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大街用上純電動自吸式清潔機,遇困難有資金援助,遼寧朝陽市環衛工都說——
“多虧有個能折騰的老夏”(新時代·面孔)

![]() |
看人民映像 |
在遼寧省朝陽市環衛局局長夏志國的辦公桌上,一個小小的筆筒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是用我們環衛工人收集的塵土做的,是他們辛苦工作的見証。”
在環衛工人眼裡,大家都喜歡夏志國愛鼓搗、閑不住的性格。“我們能有今天這體面的工作,多虧有一個能折騰的夏局長。開著小車掃大街,各種保障啥都有。”魏鳳軍,一位干了20多年的老環衛工人說出了大家的心聲。
大學畢業分到環衛處,掃大街也能掃出名堂來
“大學畢業那會兒,我真的不想來這兒,”面對記者,夏志國坦言,“同屆畢業的,人家都分到了大機關,我卻拿起笤帚掃大街,感覺自己一米八多的個兒比誰都矮,碰到熟人也躲著。”1996年,大學畢業后的夏志國被分配到了朝陽市龍城區環衛處,報到的第一天他就分到了一把掃帚,一把鐵鍬,“領導讓我負責清理道路兩側的垃圾箱。我當時一下就蒙了,以至於領導后來又說了什麼,我都沒聽清。”
念了10多年的書,就是為了清理垃圾箱嗎?夏志國經常一個人坐著發呆,也想著托人換換工作。“志國啊,沒有沒出息的工作,隻有沒出息的人,你剛去幾天就要撂挑子,到哪也干不好。”這是上大學,做老師的父親跟夏志國第一次翻臉。
“孩兒,要不你就干個半年試試,你有工資,有保障,這不比面朝黃土背朝天干農活強多了?隻要踏實干,掃大街也能掃出名堂來。”一向聽話的夏志國又回去上班了。
聽說來了個大學生掃大街,有的工人感到很稀奇,經常偷偷跑到路段來看夏忠國。而同班組的大姨們也私底下告訴他:“小夏啊,你能和我們一起掃大街,我們的腰板兒也硬了,你就是我們的希望啊。”
“干了一段時間,我越發感覺環衛工人是可敬可愛的。”夏志國入行時不會掄掃帚,掃得慢,腳步也跟不上,還順拐,同組的工人們就手把手教他。有時下雨,夏志國沒有雨衣,工人們就把自己的脫下來給他穿上。
“誰對我好我就受不了,總是想回報人家。他們不論年齡大小,干起活來個個都那麼認真,再臟再累的活也是有說有笑,他們人格不比任何人低。誰規定大學生就不能掃馬路?”倔強的夏志國決心留在這裡。
打那起,推車運送垃圾的力氣活,年輕力壯的夏志國搶著干﹔有人生病或有事休班,他就無償去頂班﹔他還學會了修理三輪車、扎掃帚、做垃圾袋。1年后,夏志國當上中隊長﹔2002年,經民主測評,夏志國當上了清掃大隊大隊長﹔2012年,夏志國擔任朝陽市環衛局副局長兼清掃大隊大隊長。
8年研發成功“城市蝸牛”,讓環衛工開著小車掃大街
“現在和以前相比,真的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一大早,負責在朝陽大街清掃的蘭作明一邊聽著車載評書,一邊駕駛著名為“城市蝸牛”的純電動自吸式清潔機。這種清潔機不但操作簡單,而且靈活方便,既可以清潔路邊“死角”垃圾,又可以在小樹林中清潔樹下、草叢中的雜物。
“以前干活時蒙著圍巾、戴著口罩,干完一天活兒還是滿臉灰。忙季時,一天要推十幾車垃圾,累得渾身像散了架。現在好了,坐在車裡搞清掃,過去五六個人的活兒,現在一個人就能干,這車上還配有把套、腳墊、護膝等,隻要通上電就發熱,冬天非常暖和,夏天還有空調呢。”環衛工人楊鳳嫻笑著說。
“以前上班就是一把掃帚,一個撮子,幾掃帚下去馬路上塵土飛揚,市民們躲得遠遠的,現在不少市民都想讓孩子上來體驗體驗,還跟我們合影留念呢。”“我們收集到的塵土還有人來收,用作燒磚的材料,一天能賣20多塊錢,一個月下來有六七百元額外收入呢。”環衛工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告訴記者。
