨起床間隙這些碎片化時間都能學,還能反復聽,學習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了。”
有專家表示,這是一種新的知識交付方式——用戶需求中心制。與之前的電視大學相比,聽眾從單純的旁觀者變成互動參與的用戶,更有代入感。“學者千萬不要炫耀自己所擁有的知識,也不要用高深的理論和陌生的名詞概念嚇到用戶,而要用直接的方式、精彩的案例、淺白的語言把知識講清楚。”薛兆豐說。
為了讓知識更好地抵達用戶,這些知識服務平台可謂煞費苦心。有一個小細節:線上課程主講人通過語音授課時,對所有用戶的稱謂都是“你”,這樣能時刻提醒主講人心裡要有用戶思維,所講的東西要能被用戶聽懂、為他所用。
有專家認為,除了要繼續打磨線上授課內容,線下課堂輔助也很有必要。“線下課堂老師講故事和原理的同時,會穿插懸念和推理,和學生之間也更容易即時互動,甚至思考能力強的學生會向老師發起沖擊和挑戰,這對教學雙方都是有好處的。”朱恆鵬說。
更重要的是,線下課堂能讓用戶之間建立起一個相互促進的學習環境,從而更好地維持學習熱情。“學習是多個維度的結合,方式也並不隻限於聽。網上用戶看不到別的同學,也不知道他們的學習進度,可能積極性沒那麼強。如果用戶在線下能結合成若干規模的學習社群或小組,對當天的音頻課程進行同步討論、分析甚至辯論,學習效果會更好。”薛兆豐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0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