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保障保護
讓孩子們在關愛中成長

簽訂留守兒童《委托監護責任確認書》、建立留守兒童志願服務隊、加強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為了化解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雲南各地各部門出台舉措,從養育、教育、醫療、法律援助等各個方面,織密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保護網”。
整合社會力量,完善保護體系
“六一”前夕,在雲南昭通市鎮雄縣羅欽鎮中心小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留守兒童心理輔導課正在進行。來自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關愛留守兒童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們,為學校近700名留守兒童送禮物、教畫畫,陪同他們和遠方的父母視頻聊天,校園內歡聲笑語不斷。
“剛接觸孩子們時,他們不願意和我們交流,眼神中總是流露出不安。”參與現場服務的志願者趙晨感慨道,“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笑容綻放在孩子們臉上。”
接下來,雲南省將全面實施“大手拉小手”志願服務,開展“微心願”認領、“時空連線”——留守兒童與家長談心等系列活動,整合社會力量,為全省農村留守兒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孤殘兒童等特殊兒童群體送去溫暖和關愛。
2016年,雲南省民政廳、公安廳、教育廳聯合開展農村留守兒童首次摸底排查。縣鄉兩級政府、村(居)委會和學校深入排查,建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台賬,及時更新數據,全面掌握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針對存在的問題,雲南深入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專項活動,重點在落實家庭監護責任、強制報告責任、臨時監護責任、控輟保學責任、戶口登記責任等方面。目前已做到對前期發現的無人監護留守兒童基本簽訂監護協議,明確監護人和監護對象。各地結合實際,建立留守兒童跟蹤管理制度、結對聯系制度、親情關愛制度,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構建未成年人社會化綜合保護體系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辦案並非是簡單的實施認定、法律適用,還要對他們成長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進行全面調查,分析犯罪原因,為案件決定提供參考和支撐。”昆明市西山區檢察院檢察官龍蕊說。
小馬和他的4名同案人員都是未成年人,去年8月,5人因涉嫌搶劫罪被移送至西山區檢察院,最終該院對5名未成年人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龍蕊說,“針對未成年人犯罪,我們還是秉承‘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共同構建未成年人社會化綜合保護體系。”
針對未成年人群體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雲南各地有針對性加強對留守兒童、隨父母打工進城兒童等未成年人群體進行法制宣傳。
為了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雲南完善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難群體專項服務措施,做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暢通未成年人申請法律援助綠色通道,開展“一站式”服務,為有特殊困難的未成年人提供電話、上門受理等服務。
保障貧困戶子女、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
雲南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功山鎮大水塘村,有一位叫劉路穩的少年,母親患腿疾無法行走,父親患嚴重精神疾病出走未歸。劉路穩稚嫩的雙肩,擔起家庭重擔。
為保障劉路穩順利完成學業,學校減免了他的相關費用,他還享受國家每天4元的營養改善計劃補助、每年1250元寄宿生活補助。“沒有大家的幫助,我就沒有辦法像同學們一樣繼續學習,我一定會用優異的成績回報學校和社會。”劉路穩說。
為確保像劉路穩這樣的學生不輟學,雲南省教育部門與公安、扶貧、民政、殘聯等部門主動對接,把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留守兒童、外出和流入務工人員子女、殘疾兒童、殘疾人子女、服刑人員子女等特殊群體作為工作重點,精准掌握學生信息。
2016年12月,雲南省發布《關於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實施意見》,明確將逐步在獨龍、拉祜、佤等11個人口較少民族和“直過民族”聚居區實行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的14年免費教育。
雲南省全面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條件,構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動態監測機制。目前,雲南實現99%的農村留守兒童登記落戶﹔99%的農村留守兒童返校就學。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01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