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護一盆清水潤半個中國
“生態這事兒,拿起來就放不下”(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 |
圖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 |
本報西寧6月25日電 (記者李婕)青海將再創世界紀錄。6月20日零時至28日24時,青海將連續9天216小時全部使用清潔能源供電,此舉將打破去年該省創下的“綠電7日”世界紀錄。
靠水、光、風發電,如此大規模、長時間,確保安全、平衡和穩定,這是對多年來青海清潔能源發展的一次實力驗証,是綠色發展理念的最好體現。
護一盆清水,潤半個中國。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擁有大江河、大草原、大濕地,青海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也是觀察生態中國的極佳樣本。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青海正加快從經濟小省向生態大省、生態強省轉變,探索一條綠色崛起之路。
回歸生態本色——“野驢、黃羊、藏羚羊、斑頭雁、黑頸鶴又回來啦!”經過系統治理,青海生態環境狀況總體好轉。江河源頭重現千湖美景﹔青海湖湖泊面積相當於增加了15個西湖,有223種30余萬隻鳥類在這裡棲息繁衍﹔全省濕地面積達814萬多公頃,比2001年增加257.47萬公頃,居全國首位﹔全省城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達到88%……
保持發展綠色——青海沒有海,但是有成片藍色的“光伏海洋”。堪稱太陽能資源的“聚寶盆”,青海做足“陽光工程”。打好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兩張牌,不光有綠色制造工程,也有綠色惠民富民。“從前默默無聞上山庄是山上庄,於今赫赫有名頭回客成回頭客”,生態旅游讓老山庄變了樣。畜禽養殖、糧油種植、果蔬、枸杞沙棘……高原生態農牧業拉起青海綠色產業鏈。
探索體制特色——在瑪多縣黃河源頭牛頭碑所在地,二十出頭的藏族年輕人正日夜守候黃河之源的山頭。他們的特殊身份是生態管護員,管護高原家園和草場的一草一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開展以來,體制探索創新不斷。自然保護區禁止旅游、生態區開出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干部考核實行生態環保導向……青海立下許多生態規矩,用嚴密法治和制度創新強化執行。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很有啟發意義,是站在更高層次上對重構人與自然和諧狀態的深邃思考。它所帶來的發展方式轉化,也實實在在地改變著中國的面貌。”荷蘭阿姆斯特丹商學院教授弗朗索瓦這樣說。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這已經成為青海人的共識。正如一位當地藏族干部說的,“生態這件事兒,拿起來就放不下。我們一代接著一代人,好好地干。”
(相關報道見第三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