正是這台小小的“蝸牛車”,傾注了夏志國8年的心血。“咱們工人年齡偏大,但是勞動強度很高,光是一把掃帚就有二三十斤,我就琢磨能不能讓他們開著小車來干活。”
剛開始,老夏隻能偷偷研究,“一沒技術,二沒幫手,三更缺錢,失敗了怕人笑話。我留意過現在清掃車的作業方式,一種是直接清掃,但揚塵嚴重,另一種是邊掃邊洒水,揚塵問題解決了,但泥土卻成了泥水。”
受吸塵器原理啟發,夏志國決定研制一種“以吸代掃”式的機械化清掃工具。打那起,老夏下了班就跑到舊貨市場,買來二手吸塵器,回到家自己琢磨,一年后他組裝出了第一台“城市蝸牛”自吸式清潔機。然而這台設備笨重,噪音大,還經常出故障。當推到一家酒店的廣場試驗時,8樓的客人都打電話給酒店前台抱怨噪音太大。第二代噪音雖然小了,車過之處垃圾卻清理不干淨﹔第三代剛測試,軸承和風機就脫離了,一瞬間撞出巨大聲響,在場的人都嚇了一跳……
現在,遍布朝陽市大街小巷的已經是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和17項實用新型專利的第四代“城市蝸牛”了。它採用吸塵的原理,以吸代掃,沒有二次揚塵,實現了無塵清掃。
在環衛局指揮中心,621台“城市蝸牛”工作情況一目了然。“我們的‘蝸牛車’已經賣到了北京,現在泰國清邁也來採購了500台。每台車都具備GPS定位、圖像抓拍、實時監控、電子柵欄報警等功能,能夠為安全城市建設保駕護航。”老夏笑著說。
“我這個局長,是環衛工人們手把手教出來的”
“十幾年的一線工作,有兩件事讓我終生難忘。”老夏告訴記者,有一次上班,他看到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坐在路邊的樹坑裡,被一根繩子拴在樹上,一打聽才知道原來是清掃員韓大姐的孩子。韓大姐離婚后孩子沒人照看,家庭困難上不起幼兒園,隻能帶著孩子上班。
2008年7月,清掃員徐忠輝工作時,被車撞成重傷。司機拒絕賠償,當夏志國趕到醫院時,一個小伙子揪住夏志國的衣領,指著他說:“我爸是在大街上干活時被撞的,你們單位得拿錢治!”“我心裡特別難受,但是也幫不上大忙。”老夏很是無奈。
2009年,老夏計劃成立城市道路清掃員援助中心,以解決環衛工人發生意外事故或突發急重病卻沒錢治療的問題。沒有啟動資金,他就把自己被評為省特等勞動模范后省市獎勵的4萬元錢全捐了出來。為了籌集資金,老夏在清掃大隊專門成立了廢品回收公司,同時設立職工服務部,除對本單位職工提供免費水、電、上下水管道等維修外,還面向社會提供有償服務。至今,援助中心已經為160多名清掃員提供了援助,援助資金累計達110多萬元。
“要不是咱局裡援助,我這條命可能就丟了。”清掃員辛國華在除雪時被轎車撞傷,但是車主分文不給,夏志國當天就送來了5萬元錢。
“局裡還給我們一線清掃員辦理了人身意外傷害險,遇到意外事故到醫院治療時,簽個字就行,治療費用全部由保險公司和醫院結算。”魏鳳軍告訴記者。
2014年8月,在夏志國的推動下,朝陽市人大將每年的10月26日定為朝陽市環衛工人節。自從2014年9月開始,一線的環衛工人每月還增加了160元的環衛津貼。
“我是第一次在這麼多人面前跳舞呢。”環衛工人劉杰激動地說。老夏利用立交橋下面的閑置空間建立了圖書閱覽室、活動室、健身房、圖書流動車,每月還要組織一場環衛工人自編自導的小型晚會。
在朝陽市環衛局的4000余名職工中,90%是農民工、下崗職工,女職工佔95%,而夏志國的電話號碼對每一個人公開,並且24小時開機。
“我這個局長,是環衛工人們手把手教出來的。環衛工人不容易,我一定要想方設法改善他們的勞動條件,想方設法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想方設法提升他們的社會地位。”夏志國堅定地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03日 1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