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一直做面向應用的世界級研究,北大計算機研究所——

科技頂天 市場立地(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本報記者  余建斌
2018年04月21日04: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出北京大學東南門,過馬路往南,步行不到100米,就是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

  這短短一段中關村大街的普通馬路,見証過中國人“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傳奇足跡,也記錄了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從電子時代到數字時代,又向智能時代跨越的不懈腳步。

  “隻有與世界一流的技術競爭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被譽為當代畢昇的王選院士的這句話,一直被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同志們所牢記。“從王選院士創建研究所以來,我們一直堅持做面向應用的世界級研究。”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所長郭宗明說,“經過35年的成長發展,我們好比是‘人到壯年大有作為’。”

  始終有股“敢為人先,從不滿足”的勁兒

  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國文字字體設計與研究中心、北大網絡與信息安全實驗室(中關村開放實驗室)……“搭起”北大計算機研究所這一棟小樓的,是一個個國家級的“智慧單元”,也體現著科研底氣。

  2017年,北大計算機研究所通過了嚴格的國際評估。校外專家評審組的評價是:研究所的學科建設和研究水平處於世界一流水平。

  “在王選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始終有股‘敢為人先、從不滿足’的勁兒。”北大計算所的研究人員表示。

  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團隊努力攻關,上世紀80年代,漢字激光照排技術讓人們告別“鉛與火”的時代,90年代,新的技術研發又接連讓新聞出版行業告別了報紙傳真機、電子分色機,告別了紙與筆、告別了照排膠片……到21世紀的互聯網時代,又讓音視頻實現數字化存儲和播控,給書籍插上“電子翅膀”,讓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更廣泛地應用於傳媒領域。

  王選院士曾有一句名言:獻身科學就沒有權利再像普通人那樣生活,必然會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樂趣,但也會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樂趣。北大計算機研究所裡的一批科研人員,也對搞科研有著發自內心的喜歡。

  有高科技公司邀請彭宇新教授去企業,並許以豐厚的待遇和研究經費,彭宇新婉拒了:“在學校做科研、搞原創有更大的自由,可以兼顧當前的目標和長遠的目標。”

  為了讓計算機“看懂”世界,彭宇新帶領團隊歷經10多年技術攻關,取得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和發明創新,近年來在國際權威評測TRECVID的視頻搜索比賽中獲得過6次第一名,而且參賽隊伍涵蓋了多家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研究成果也在2016年獲得了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當年,王選老師確定了進軍廣電的戰略規劃,2000年我們開始了圖像視頻識別技術的研究,由於門檻比較高,必須用大量時間一步一步往上做,這在企業裡可能是無法實現的。”彭宇新說。

  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兩次入選中國十大科技成就,兩項成果被評為信息產業重大技術發明……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取得了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為我國計算機應用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計算機所繼承了‘應用性科技應面向應用性研究’的思想,開辟新的研究方向。王選的幾次選擇都是因為國家的需要,現在研究所的方向也都是跟著國家和科學發展的需求制定的。”建所至今,王選院士的夫人、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教授陳堃銶見証了計算機所的發展歷程。

  應該有使高技術產品在市場上雄踞榜首的決心

  “科技頂天,市場立地”。這是北大計算機研究所人最熟悉的一句話。

  從1983年成立以來,王選院士提出的“頂天立地”目標,一直是研究所最重要的特色。

  王選院士曾這樣解釋:高科技產業應實現“頂天立地”模式。“頂天”就是不斷追求技術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把技術商品化,並大量推廣、應用。“頂天”是為了更好地“立地”,從市場獲取用戶新的需求,進一步推動技術的創新和突破。

  計算機技術是應用科學,應用的成果一定要經得起市場的考驗,才能對社會有實際作用。為了“頂天”,王選直接選擇研發當時最前沿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統,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但這個過程中,他一直是“逆潮流而上”“九死一生”。

  “立地”也不容易。有個小細節:研制原理性樣機時,機房鋪的地板下是空的,隻要有人走過,照排機就會抖動,造成輸出的字筆畫彎曲。所以照排的時候,人都要躲得遠遠的。正是在這樣艱難的情況下,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攻克了一個個技術難關,捧出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技術、遠程傳版技術、彩色出版系統、報業數字資產管理系統等先進成果,幾十年間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我國自主創新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典范。

  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副所長湯幟帶領團隊合作研發出方正飛騰排版與方正阿帕比數字版權保護系統,有人評價湯幟團隊的努力帶活了一個產業,把Adobe等對手擋在國外。去年年底,研究所研究員萬小軍團隊牽頭所取得的寫稿機器人研究成果,獲得了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能技術發明獎二等獎。項目團隊不僅獲得了自然語言處理領域頂級國際會議的杰出論文獎,而且還把這種“寫稿機器人”應用到了人們日常使用的手機新聞客戶端上。

  “在應用科學領域內,不能把獲獎、SCI、EI文章作為目標,而應該有持續奮斗、不斷創新,最終使高技術產品在市場上雄踞榜首的決心。這是王老師對我們的要求。”郭宗明說,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始終秉持著王選院士“頂天立地”、產學研結合的理念,把他開創的事業繼承和發揚光大。

  “讓年輕的一代超越王選”

  很多人問起,王選院士留給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最重要的財富是什麼?人們一致的回答,是“風氣”。

  在陳堃銶教授眼中,研究所的特點是實在,工作踏實嚴謹,不夸夸其談,研究進展到何種地步都會如實相告。有一次陳堃銶問起彭宇新,他的視頻識別技術能不能解決某個問題。彭宇新實事求是地說,現在的技術還做不到。

  王選生前想得最多的就是年輕人的培養。他曾說:今后衡量我貢獻大小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發現了多少年輕才俊。他與夫人陳堃銶為培養我國的計算機人才、為北大計算機學科的發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當年,王老師、陳老師扶持我們成長﹔今天,我們要學習王老師扶持年輕人的精神,培養研究所的年輕一代。”郭宗明從1987年開始就跟隨王選夫婦學習和工作。

  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很注重青年研究人員的培養。目前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的年輕教師和研究人員佔到70%左右。每年所裡既引進海外的青年人才,也培養本土的優秀青年。“我們內部從來不區分什麼留沒留過學,沒覺得兩者有大的差距。不看頭銜和名氣,隻看能力和實效。”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書記、副所長葉志遠說。在研究所裡,隻要工作出色,一個研究生拿到的補助可能比老師還多,青年教師的待遇可能比資深研究員還高。

  “研究所是一個風清氣正的單位。”陳堃銶說。所長的辦公室總是大開著,所裡人員可以隨時進出。

  為了紀念35周年所慶,有人悄悄寫了首詩,描述研究所裡的溫馨氣氛:“評優獲獎時,有人會悄悄把自己名字往后放﹔面對挑戰時,有人會堅定地拍拍我的肩膀﹔收獲成功時,喜悅挂滿每個人的臉龐。”

  展望未來,北大計算機研究所制定了2035年走到世界一流前列的目標。“讓年輕的一代超越王選,這是我的最大夢想。”陳堃銶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21日 01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